个人银行业务在中国正处于爆发性增长的起点。中国市场消费者的品牌认同感、黏度不强,渣打认为这是后发者的机会
“鲶鱼”渣打
这是一家在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外资银行。
早在1858年,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就从英国来到了上海。如今外滩18号的建筑外观,就是一个半世纪以前由渣打银行打造的,而它后来也成为这幢建筑时间最长的业主。
不过,在中国涉足个人银行业务,对渣打银行来说却是新鲜的。从2007年至今,渣打银行在该领域仍处于投入期。
“在中国客户心中,渣打成为他们最主要的银行”,这是崔晸圭的心愿。今年7月下旬,出任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简称“渣打中国”)个人银行总裁一职一年之际,他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如是说。
可以预期的是,渣打中国个人银行业务的盈利,“不会是在不久的将来”。为长久发展计,渣打将持续投入,希望“建立一个非常完善的平台”。
此时,个人银行业务在中国正处于爆发性增长的起点。2006年时,麦肯锡方面曾有个预测,“今后中国银行业增速最快的将是个人银行业务,外资银行闻风而来,但他们在中国能做的还不到机会市场的1/10”。
“中国是个很复杂的市场,很多预测最后都与事实大相径庭。”崔晸圭笑着说。
这种挑战,不仅仅是针对那些要预测中国市场变化的调研机构,对崔晸圭这样在中国开展生意的洋CEO们更是如此。
即便自小学习中国的“四书五经”、“孙子兵法”等传统古典文化,并且时常运用于管理实践中,但崔晸圭仍然觉得,在中国市场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
圈地电子银行业务
孙欣为在渣打中国是有“特权”的员工,工作时间“玩”社交媒体。
不是“可以玩”,而是“必须玩”。“不玩的话,我老板要责罚我。”孙欣为笑着说。
事实上,自2011年加入渣打中国起,现为渣打中国个人电子银行部社交媒体渠道经理的孙欣为,其主要工作就是与社交媒体打交道,他就是那个每天“躲”在“渣打逸起来”的官方微博账号后面,与客户讲话、聊天、提供服务的人。
“渣打逸起来”是渣打中国为“逸账户”(Breeze Banking)的客户服务而专设的官方微博。“逸账户”是渣打银行个人电子银行业务的品牌,其目标客户是所谓的“进富一族”,年龄在25~40岁之间,月收入1万~4万元,大部分人有房有车,除传统的存款、贷款外,对金融理财有相当的需求,同时又是智能手机的忠实用户,喜欢将自己的IM、SNS等社交都放在移动互联网上。
渣打中国电子银行业务总监庄欣伟介绍,自2011年4月份开始,渣打中国就已经在新浪微博上通过这个渠道与其“逸账户”的客户进行沟通交流,“在这个新的阵地上提供服务”。
今年7月起,渣打银行的“逸账户”业务从试水一年有余的上海市场,拓展至北京、深圳、广州等21个城市。在渣打银行的设计理念中,“逸账户”是基于借记卡、手机银行、ATM、支付宝等一整套支付手段的个人电子银行解决方案。
在庄欣伟看来,“逸账户”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不是一股脑地给用户很多应用,而是根据客户的真实需求来设定”。
庄欣伟所带领的电子银行团队的工作,就是要了解和预测目标客户的需求,进而在功能和服务上让这个金融生态系统得以不断进化和完善。
在崔晸圭的观念里,银行不应该是枯燥的,不应该是冷冰冰的、高高在上的,而要是有趣的,让年轻人都觉得很Fashion(时尚)的。尤其是对于80后、90后等“键盘一代”(PC用户)、“拇指一代”(智能手机用户),这些人群已经将电脑、智能手机当成是“简化生活、享受生活的工具,而非工作的工具”。
另一方面,对于像渣打这样的外资银行来说,电子银行业务更是其扬长避短的重要手段。与中国本土银行在物理网点上拥有明显的数量优势不同,在华网点资源有限一直是外资银行的“软肋”。
“我们希望通过‘逸账户’业务,实现电子银行渠道跟物理渠道的结合,也希望年轻一代能通过网上服务成为我们的客户。”渣打中国个人银行分支行业务北方区总经理赵欣说。
未来电子银行的业绩会否超过现有分支行?
崔晸圭认为,一定会有些银行服务,比如理财等,更倾向于Face to Face(面对面的沟通)。“即便是视频会议很早就已经推出来了,可是到现在每年飞机的客运量还是在增加,因为很多商务沟通还是需要Face to Face,面对面的沟通还是比其他方式更有效。”
但是也有观点认为,电子银行业务有朝一日会超过现有分支行的业绩,只是时间的问题。
后发者的“窗口期”
有个问题,一直很困扰崔晸圭:为什么现有的网上银行要搞得那么复杂呢?页面上都是“转账”之类的专业术语,一步步繁琐的操作程序。
渣打银行希望“逸账户”的改变首先从这些细节开始。
在“逸账户”的电子银行操作界面,“转账”就是“Move your money”(转移你的钱),“查询”就是“See your money”(看看你还有多少钱),都是这种很口语化、简单易懂的用语。
在渣打银行的设计理念里,他们希望电子银行就像高级数码相机,虽然功能很多,但是操作就只有三步:打开、拍照、关机。
不仅如此,渣打还希望电子银行业务能多一些有情感、有温度的应用。“我可以把‘逸账户’里转账的对象,放上不同的头像。还有,现在是白天,我们的背景图就是白天的颜色,如果是傍晚,就是晚上的画面。”崔晸圭打开他的“逸账户”介绍说。
“‘逸账户’用起来很方便,其实它里面有很多复杂的工作,但是我们不能把这些复杂推给客户,复杂的我们要自己消化掉,最后给客户最简单的服务。”在崔晸圭看来,这就是中国《道德经》里面所说的“大道至简”。
渣打中国刚刚上线的“智衡”家庭财富管理系统,也遵循了这样的产品设计理念。
“这个财富管理系统就跟我们做体检一样,我们请客户进来做一个全身的财富体检,告诉他们哪里有问题,并且帮助他们量身定做相应的财富‘健身’计划。” 崔晸圭介绍,这个看似操作简单的家庭财富管理系统,其实是把繁琐复杂的程序隐藏在后台,为此渣打中国准备了一年的时间。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对银行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资产,而是高端客户数量及其对银行的忠诚度。渣打在电子银行业务等方面投入诸多力量,希望实现“简单”、“易用”、“免费”,其最重要的商业意义也许在于让客户习惯一种便利,培养一种更舒适也更超值的习惯。
事实上,电子银行业务已经成为国内外银行竞争的焦点:国内许多银行纷纷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以争取在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外资银行也把发展电子银行作为突破网点和地域限制、抢占高端客户的重要手段。
以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为代表的国内银行,已抢先发展一步,因而在数据集中、后台整合、产品创新、品牌体系及市场份额方面都具有领先优势;对于后来者的外资银行,也不乏“后发优势”。“从台式PC转移到智能手机,按照使用手机的习惯来开发设计电子银行的业务,而不是将桌面网银直接转移到手机银行上,这就是‘后发的优势’。”崔晸圭解释。
另一方面,中国消费者对于品牌,包括银行业务的品牌忠诚度,尚在建立中。“中国市场有一个特别的地方,中国消费者的适应能力非常非常强,和其他市场比起来,中国消费者对新科技的掌握能力比其他市场要强很多,所以在中国市场消费者的品牌认同感、黏度不会那么强。”在崔晸圭看来,这也是后进入者的机会。
个人银行业的黄金年代
自去年6月以来,在上海、重庆、深圳等地的渣打营业网点,早上8:30开业后,你可能会遇到这样一幕:一位中年韩国男子,系着围裙,给网点的员工送上蓝莓蛋糕搭配绿茶拿铁的早餐。
这是崔晸圭式的“早餐服务”。到目前为止,渣打中国的90家分支行,他已经服务了87家。他的想法很简单:只有把一线员工服务好了,他们才能以更好的状态去服务客户。在他看来,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过去一年中,渣打中国为客户举办了超过900场生日Party,还给客户寄出了超过1万封手写的信件。在崔晸圭看来,为客户提供的所有服务都是“情感投入”。
近几年,个人银行的客户服务模式已从产品导向转变为客户需求导向,日益关注客户的情感诉求。崔晸圭说自己任上的重要任务是,增加客户数量、聚焦目标客户群、深化银行与客户的关系、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让更多人把渣打当成是他们主要的银行”,“形成依赖”。
已经过去的2011年,被视为中国个人银行业务的“黄金”年,整体增长迅猛。
崔晸圭认为,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成为人均GDP上升势头最猛的国家,快速的城市化,这些都使得需要银行服务的客群出现相应增长。“中国的个人银行业务从2005年左右开始形成上升趋势,发展的‘黄金年代’会持续到2020年左右。”
在中国,渣打银行一直希望成为最好的国际银行。
这家总部设在伦敦的英国银行,目前90%以上的营运收入和利润来自亚洲、非洲和中东市场。
1858年,渣打银行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在上海成立在华第一家分行,此后从未中断过在中国的业务运营。2007年3月,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正式成为本地法人银行,开始在内地开展个人银行业务。目前,渣打银行在中国拥有22家分行、67家支行和1家村镇银行。
自从获准开展人民币业务以来,外资银行无一不希望在中国内地市场大展拳脚。不过,相比较国内银行密集的营业网点,绝大部分外资银行的网点有限,且多定位细分市场,所以客户基础相对薄弱。如何通过创新,邂逅中国银行业市场的黄金年代,这是所有外资银行期望的。
“外资银行就好像是放入池水中的鲶鱼,因为有了这个异类,池子里的鱼存活几率大大提高。”在崔晸圭看来,外资银行和中国本土银行的竞争,关键是找到一个平衡点。外资银行过于优势,势必危及本土国的金融安全;本土银行过于强势,势必使得银行业擦不出太多的创新“火花”。
“渣打在中国不会是最大的银行,但是要成为最好的国际银行。”崔晸圭最乐意见到的是,客户能把渣打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就像推荐香奈儿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