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马威与路透联合发布报告《零售银行业在中国:机遇与挑战》,及毕马威中国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表的第一份中国银行业调查报告《2006年中国银行业调查报告》
零售银行业及2006年中国银行业调查
毕马威与路透联合发布报告《零售银行业在中国:机遇与挑战》,总结了中国零售银行业的发展状况,并着重分析信用卡、按揭和理财服务的市场机会。
目前有70多家海外银行在中国开展业务,过去5年向该领域的投资达数十亿美元。已有几家银行预计,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将提前取得回报。然而,毕马威对在华外资银行和中国本土银行管理人士进行调查后作出的这份报告显示,尽管许多企业因持有香港或上海上市国有银行的股权已获得可观的账面利润,高管人士却对现有合资企业的中短期盈利前景越来越悲观。
毕马威中国和香港金融服务合伙人李世民(Simon Gleave)表示:“这里有一种‘免费’文化。可能需要10至20年的时间才能赢利。中国不同于各家银行碰遇到的其它市场。”
花旗集团(Citigroup)、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和汇丰(HSBC)等海外银行已经与当地银行推出了联名卡,而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和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等竞争对手正等着推出这种卡。近年来,中国的刷卡交易量大幅上升,但主要是通过目前已发行的7亿张借记卡实现的。中国的13亿消费者对赊账存在文化上的反感,而且他们有2万亿美元的个人储蓄来支付购买费用。报告称:“平均收单费率约为60个基点,这意味着(信用卡)发行机构者只有微薄的利润。”该报告对抵押贷款领域的前景持同样悲观的看法,业内人士“担心激烈的竞争将影响利润”。
海外高管人士还承认,从业务成熟的前国有银行手中夺取市场份额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毕马威认为,外资银行采用了一种“稳健”的方式进入北京、上海等发达的(抵押贷款)市场,“但对房地产泡沫的担忧从来都萦绕在银行家的脑海中”。报告称,海外银行需要寻找创造性的发行渠道,如开展手机银行业务或与大型保险公司合作。
《2006年中国银行业调查报告》是毕马威中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表的第一份中国银行业调查报告,涵盖了22家最具规模的内地银行的财务资料和分析。
根据该报告在银行业透明度和金融环境变化方面的调查结论,中国大陆的银行在透明都上有了较大改进,但非上市银行透明度还是较差,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ASBEs)将在整体上有助于银行透明度的提升。在金融环境方面,不良贷款持续下降,放贷责任加强的趋势明显。较高的透明度使大陆银行在公司治理上有了显著改善,更严格的监管也对银行运营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