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现在是高盛在中国最强劲的对手?
2006中国最佳表现公司50强:贪婪的是美好的
谁现在是高盛在中国最强劲的对手?
刚刚装修完的味道还没有散尽,可位于北京金融街英蓝大厦15层的瑞银证券已经一片繁忙:穿着深色套装的人进进出出,人们的对话中往往夹杂着英语或者广东话。
瑞银集团中国区主席兼总裁李一对《环球企业家》说,完成工商登记后,由他兼任董事长的瑞银证券仍然需要向有关部门办理各项所必需的相关许可才能开门迎客。
但不管怎样,中国首个由国外公司运作、拥有证券业务全牌照的合资证券公司将很快揭下面纱。
事实上,意义远远超出“首家”的概念,在很多方面瑞银证券的挂牌都足以唤起对中国金融政策壁垒层冰乍裂的联想。
对金融风险的警觉,让中国政府在证券业的开放上仅打开了一道门缝,即使按照入世承诺,外资也只能拥有证券公司33%的股权,而且只能涉足承销,不能进行证券交易。而由瑞银牵头重组北京证券后成立的新公司中,瑞银拥有实际控制权,同时新成立的证券公司可以进行承销、自营、资产管理等全系列业务,而之前知名度更高的摩根士丹利、高盛几经努力与迂回也未能真正挤进门内。
瑞银几乎是在政策的樊篱上一跃而过,外界对此突破所具象征性意义的关注甚至远大于对这家证券公司今后将如何经营。
“从整个公司对此的努力程度来看,北京证券不是一个交易,而是公司战略。”2005年6月成为瑞银中国区总裁的李一对《环球企业家》表示,早在自己来瑞银之前的大半年,瑞银总部就已经开始在中国积极寻找这一个契机。
拿到这张国内本地股票与债券的全业务牌照,使瑞银得到了可以同任何一家本土券商竞争的机会,也使其能够直接从中国日益发展的资本市场中分得利益。相比那些只能提供承销服务的公司,瑞银获得的几乎是一个完全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据知情者称,瑞银证券将负责承销北京首都机场规模约为5亿美元的A股IPO业务,并可能参与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今年晚些时候的A股和H股IPO交易。
瑞银集团终于迎来了可以在中国开启香槟的时刻:2006年,除了在瑞银证券问题上同监管层近两年的艰苦磨合修成正果,于12月拿到瑞银证券的开业执照;此外,瑞银还击败了其它老牌投资银行,成为投行新科状元。根据金融业研究机构Dealogic的统计,在去年中国企业海外IPO业务中,瑞银以66.19亿美元的成交值坐上头把交椅,其市场占有率高达13.2%,其中,仅与高盛合作完成的112亿美元的中国银行IPO 承销,就从中获利1600万美元。在中国所有股票资本市场的承销商排名中,瑞银也凭借71.64亿美元的成交额高居榜首,比排名第二的中金多出4.45亿美元。
瑞银从外资投行略为神秘的小圈子中走到前台。短短2年时间,这家为全世界最多富豪管理财富而知名的金融机构为什么会在中国突然窜红?
中国局
在世界范围,瑞士银行也只是在近五年中才跨入顶尖阵容。在2000年之前,这家来自小城苏黎世的银行旗下的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部门大多只是在欧洲市场寻找机会。
2000年,由瑞士联合银行(UBS)与瑞士银行公司(Swiss Bank Corp.)合并而成的瑞银集团以125亿美元购入了美国经纪公司普惠(Paine Webber),借此跨出了欧洲大本营。随后,瑞银进行的多次收购最终缔造了以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为三大主要支柱的金融帝国。
正是在此期间,瑞银迈出了大规模向亚洲进军的脚步。2001年,瑞银为中银香港合并重组项目提供咨询服务,并于第二年完成了中银香港的IPO项目。
真正让人对瑞银刮目相看的年份是2005年。在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多家大型国企完成财务咨询、债券项目后,瑞银终于拿到了第一个国有企业海外IPO的大单——中远控股,募集资金12亿美元。
更为重要的是,瑞银在这一年落下了其中国战略中最具突破意义的棋子:参与重组北京证券。当时瑞士一波、摩根士丹利和JP摩根等外资投行都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借以谋求进入中国证券市场的通行证。“瑞银在中国的投入是全力以赴的。”李一认为,由瑞银牵头重组北证最终获得监管机构的青睐是由于其舍得“本钱”的认真态度——整个申请过程中,瑞银始终专门有一支十几人的团队负责此事,同行对这些专业之外的努力不以为然,但最终结果证明这些沟通相当奏效。
事实上,在花旗集团和招商局有过多年工作经验的李一本人就是瑞银同监管机构沟通的重要桥梁。来到瑞银后,李一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北京证券项目上,有时候为了找到关键症结,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寻找沟通渠道和对话角度,“我所有能想到的努力都试了。”
尽管其后经历了一年多时间漫长的等待期,但李一认为,这是个合情合理的进度。毕竟让监管机构了解瑞银的想法和具体操作步骤都需要时间。如今重组后的瑞银证券正忙于培训从原北京证券留下来的180多名员工,以待正式营业。
2005年,瑞银的资产管理业务也在中国取得了进展,同国家投资公司合资成立了国投瑞银基金公司,瑞银持股49%。至此,瑞银已经成功将其投行和资产管理业务带入中国,余下的就是针对顶级富裕人士的财富管理业务。但李一显然对此并不担忧:“现在瑞银已经处在了一个非常有利的优势位置。”
三角模型
在瑞银这架赚钱机器中,财富管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私人银行始终是为其提供稳定收入的利润发动机。高盛公司的一位分析师曾经认为很难有机构在这个领域能赶上瑞银,“不出意料的话,5年内差距还会继续拉大。”
强大的品牌使瑞银可以轻而易举地吸引更多资金,使其在投资银行和证券交易这两个更广阔的领域容易一展身手。来自财富管理业务的收入可以为瑞银提供足够的补给,使它可以承担更大的风险而无后顾之忧。
瑞银投资银行部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李则表示,在瑞银的IPO项目中,财富管理客户的认购比例通常能够达到5%-30%,“这部分客户通常下单早、数量大,而且变数小。”去年,仅中国银行IPO一单,来自瑞银财富管理的订单就高达263亿美元,而中行总募集金额不过112亿美元。
这也使得瑞银能够在股市表现并不够强劲的时候依然保持良好的承销记录。2006年7月,瑞银承销的绿城中国在香港上市。当时正值国家对房地产行业进行宏观调控,计划同时期上市的瑞安推迟发行,而世茂则勉强以最低价格上市,只有绿城以8.22港元的中端定价发行,并吸引了淡马锡控股及美国华平投资集团认购。
当然,这也并非意味着瑞银在接下来的日子中可以高枕无忧。2007年IPO市场可能有所回落。据李则估计,10亿以上的IPO仅有5-7个,“瑞银有望在其中争得3-5家。”更多的海外上市将发生在民营企业中,过去两年中以国企为主要客户的瑞银能否成功转型尚需证明。而在瑞银最擅长的私人银行领域,也仍然没有丝毫开放的迹象。
不过在瑞银集团中国区总裁李一看来,似乎并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毕竟在中国市场,兼并收购、重组等业务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市场仍有空间,而拥有国内牌照的瑞银可以在A股市场畅行无阻。“经济形态会发生改变”,李一眼里更多的是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