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举获得充足“粮草”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开始引发西方世界新一轮的中国买家威胁论
红旗下的美元
据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的资料,全世界共有约2万 3千亿美元注在这类国家基金里,而中国通过此举将一跃成为全世界的第5名。重新布局后,前10名将是:阿联酋的ADIA(8750亿美元);新加坡的 GIC(3300亿美元);沙特阿拉伯的div.suadi-arabische Fonds(3000亿);挪威的Government Pension Fund(3000亿);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2000亿);科威特的Kuwait Investment Authority(700亿);新加坡的Temasek Holdings(620亿);澳大利亚的Australien Future Fund(400亿);美国阿拉斯加的Permanent Fund Corporation(350亿);俄罗斯的Stabilization Fund(320亿)。
寻找全球出路
中国的外汇储备早已是世界第一。据中国央行数字,到今年3月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比年初又增了1350亿,达12020亿美元。而且,中国的贸易顺差继续膨胀,再加上外资大规模地直接涌入中国包括股市在内的各种市场,外汇储备可想而知继续高速增加着。前几天,中国政府宣布,有19家中国银行、10家外国银行违规让大量外资涌入,要实施惩罚措施。又是一个明证。
中国要"解决"如此宠大的外汇储备的"问题",牵涉到两个方面。一是外汇结构的调整。自从中国宣布要改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结构为多元化的一揽子结构后,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欧元等西方主要货币对美元持续升值,美元持续贬值。
这个现象跟中国的外汇储备有关吗?似乎至今还没有什么人把两者联系起来。但两者之间有联系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欧元等相对美元升值当然可能有其它原因。但许多原因难以让人信服。经济发展方面,欧洲的速度并不比美国快。这跟中国(当然还有日本等)调整手里的外汇储备结构应该是大有关系的:抛出美元,买进欧元等。当然,这个调整也不能做得动作太大了,否则中国手里的大量美元贬值,中国的亏损也是很大的。可是这个动作必然持续地在做。
前一阵有传言说,中国要给5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券找出路,也就是要抛掉。美国大佬格林斯潘发话了:放心吧,中国找不到买家。即使如此巨大的美国国债券一时不可能都出手,但中国等国家调整外汇储备的长时间行动给世界汇率带来的影响之大是可想而知的,而且可能是会持续相当长时间的。
从这一点来说,应该说是美国得利(对出口有好处),欧洲担忧。但欧洲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然了,即使意识到这一点,也没什么可说,甚至可抗议的。这属于一种有苦难言的领域。
这却是欧洲已经在担心着,叫喊着,甚至抗议着的了。最近德国和西方其它国家的媒体这样的文章可以说比比皆是。中国拿出2000亿美元巨款在全世界投资,自然会使这种担忧进一步升级。
德国"网络报" (netzzeitung.de)一篇文章的标题叫"救命啊,中国人来了!";文中提到,联盟党议会党团主席发出警告说,要防止外国的国家基金(中国新的外汇投资公司就被称为国家基金)出于战略目的登陆德国企业,以便施加政治影响;柏林"每日镜报"的一篇文章说得相当的过分:"假如中国人买下德国的树林,砍伐它,象军队一样地开进来,象一群以电锯武装着的蝗虫,那么他们砍伐的当然是德国的灵魂(这个比喻引自"日报")。……中国人什么忌讳都没有。在我们的地铁里实际上已经找不到座位了。责任是中国人的。也就是说,在中国人开始买树林之前,他们买去了德国的钢材市场。所以地铁没有了轴和轮子。……在我们的墓地里很快就会见不到铜雕的墓志铭了。责任是中国人的。因为在中国开始购买德国树林和德国钢材市场之前,他们已经买去了德国的铜市场。"
也许,每日镜报这位记者可能是想写得幽默一些,其中的说法和比喻实在太过分。但这里表现的一种思潮却也不可忽视了。
实际上,中国在欧洲和西方其它地区的投资目前并没有那么大,可以说还刚刚开始。据著名咨询公司Ernst&Young最新的一份调研报告,2006年在欧洲投资最大的还是美国,接下来是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中国在欧洲的投资还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中国有那么多外汇储备放在那里,现在又成立了外汇投资公司,这是西方许多人最担心的了。
当然了,并非所有的西方人都象"每日镜报"记者那样想。杜伊斯堡大学中国经济问题专家陶伯教授(Markus Taube)在回答网络报提出的对中国购买德国企业的担忧这个问题时说:"这样的讨论我们已经有许多年了,总是有不一样的滋味,一会儿说是日本人(买空德国),一会儿说是沙特阿拉伯人,现在就说中国人了。"
陶伯教授说:"21世纪也许并不是有些人说的亚洲世纪,而就是中国世纪。"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将是失败者。我们大家都会从中赢利,只有相对而言的失利者。中国的上升是一个全世界的富裕长征。"
中国有巨额外汇,那是必须使用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的担忧和保护主义思潮是免不了的。
总而言之,中国这两天推出的两大财政决策,对中国的股市都会有影响。这个影响有多大,还要看中国政府的下一步怎么走。而其中的中国外汇找出路,是一件对全球有重大影响的事情。怎么处理才能使西方民众和一些国家不至于太担心,不至于过于站到对立面去,这对中国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未知数
第一个看点是:这种特别国债券是否只在中国境内发行。中国人大的决议是:用15500亿元人民币购买2000亿美元,按理说,应该只是在中国境内发行,否则无法起到消化中国外汇大储备的作用。除非中国当局已经考虑到通过此举加速让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以求得人民币哪天可自由兑换时的相对稳定性。但这种可能性似乎不大。关键是:香港和澳门在中国官方概念里经常游移在境内和境外之间。
第二个看点是:是削减中国的外汇储备还是增加中国的外汇储备。中国的本意自然是削减已经太大的外汇储备,拿出一部分来购买世界上的财产。但恐怕很难避免更多的外资涌进来。这两年来,外资拼命寻找中国投资点,抱着人民币不断上涨的希望涌入,导致股市和房市持续上涨。现在增加了一个投资渠道,自然会有很大吸引力。如果没有相应措施,恐怕很大一部分新国债券会被新涌入的外资拿去,从而导致中国的外汇储备加速膨胀。
第三个看点是:中国是否会采取措施、采取什么措施来出售特别国债券。日前,中国刚宣布19家中国银行、10家境外银行违反外汇管理规定让大量外汇涌入中国,并说要采取惩罚措施。为了防止更多外汇一涌而入,想必中国在发行新国债券内外会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外,可能就是对那些银行采取惩罚措施;对内,可能会规定购买的一系列手续、办法,谁有权销售,谁有权购买,怎么购买。
第四个看点是:是否会使人民币、外汇兑换市场进一步活跃,加强人民币变成可自由兑换货币的压力。因为中国现在要买外汇,可能会导致一部分银行和企业、个人把人民币换成外汇,从而造成市场上的兑换量大增。
[---分页标志符---]
第五个看点是:外资、合资企业是否会把利润更大地留在中国,存在债券里,甚至把中国这种国债券作为分红的票证,使之在世界上广泛流通起来。
第六个看点是:世界各国的基金,尤其是在中国经营的基金是否被允许(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这件事,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第七个看点是:对中国股市有多大影响。新国债券对中国股市会有影响,应该是可以肯定的。相当一部分投入中国两大股市的资金可能会因此而被抽出来购买国债券。如果说,利息税的停或减对A股的影响最直接,那么,国债券对B股应该会有更直接影响。当然不会局限在B股里。
第八个看点是:对中国通货膨胀率的涨与降是否会起到一定作用。停征或减征利息税是为了增加银行储蓄的吸引力,除了挤股市等的泡沫外,也能起到一定的抑制通胀率的作用(很多钱放在那里不用来买东西了)。而国债券同样是一种储蓄,也许不是一般老百姓的储蓄,但性质是相近的。也就是说,可能会起到一定的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问题是:中国是否真的"不需要"通货膨胀。此间有专家说,物价上涨并不等于通货膨胀。中国如此高速的经济增长,如果通货回到紧缩状态去,是否会对中国更不利呢?这恐怕也是中国经济学家们要考虑的问题。
第九个看点是:中国以此巨额的资金想要重点在世界上买什么东西。
第十个看点是:世界让中国买什么不让买什么。换句话说:西方是否会采取严厉的保护主义措施来对付中国。这最后两点是下面要重点说的。
以德国为例
保护主义也许不可避免
最近一段时间来,德国和西方国家的舆论大规模渲染"中国买空西方"论。从现在的工厂、公司、钢铁市场、有色金属市场到机场、森林,德国都有大量的关于中国大买特买的报导。事实上,已经在政界和民间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恐慌。保护主义的苗头在这个领域也已经出现了。
据明镜周刊引联邦政府某专家的话,德国政府将考虑修改对外经济法,把保护而不让轻易出售的领域从军工领域扩展到电信、能源和邮政这些领域去。理由是,这些领域对德国经济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德新社说,背景是担心外国国家基金收购这些关键领域的企业。联邦经济部一名发言人周六对德新社说,不存在"普遍的考虑",但这方面的考虑没有结束。
根据德国对外经济法,德国政府现在就有权阻止生产坦克、军舰或武器的军工企业落到被"不受欢迎的手"里。假如外国人想购买这类企业25%以上的股份,说必须报联邦经济部。联邦政府可以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对此表态。如果联邦政府不表态,就表示这笔生意被批准了。但要把限制出售企业的范围扩大到其它领域,专家认为,这在欧盟内获得认可是有难度的。即使不扩展对外经济法,德国本身也有其它手段来保护它的企业,比如卡特尔法:联邦卡特尔局有权阻止大企业大股份的出售。
刚访问了中国的联邦经济部长格罗斯在中国期间已经说了:把保护出售的领域从军工领域扩展到其它领域,需要"非常细致"地进行审核。他警告说不要对来自中国、俄罗斯和海湾国家的投资基金太紧张了,"我们不对来自其它国家的投资关闭大门。"
周四,格罗斯部长又对图片报说:"我们不能也不想阻止中国在德国投资。"但他承认,中国人"非常有进取心,"拿着1万亿欧元的外汇储备,中国"在全世界开始了采购。"他说,德国对此并不能抱无所谓的态度;德国当然不可能把简单商品的生产从中国搬回来,但在尖端技术中,德国还是世界领先的。
然而,即使在相对反对保护主义的德国的经济部长格罗斯的话里,还是听得出来,对中国大"采购"的恐惧已经深入到政府里去了。而这些话还是在中国宣布以2000亿美元收购世界财产之前说的。可以想见,德国、美国和西方其它国家对中国收购此间企业、财产采取保护主义措施是完全可能的。问题也许仅仅是多大的措施,严厉到什么程度。对中国新建立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来说,这也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而且将是持续的考验。
新全球买家
德国联邦政府内部正在考虑如何避免本国工业企业被外国国有公司兼并的机制问题。鉴于其它西方国家对此早就有了保护性条例,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政府采纳了德意志银行董事会主席阿克曼上周提出的一项建议。阿克曼主张,德国应当界定重要的战略性工业企业并对此进行保护性监督。所谓战略性领域并不局限于军工企业,而是包括所有国家发展的支柱性企业,比如能源公司和高科技公司等。
引发这一考虑的背景是一些国家,如中国,俄罗斯和一些重要的产油国拥有巨额外汇储备这一现实。这些资金通过国家投资公司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外国企业。阿克曼在他的建议中用了一个词叫做"新的国家资本主义"。阿联酋的投资公司不久前刚刚购买了德意志银行2%的原始资金。俄罗斯一家大公司则对参股德意志电讯公司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中国想拿出30亿美元,即外汇储备的0.3%,参股美国黑石私营证券公司。就此,德国财政部长施泰因布吕克发出惊呼说:"如果他们动用了10%或20%的货币储备,那将意味着什么呢?"
中国通过前所未有的强劲出口已经将外汇储备积累到了1万亿美金。其中很大部分被用来购买美国和欧洲的国债券。外界估计,俄罗斯的外汇储备也已达到4千亿美元。阿拉伯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国积攒的外汇储备也相当可观,并且越来越重视向西方企业投资。
科威特多年来一直都是代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最大的单独股东。伊朗也早就拥有了蒂森-克鲁伯公司的股份。但按照德国经济部长格罗斯的话说,德国仍然继续欢迎国外的这类投资。目前格罗斯正在不少德国企业家代表陪同下访问中国。他表示,德国并不限制外国资本前往投资。德国不但不能,也不愿意对此加以阻止。
然而根据联邦经济部国务秘书托马斯-米罗夫的说法,联邦经济部正密切关注着俄罗斯,中国和中东一些国有投资公司在德国参股和并购公司的事务。米罗夫说,目前尚不清楚这类投资的真正意图。德国担心,这类投资涉及的不完全是资本参股问题,是否还隐藏着绕过专利保护,甚至包括追随某种政治利益的目的也不得而知。
法国和美国都有抵制外国公司恶性兼并企业的机制。比如美国从80年代末开始成立了外国直接投资审核委员会。美国白宫,国务院,国防部和国土保卫部的代表们审查的并不仅是商业竞争法可能涉及的问题,而主要考虑的是美国的安全问题。因此阿联酋的迪拜港口世界公司购买美国东海岸6个海港的交易,以及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希望购买加利弗尼亚州优尼科石油公司的交易都没能做成。
正是由于国有投资公司的数量和其拥有的资本急剧增加的缘故,因此在今年4月华盛顿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春季会议期间,工业7国同俄罗斯,中国,沙特阿拉伯以及阿联酋的代表就企业参股举行了会谈。今年10月这一会谈还将继续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