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司的估值明显超过其他新兴市场,不过,一些违反常理的排名,可能无法持续
让人揪心的“世界第一”
中国企业界现在已经有了一大堆“世界之最”。按照市值计算,全球最大的银行是中国工商银行,最大的电信公司是中国移动,最大的保险公司是中国人寿。
中国铝业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铝业公司。大秦铁路本周超过日本同行,成为世界上市值第二大的铁路公司。在中国股市大热的激励之下,中信证券也已经跃升为世界第四大投资银行,排名仅次于高盛、摩根士丹利和美林。
中国上市公司的市值高,主要是由A股市场市盈率高造成的。但拿A股股价来计算整个上市公司的市值,有误导作用,因为相对海外企业的80%-90%股本流通的水平,中国公司的可流通股比例要小得多。换句话说,小部分高价股,把全部市值给撬高了。
论经济实力,中国已经坐上了全球第四把交椅,中国股票市场的市值也达到了前三、四名。高盛预言,20年后中国股市的市值应该仅次于美国,达到全球第二。中国目前市值占全球比例为5.8%,高盛认为20年后,这一比例会大增到21%。
笔者认为,总体市值的提高,应该通过扩容,而非进一步提高股价。中国公司的估值明显超过其他新兴市场,比如A股市盈率为35倍,H股为18-19倍,相对其他亚洲国家,美国和欧洲,都有比较多的溢价。
现在外资行分析师纷纷为高价中国股找出各种理由。这些理由包括:国内钱太多,缺乏其他投资方向;中国A股是一个封闭的市场,价格容易被炒高等。还有分析师提出各种新的估值理论,比如说在美国次债风波中,中国市场成为避风港,投资者因此有必要为中国股付出更高的价格。
摩根大通则指出,台湾股市的市盈率曾到过100倍,日本到过70多倍,和它们相比,A股明年预测市盈率30来倍不算什么。即使有泡沫,也处在泡沫初期。上周末来自主要外资投行对中国股市乐观的这些言论,稳固了投资人的信心,带动周一中国股市大涨2%,再创新高。
这些理由听上去都不无道理。但新理论的泛滥,本身就是周期即将见顶的信号。90年代末美国经济连续10年快速增长,超过了正常的8年经济周期,经济学家也给出了各种新经济理论。美国网络股大热时,眼球取代了盈利,成为衡量网络公司的标准。最终无论是美国网络股,还是美国经济,都逃不过地球重力。
在一派乐观的情绪中,投资人有必要回顾一下日本的经历,因为日本股市也出现了一大堆世界第一的公司。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一位日本问题研究专家出版了一本名为《日本第一:美国的教训》(Japan as Number One: Lessons for America)的书,文中指出,日本在钢铁、电器、汽车制造、计算机,工业和商业流通等诸多行业,已经在世界数一数二。该书结论说,日本在工业和经济方面全面打败美国,是毫无疑问的事情。
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了。现在日本真正称霸全球的公司,也仅局限在电器和汽车领域。17年前,日本股市的市值曾经达到国际的一半,现在它占国际市场的份额已经缩减到8%。这本当年的畅销书现在因为预言的失败,已经成为一个笑柄,不如改名《日本第一:日本的教训》得了。
就像当年国际社会关注日本一样,现在中国已成为国际投资者最热的话题。最近中国企业在香港开上半年业绩记者会的时候,老总们频频被问到如何看待自己在全球市值的排名。工商银行老总是这么说的:市值和资产规模不代表一切,工行的目标在于做最优秀、最盈利、最受尊敬的企业。
这一番话值得其他中国企业的老总共勉。一些违反常理的排名,往往无法持续,不如以平常心看待这些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