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认为治理不善的中国各大银行们,已经开始整合国际同行
留学申请
澳门第三大银行诚兴银行(Seng Heng Bank Ltd.)坐落在置地广场—这座飞旋在轮盘之上的城市的繁华地带。一个月前,它还和葡京赌场一样是赌王何鸿手中转动的重要筹码。不过,如今筹码已经换手,刚刚在市值上超越花旗集团,名列全球第一大银行的中国工商银行成为诚心银行的新庄家。
在收购公布前一周的
过去几年中,建行、中行、工行三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先后登陆海外资本市场,几乎可以说,如今的中国银行业处在国际化最好的时机,正如英国银行在19世纪和美国银行业20世纪60年代时所遇到的情况,随着国内经济的繁荣,企业经营良好,个人投资活动频繁,为银行带来了大笔丰厚的利息收入、投资回报,以及各种交易费用。这一切都让人有理由相信,中国国内的大型金融机构将随着中国经济的起飞而发展成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有一席之地的跨国金融机构。
参与这一进程的甚至已经不限于中国的几大商业银行,
然而随后的变化却不容乐观,由于所持有的资产担保商业票据可能涵盖美国次级房贷等高风险资产,巴克莱集团可能面临重大风险。
当被问及投资巴克莱是否审慎时,瑞士信贷集团副董事长兼风险管理委员会主席汉斯・乌里希・德瑞克告诉《环球企业家》:“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做的投资,对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来讲有战略意义。他们需要在成熟市场有一个据点。”
国际化路径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银行就在卢森堡开设了第一家海外分行,但国内银行业整体走向国际市场的脚步却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有银行改制加速才真正开始。在此之前大多数国有大型银行受困于向经营不善的国企放贷而形成的大量不良贷款,然而随着不良贷款剥离、国家注资、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措施的完成,建行、中行和工行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造并成功登陆海外资本市场。
此时从市值上看,三家国有银行都在全球二十大银行之列,但从业务构成上看,却很难同花旗、汇丰等一样被称为国际性银行。在上市之初,除了中国银行有一定数量的海外分支机构外,工行、建行两家都鲜有海外分行,直到香港回归前,两家银行在海外并购方面也几乎无所作为。对于国内银行来说,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
如果看看大型国际性银行的发展路径便不难发现,银行业的国际性扩张通常会采取两条路径:一是自行去海外市场申请并运营分支机构;二是通过入股或收购兼并等方式进入当地银行并迅速扩充。如今摆在国内银行面前的,同样是两种选择。
今年4月,工商银行向美国监管机构申请在纽约开设分行,而之前一个月,招商银行也提出了同样的申请。此前,仅有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在纽约设立了分行,不过在近两年中,随着中国企业逐渐走向世界,两家银行的海外生意正越来越好,在1997-2006年期间,中国银行在美国的资产额增长了两倍多,而交通银行则增长了三倍。
在德勤大中华区主管合伙人施能自看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正是国内银行的机会所在。由于在产品方面具有很大的同质化,银行业内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要看向客户提供的差异化服务,以及银行同客户关系的紧密程度。通常情况下,在海外扩张业务的企业往往愿意与自己国家的银行打交道,而讲究人情味的中国企业更是如此。虽然到目前为止,工行和招行两家银行的申请还没有得到批准,但如果一旦顺利拿下营业许可,两家银行很可能在贸易融资、企业借贷、电子划拨等业务上为国内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相对于自建分行而言,跨国并购能够实现快速扩张。因此,三家国有银行不约而同将并购的第一步选在了最便利的香港市场。2006年8月,上市未满一年的建设银行收购了美国银行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美国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使建行在香港的业务规模迅速扩大为原来的两倍。工行则在2004年便通过在香港的子公司工银亚洲收购了比利时富通集团在香港的华比富通银行,2006年12月,工行同印尼哈利姆银行股东签署收购协议,收购后者90%的股份。
不过从规模上看,几宗并购的金额都不算大,而在国际同行们的眼中,中资银行的优势仍然集中在本土。“中国银行有我们不具备的优势,”苏格兰皇家银行(RBS)亚太区首席执行官麦高铭对《环球企业家》说,“这个优势就是它在中国品牌的知名度。”作为中国银行的战略投资者之一,RBS在
前路漫漫
虽然到目前为止,国内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仅仅走出了一小步,尚无法对其成果进行评判,但业界人士认为,接下来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同时,尽快明确自己的国际化方向,以实现稳步扩张。
实际上,对于国内银行来说,持有中国银行9.18%股份的苏格兰皇家银行具有一定模板的作用。在这家全球第五大银行的收入构成中,占其三分之一强的零售银行业务至今仍然只在英国国内运作,而在英国以外,则主要通过环球银行部门向大型企业、金融机构进行批发业务,提供各类融资服务和结构性金融产品,或者以入股方式参与当地银行。这些都使得RBS在海外市场获得高额收入的同时得以有效控制风险和运营成本。但不少中资银行却尚缺乏如此清晰的战略规划。
“怎样巩固现有客户是国内银行在国际化过程中应该考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德勤的施能自指出,这需要银行更具主动性。几个月前,去中东参加会议的施能自就听到了国内企业对银行的不少抱怨之声。由于国内银行目前的海外分支机构多数设在中心城市,但企业的经营活动有时相对偏远,去银行办理业务相对麻烦,而中资的银行主动性不强,向企业提供的主动支持不多,使得很多企业颇感失望。
同时,由于银行内部的结构划分不同,海外分支机构往往直属于国际业务部门,对隶属于各个分行的客户情况并不熟悉,这也使得国内银行对客户的深度挖掘力度不够,很难形成国内国外的无缝对接服务。不过在中国银行的新闻发言人王兆文看来,银行同样有自己的苦衷,中国企业出去开拓的往往是不太发达的地区,如果在这些地区设立网点则很难保证其盈利水平。过去,由于建立在国际经济金融中心的分支机构更多是为联系中国银行和世界金融市场提供枢纽作用,同样面临着向服务转型的问题。
此外,虽然目前看来,国内银行在海外并购方面始终相当稳健,但在收购后的整合问题上仍然存在相当大的挑战,如果后续管理不当,很容易出现人才、客户的大量流失。实际上,这种经验不但是中国银行业,而且是刚刚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都普遍缺乏的。如今,对于正积极走向世界的银行家们来说,或许传统智慧仍然值得重新回味:冒险是商业的生命,而谨慎则是银行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