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如何学会记住恐惧,远离风险
降格以求
摩根士丹利通过对亚洲的房地产收购,成为坐地收租者;贝尔斯登或者美林的办公桌上堆满每笔不过几百万美元的“反向收购”生意;而凯雷、KKR则戴上安全帽去修建城市的下水道和高速公路,然后向过路人收费……
听起来太荒诞了是吗?这些公司的员工似乎只是坐在那里眨眨眼睛,就可以创造出复杂无比的金融衍生产品:这些产品可以把美国西海岸和东海岸的两幢房子的贷款利息放在一张凭证上出售。然后就是日进斗金。
但在次级债危机之后,好日子结束了。这是一个颇为吊诡的局面,次级债带来的损失大约为4000亿美元,不过相当于美国资本市场总市值的2%——在任何一个交易日,美国资本市场都可能损失2%的市值,但现在,这4000亿美元成为了美国经济衰退的导火索。原因很简单,它让美国投资者暂时丧失了承担高风险的勇气。与CDO一道,华尔街上还有众多让人半懂不懂的投资工具,它们就像《集结号》里的“跳雷”,踩上去不炸,脚撤开时引发伤亡。有媒体援引美联储官员的话表示:在最近的三个月中,美国有80%的银行提高了信贷门槛,信贷紧缩的气氛开始蔓延。
就在凯雷于3月初宣布因银行不断追缴保证金而可能导致“耗尽其流动性”前不久,它还成立了一家专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伙伴基金。这只基金共募集了约11.5亿美元的资金,将用于与美国联邦和各级地方政府一起运营一些重要的公共设施,包括自来水及污水系统、桥梁、隧道、高速公路和机场。
众所周知,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预计收益率只有15%左右,比起凯雷多年来33%的年度回报率,似乎不值一提。如果说凯雷有任何理由选择它,只因为它足够稳定。
这是华尔街的一次安静的大调整。它实在没有理由高调:即没有任何新而复杂的概念需要教育投资者,也没有高涨的热情。
比如SPAC(special-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ies、反向收购),正好迎合了目前流动性紧缩,企业IPO不畅的局面。当企业发觉市场情况不佳,IPO无望的时候,佩尔茨(Nelson Peltz)、露华浓公司老板佩尔曼(Ronald O. Perelman)们瞅准时机开始了SPAC业务:投入资金注册一个壳公司然后上市,接下来就可以用它来收购(常是以非常合理的价格)那些在流动性危机中几乎丧失IPO机会的企业,从而大赚一笔。
相较之下,修公路虽然听起来不那么令人兴奋,但在当下却对投资者足够有吸引力:人们购买的是实实在在的一砖一瓦,而不仅仅是几张记录着自己权利的纸片。基础设施建设一直以来就能够给人这样的感觉:稳定,细水长流、没有风险,甚至可以在自己投资修的高速公路上每年留影纪念。对于安抚正处在恐慌情绪中的投资者,劝他们再次从自己的钱袋子中掏出钱来,没有比这更好的理由了。政府也会乐于见到这一点:它们至少不用为了修一条高速公路而额外征税了。
这可能才是凯雷、高盛们真正想要的:稳定信心,投其所好,“嗨,你瞧,我们也重视风险,忘了以前那些吧,我们也在做令人尊敬的事。”尽管在目前,它们用在此处的资金仍然是极小的比例,这一点从凯雷身上可以看出:凯雷掌管着超过300亿美元的资金规模,相比之下11.5亿只能算是一个小数目。所以,还是别指望投行们能够一夜之间变成头戴安全帽,露出淳朴笑容的建筑工人,也许有一天,他们会把手上的高速公路也开发成某种金融衍生产品,然后再卖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