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正迎来一个新对手 --北京

双城记

来源:《华尔街日报》  |  作者:《华尔街日报》  |  阅读:

中国最大的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都位于上海;这座沿海城市早在多年前就被中国的经济决策者们构想成了中国的纽约。不过,眼下它正面临一个意想不到的竞争对手--北京。

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政治中心在金融领域不断上升的地位也反映了国家在银行、证券和其他金融业务上发挥的中心作用。在过去几年中,随着位于北京西部、被称为金融街的地区的发展,北京已经吸引了来自于纽约、法兰克福和巴黎等地的全球各大银行把中国总部设在这里。这其中至少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在于,在贴近中国的决策者们这一方面,北京有着极大的地理优势。

在金融街上,外资银行称,他们能够便利地获得各种政策信息,因为中国所有金融监管机构、四大国有银行的主要办公区以及越来越多正在进驻的海外银行都在这条金融街上。

一家美国投资银行的资深银行家采访时表示,在北京可以统览全局,而在上海,视角相当地方化。

上海也在蓬勃发展。第一批获准在中国当地注册成立法人银行的9家外资银行全部选择上海作为其公司总部,这其中包括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和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PLC)。这些银行现在都已经在上海具备了深厚的客户基础和良好的品牌认知。

不过,一些在中国的投资银行业务所占比重较大的知名大型银行,如摩根大通公司(JPMorgan Chase & Co.)和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AG)都把总部设在了北京。外国银行的工作团队纷纷进驻金融街上簇新的高楼大厦,尽管金融街距离集中了大多数外企的东部相对较远,但是现在这里汇集了一些北京最时尚的酒店。

法国兴业银行(Societe Generale SA)中国区首席执行长张远光(Jackson Cheung)称,贴近市场、贴近客户和贴近监管者都非常重要。法国兴业银行决定把其在中国当地注册成立的法人制银行总部放在北京,该行可能将于今年第四季度投入运营,但仍然会在上海保留营业机构。

北京兴起成为金融中心的步伐在2004年王岐山当选北京市市长之后开始提速;王岐山被认为是政府当中强有力的问题解决者。王岐山在今年早些时候升任国务院(State Council)副总理一职,分管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事务。

北京同时还是100多家中央政府直属企业的总部所在地,包括一些大型国有电信运营商和石油企业。其中很多没有进行公开募股的央企预计在今后几年将逐步公开上市并进行兼并和收购活动。北京市金融服务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霍学文称,这让北京成为了一个对银行而言颇具吸引力的市场,他补充道,北京还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私人资本运营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进驻。

5月初的时候,北京市领导发布了一系列新的指导方针,以进一步推动北京市的发展,因为他们认为2005年制定的“五年发展计划”较为保守。北京市政府将让金融街容纳更多的新兴金融业务,包括金融租赁、期货经纪和投资信托等。霍学文称,作为计划的一部分,北京将增辟开发园区,以容纳外资银行的后勤服务部门。

一位外资银行家表示,从长期来看,北京仍然需要拿出税收优惠措施等实实在在的政策来吸引更多企业。而且上海也不会止步不前。本月早些时候,在以上海金融中心陆家嘴命名的一个高端论坛上,许多官员们都表示,将上海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仍是一项国家战略。

中国央行(People's Bank of China)新闻发言人李超称,虽然中国央行支持其他城市发展各自金融业务的努力,但要建立一个所谓的金融中心总是说易行难。总部位于北京的中国央行已经在上海设立了第二总部,该央行称,在贴近市场的地方设立一家总部能更好的保障中国的金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