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还未散去,ARS(拍卖率证券)又接踵而至

美国资本市场的又一黑幕

来源:《南方周末》  |  作者:朱伟一  |  阅读:

就在次贷危机正如火如荼深化之时,美国资本市场又爆出类似黑幕,这回是ARS(拍卖率证券)。监管机构正出手遏制危机。但就如市场人士所言,“每回骗局结束之后,政府的善后工作还不错。但此时钱早已无踪无影。”

200888,就在全世界人民热烈欢庆第29届北京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胜利召开的大喜日子里,美国那边券商又爆惊天黑幕:UBS(瑞士信贷银行)将从投资者手中购回金融创新产品拍卖率证券,金额高达190亿美元。在此之前,美林和花旗两家券商也同意购回此类产品。三家券商共承诺购回价值360亿美元的拍卖率证券。

美国有几个行业是死不认错的:一个是警察,一个是烟草制造商,还有一个就是华尔街券商。遇到诉讼时,不问青红皂白,不问是非曲直,他们大多死缠烂打,尽量拖死对方。可这次ARS事发,券商老大何以很快便与对方达成和解?一是对手为美国几个大州的检察长,二是券商确实是心里有鬼,而且问题确实不小,担心旷日持久的诉讼会让他们露出马脚。

次贷产品的孪生兄弟

拍卖率证券的英文简称ARSauction-ratesecurities),是次贷产品的孪生兄弟,都是所谓的资产证券化产品。ARS的制作和销售流程如下:医院、博物馆、城镇或学生贷款机构以低利息发行长期贷款——基金、个人或公司等投资者购入此类贷款——券商每周或数周举行一次拍卖,ARS以新的利息出售。

华尔街共向10万投资人出售了3300亿美元的ARS。表面上看去,这是一个让人皆大欢喜的金融创新产品。券商数次收费:发行时收承销费,推销成功时又收取费用。对发行人来说,发行ARS时候的利息较低,卖出的是长期债券,而利息却是相当于短期债券的。投资者自以为抱到了金娃娃:ARS的回报率比较高,又能即时将其变为现金——产品的变现能力比较高,风险就比较小——一有风吹草动,投资者就可以及时将其出手。

但是,与所有金融创新产品一样,ARS暗藏不少机关。尽管目前ARS的机关暗道还没有全部被发现,但其主要问题已经日趋明朗。托市是一个问题。ARS是作为流通性很强的产品出售的,这就需要不断地有买卖双方。没有买家的时候,券商自己买进ARS。从20061月到20082月,UBS共为学生贷款和城镇贷款举办三万次拍卖,卖出的ARS80%由其自己购入。当然,其中的大部分又被其售出,购入,售出,再购入,再售出,周而复始,最后釜底抽薪,卷资出逃。

ARS这东西我们似曾相识。像不像我们这里高息吸收存款然后抽资的非法融资?两者都是张网捕鱼,请君入瓮。所不同的是,我们这里的草莽仍然是“初级”阶段,不得已只能“土法”上马,铺垫也不够温柔,而美国的那些海盗们已经披上了金融家的外衣,还把他们的猎场装扮得万紫千红,美其名曰资本市场,更推出风情万种的蛇蝎美人——看谁还能坐怀不乱?

是的,ARS还是证券。券商巧施点金术,把长期贷款变成了可以迅速过手的证券产品——完全是次贷产品的翻版——金融创新大多如此,万变不离其宗。再有,发行ARS时候的利息较低,发行人做账时比较好看,但每次拍卖ARS的利息都会有变化,利息有可能高出长期债券通常的价格——这又成了一种赌博。券商的所谓托市还是坐庄,上下其手,翻云覆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此居然不予深究,最后终于酿成大祸。

高息吸储最后总是要穿帮的,ARS最后也难以维持。ARS拍卖场20082月开始消亡,而早在2007年券商就知道事情不妙。他们一方面继续出售ARS,一方面部署撤退。券商老大拿出少量资金在ARS拍卖场继续接单,而主力资金却在悄悄撤出。很像战场上的大部队:用小部队牵制敌人,而大队人马早已悄悄转移。

更可恶的是,UBS在撤走主力资金的同时,却加大力度,把更多的ARS抛售给投资者。20078月,UBS召开促销大会,动员麾下的850名销售人员大力推销ARS。但就在会议召开的数小时之前,UBSARS负责人舒尔曼抛售了他本人所持有的价值475000美元的ARS。舒尔曼出售其ARS之前得到了UBS合规部门的批准。简直是匪夷所思。

券商销售ARS的手段非常卑劣。美国州监管机构愤怒指出,UBS的“销售做法有很大的欺骗性”。UBS告诉客户,此类产品“安全并具有流通性”,他们将此类产品出仓时仍然将客户蒙在鼓里。早在20078月,美林的债券分析师就质疑拍卖型证券能否按票面价值转售。但美林ARS业务的负责人施加压力,迫使分析师收回报告。修改后的报告称,“高回报率创造购进机会”。花旗银行更加嚣张,销毁证据,公然对抗政府机构的调查。

美国券商的德行我们早已领教过了。他们是两只手从我们的口袋里掏钱:既做我们银行的战略投资者,又把次贷产品作为优质金融创新产品卖给我们的银行。今天ARS又给我们上了一课:券商老大六亲不认,海盗与土匪一样坏——土匪残害父老乡亲,海盗既残害远方的客人,也残害身边的父老乡亲。

监管博弈

ARS大行其道,美国证交会也难逃其咎。ARS并不是什么高明的骗术。券商老大通常用的是蛮力,这次也用蛮力。经过“安然”事件的洗礼,证交会本应心明眼亮,耳聪目明,什么妖魔鬼怪认不出来?

确实,2006年,证交会就知道花旗、美林等券商不向客户披露,悄悄地为ARS拍卖托市。证交会对这些券商只是罚款了事,总共罚了15家券商,但罚金加起来只有1300万美元。但证交会并没有叫停ARS,更没有将险情通知涉足的投资者。可这点罚款对券商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绝对伤不了它们的筋骨,只会让券商老大们更加有恃无恐。

不过,证交会的领导放任券商实属无奈。券商老大并不把证交会放在眼里。他们对证交会不满,经常懒得找证交会的头头理论,而是直接找国会参众两院的实力派议员。券商早已通过政治捐款搞定议员们。从人权和财权方面,证交会不得不屈从于美国国会。券商贝尔斯登被紧急收购时,证交会主席考克斯不知道躲在哪里,根本不见他露面。事后被追问此事时,考克斯先生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

但实事求是地说,证交会还不算是重灾区,财政部的问题更加严重。美国次贷危机救火工作由财政部长担任总协调人。但现任部长保尔森就是券商老大出身。当初就是在他的领导之下,高盛把大量有毒的证券化产品输入给金融血液。现在再由他来统一领导监管改革工作,这岂不是与虎谋皮?就好比是请黑老大去当警察局长,哪里有什么公道可言?这样的资本市场不知道好在哪里?这样的资本市场我们为什么要学?

从各国的情况看,中央政府官员的素质通常高于地方官员的素质。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探员都是法学博士。尼克松刚从法学院毕业的时候,还有人劝他先去联邦调查局工作。美国联邦法官的素质也普遍高于各州法官的素质。但美国资本市场的监管是一个例外。资本市场的联邦监管机构已经烂掉。所以美国州的监管机构开始登台。“你不出手我出手,乱拳打死老师傅。”除了在ARS索赔方面的胜利之外,马萨诸塞州还另外起诉美林,告其民事欺诈,理由是美林的经纪人未经授权购进大量次贷产品。美林选择了花钱消灾,承诺按原价购回1390万美元的次贷产品。

自纽约州前检察长斯皮茨杀入证券监管领域以来,其他州的一些检察长也以他为榜样,对美国的大券商发动了猛烈进攻。斯皮茨先生虽然因为生活腐化问题而断送了政治生涯,但他敢于打硬仗、打乱仗的做法,他敢于刺刀见红的精神,已经被其他一些州检察长所继承下来。券商老大对此恨得要死,怕得要命,但一时又无可奈何。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各州领导无须听命于联邦政府——他们是由本州选民产生的,只向本州的选民负责。不仅如此,州检察长甚至不用听命于本州州长,因为州检察长也是由选民直接选举所产生的。

什么是博弈?博弈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博弈就是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尔虞我诈,无所不用其极。博弈的存在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各方的实力不能过于悬殊,否则便成了一边倒的宰割。更重要的是,博弈各方应该是独立的实体,投资者是这样,监管者也是这样,否则就没有博弈。通房丫头是不可能与老爷博弈的。一些善良的人可能会认为,丫鬟可以用肉体和媚笑来博弈。但我以为这不是博弈,而是单方面的取悦和逢迎,是被奴役和奴役。

当然,券商老大们可以设法搞掂州检察长,就像他们搞掂联邦一级干部一样。但这样做有难度。首先,州检察长虽然职位不高,但其中许多人野心不小,至少是想当州长,而与券商老大叫板是他们取悦选民的一个好机会。小人物、大野心,这种人不太好收买。比如,斯皮茨在纽约州检察长位置上时只相当于我们的一个正厅级干部,但他却有当总统的野心,要当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犹太裔总统。这样的人轻易摆不平。

更主要的原因是,券商大意了。他们没有想到半路会有人打横炮。州检察长这一级的领导干部没有入他们的法眼。事先没有烧过香,临时抱佛脚恐怕是不行了。美国的权钱交易有一定的套路,政治捐款的账目清清楚楚,不好临时给钱。而且政治捐款是一项长期任务,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要想临时打通关节,难度比较大。但我相信,从今以后,券商老大们一定会在州检察长们身上狠下工夫,一定要早日把他们争取过来。

其实,即便是州检察长,对券商老大还是手下留情的。ARS的事情他们点到为止,券商出钱之后,许多事情就不再深究了,绝不肯穷追猛打。而且资本市场的监管总是事后出手,各州的调查也不例外。对冲基金经理戴维·艾因霍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每回骗局结束之后,政府的善后工作还不错。但此时钱早已无踪无影。”

天佑中华

美国资本市场火烧连营我们并不幸灾乐祸,但我们应该感到庆幸和后怕。华尔街及其代理人们曾经花大力气向我们兜售过资产证券化,把它说得天花乱坠,好像不搞就不能富国强民,不搞就会落后挨打。回头来看,我们的监管决策者非常谨慎,表现出高度的负责态度,使得国家和人民财产免受巨大损失。创业板和金融期货市场也是华尔街老大们向我们大力推荐的两个“法宝”。我们的监管决策者也是慎之又慎,没有让它们轻易问世。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为什么来之不易呢?因为江湖术士太多!江湖术士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自称有锦囊妙计,只憧憬未来,不问具体问题,只给完美结论,不做周密分析,甚至不顾基本逻辑。中外江湖术士,包括那些已经拿到美国护照并在美国定居却定期、定点到国内乱跑的华人江湖术士,仍然在那里喋喋不休地兜售美国的那些已被证明失败了的金融妙器。

如同个人一样,每个国家有优点,也有其缺点。我至今仍然认为,美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美国的优点和美国的光荣历史,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但美国的缺点和错误以及美国的罪恶,也是三天三夜讲不完。资本市场和华尔街是美国的缺点而不是优点。我们大可不必仿效。天佑中华,券商老大们自我炒作,暴露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为我们擦亮了眼睛。我们应该慢些,慢些,再慢些。一动不如一静。资本市场这个蛇蝎美人还会暴露出更多的丑恶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