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报告称,资本从穷国到富国向“上坡”流动, 挑战主流经济观点
2008年贸易和发展报告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4日发布的《2008 年贸易和发展报告》 指出,资本匮乏的发展中世界近年在向发达国家输出更多的资本,这个“谜”无法用主流经济理论解释,但是分析发现,它提出了一个新的有力的发展融资观点。报告称,由于许多这类资本输出国的投资率和增长率高于依赖资本净输入的常规经济模式的国家,这一现象更令人难以捉摸。
称为《贸发报告》的这份报告,对传统理论框架提出质疑,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融资观点;不再如以往那样注重资本进口和提高家庭储蓄,而是更加注重利用企业利润和国内银行信贷为投资融资。报告称,利用这种方法,发展中国家在很多情况下可以通过实施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政策,避免对外国资本流入的依赖。不过,报告指出,必须大大增加官方发展援助,以帮助依赖商品的穷国实现联合国制定的千年发展目标。
自 2002 年起,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常账户有很大的改善。这不仅是商品繁荣的结果,也源于有利的实际汇率和生产力的迅速增长推动了某些国家的制成品出口。
2002 年至 2006 年,113 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经济体中有 42 个是资本净输出国。与 1992-
1996 年相比,60 个国家的经常账户余额有所增加。《贸发报告》称,“经常账户的改善,以及从赤字转为盈余,最初是由出口制成品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大规模的货币贬值造成的。”“在大多数这样的国家,经常账户的改善始于亚洲金融危机结束后,随后由于政府和中央银行努力维持有竞争力的实际汇率,经常账户继续改善。”由于这种战略经常要求干预外汇市场,它有助于外汇储备的迅速积累。对于大多数贸易业绩主要取决于初级商品的世界需求的国家,经常账户的改善始于 2003 年,即石油和矿产品价格开始上涨之时。
贸发会议秘书长素帕猜·巴尼巴滴在《贸发报告》概述中写道:“对改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常账户头寸发挥主要作用的宏观经济和汇率政策背离了以往的战略”。报告显示,汇率高估是过去 15 年来预测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最常用和最“可靠”的指标,而实际汇率的下降往往为经常账户的改善和更快的增长奠定基础。然而,贸发会议仍然建议建立一套类似于世界贸易组织贸易规范关于汇率和金融政策的国际规则,以避免政府操纵汇率,人为地提高国内生产者的国际竞争力。
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与主流经济理论的预期大相径庭。按照主流经济理论,在开放的资本市场中,资本受高回报率的驱动,从富国流向穷国。越来越多的资本从穷国到富国向“上坡”流动,乍看让人有点惊诧。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净输出资本的发展中国家比净输入资本的发展中国家平均而言取得了更高的生产投资率和增长率。因此,与标准经济模式相左,推动多样化和结构变革的较高投资率并不总是要求经常账户赤字,或净资本流入。实际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未能按主流经济理论实现高投资率,是因为吸引大量资本流入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同时导致了国内融资成本提高和货币升值。《贸发报告》指出,相反,货币政策和当地金融体系必须为私人公司获得可靠和可负担得起的融资提供有利的环境。
《2008 年贸发报告》的看法又一次甚至从根本上偏离了主流理论:增加投资未必要求提高家庭储蓄,由于人均收入低,发展中国家很难甚至不可能提高家庭储蓄。贸发会议提出了关于储蓄与投资关系的另一种观点,即投资融资主要来源于公司利润的结余和银行体系创造信用的潜力。根据这种观点,增加投资的前提不再是家庭“储蓄更多”或可获得的“外国储蓄”,而是改善条件鼓励对公司利润进行再投资,并加强银行部门寻求提供长期投资融资时创造信用的作用。
报告还指出,虽然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大大降低了对外国资本流入的依赖,甚至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但是大多数依赖商品、生产结构不够多样化的穷国继续依赖外国资本为其进口基本资本货物提供资金。《贸发报告》指出,要想有可能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包括到 2015 年将贫困减半的目标,每年的官方发展援助将需要比目前水平高出 500 至 600 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