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庞大经济刺激方案的出台完全可以成为中国在全球经济承担更多领导力的新起点

中国式拯救

来源:《环球企业家》2008年11月20日 第22期 总第169期  |  作者:《环球企业家》主编 杨福  |  阅读:

在过去漫长的3个月里,“没有消息便是最好的消息”这句话可能最能描绘全球投资人和消费者的恐慌心情——除了中国政府新出台的总额高达4万亿元、以大力投资基础设施为特征的经济刺激方案。

一如北京奥运令人炫目的盛大开场,得益于财政方面的强大实力,中国的经济刺激方案在规模上也颇令世界侧目,大大超出此前分析人士的预期:4万亿元相当于中国2007GDP16%;与之相较,美国的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规模只占到美国2007GDP5%

全球市场对这一“中国版的罗斯福新政”报以热烈掌声。但这一喜悦没多久即被一种新的巨大担忧吞没:中国的经济刺激方案显然主要是为了拉动内需以实现增长,而非要拯救西方资本主义——就像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所强调的那样:“最重要的是要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更何况,刺激方案规模之庞大,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经济正在以一种令人吃惊的速度放缓。

的确,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一直奉行“韬光养晦”的战略,并不愿意去承担全球领导角色,而是一再宣称保持中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和平稳发展,即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在中投对摩根士丹利等海外金融机构的投资大幅缩水之后,拥有庞大外汇储备的中国对苦苦等待救援的西方主流金融机构无动于衷,更是此战略的间接宣言。

对于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这样的战略思考固然没错。一个强有力的论据便是,在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之中,中国正是通过此战略,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大力发展基础设施拉动内需,最终赢得亚洲近邻尊敬。

但与10年前的地区性金融危机相比,中国如今面临的是一场源自世界经济火车头美国并在今年迅速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而得益于信息和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这10年来全球化进程已大为加速,在所谓的“扁平世界”里,中国的经济利益已与全球其它经济体紧密纠结在一起。欧美企业利润下滑、失业率上升和消费者信心的低迷,势必会传导至扮演“世界工厂”角色的中国,让中国的经济增长面临更大的下行风险——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如果不出台相应经济刺激政策的话,中国2009年经济增长可能下降至5%-6%。而中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增长速度至少要达到8%才能保证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居民收入的提高。

事实上,亚洲将不再依赖美国经济增长的“脱钩论”早已在今年年中破产。这场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程度之快,所需恢复时间之长,均大大超乎此前观察人士意料的一个重要教训便是:我们拥有一个全球经济,却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全球系统来管理。

考虑到美国、日本和欧洲的大部分都正面临严峻的经济衰退威胁,在近些年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中国如今势必要承担比以往更大的平衡全球经济的责任。新的庞大经济刺激方案的出台,固然有助于提升中国经济和消费者的信心,却也完全可以成为中国在全球经济承担更多领导力的新起点。其选择在华盛顿20国集团峰会召开之前公布的时机,已收到立竿见影的政治效果:继北京奥运之后,中国再度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声望。

中国已很难也没必要去一再表明,这是一场“甜蜜的误会”。正如IMF总裁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所言:“在这样大的危机面前,已没有个别国家的刺激方案。”这正是在泡沫经济破裂后低迷多年的日本如今仍愿意充当西方“白衣骑士”的逻辑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