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和并购咨询正成为投资银行在中国过冬的新棉衣

[应对放缓] 后交易时代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王萃  |  阅读:

仅仅在一年前的此时,投资银行家们的脸上还是喜笑颜开:资本市场繁荣,企业上市热情高涨,而拿到真金白银的年终回报更是指日可待。

不过如今,这一切彻底结束了,即便是以往被视为亮点的中国业务也难逃厄运—与去年一周内6只新股发行的迅猛势头相比,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总共只有59只新股发行上市。自916央行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以来,沪深两市甚至陷入了已无新股首发的真空期。而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海外各大市场的情况更是低至冰点。

毫无疑问,这正是最坏的年景。“我从1984年到投行以后,至少经历过五、六次危机,但是没有一次有现在这么严重。”美林中国地区主席刘二飞表示。事实上,在华尔街以独立投行为主导的时代彻底终结后,金融行业的新秩序还远远没有建立,与之相应的中国地区的调整也刚刚开始。

在恐慌与混乱中,股权资本市场(ECM)这一投行利润最为丰厚的业务几乎全部暂停,而在投资银行内部,裁员与人事洗牌则成了重要内容。黯淡的经济前景意味着这仅仅是个开始,在这种环境下,过去几年一直是多家投行业务亮点的中国区也未能幸免。

转移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投资银行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新股发行(IPO)的规模都在今年大幅缩水。很多中国企业放慢了新股发行的节奏,到目前为止,A股市场只有77只新股发行,融资规模147亿美元,而在2007年,中国股市却总共募集了527亿美元之巨。“世道不好,保荐人建议我们推迟一段时间。”浙江天信仪表集团公司董事长陈开云表示,之前曾经有多家券商找到他,希望将这家年销售额1.8亿元的企业推上开业呼声很高的中小板,而如今的形势却让其不得不搁置上市计划。

香港市场的情况更糟,与去年争先恐后、抢在最后一分钟之前上市的盛况相比,今年中国公司赴港上市的大戏很可能已于1022人和地产的上市而提前落幕。这笔原计划募集15亿美元的交易最终只获得了4.35亿美元的资金。

迟迟未上市的龙湖地产虽然现在仍在其承销商摩根士丹利第四季度的上市时间表上,然而根据汤森路透的消息,由于金融危机冲击股市,人和地产的首次公开募股是当前全球范围内唯一具有相当规模的上市交易。分析师和银行业人士亦称,因投资者缺乏兴趣,人和地产将是香港市场今年的最后一笔上市交易。

“已经一推再推了。”龙湖地产的内部人士颇为无奈地表示,由于身处目前最为敏感的房地产行业,相当一部分原计划在今年登陆资本市场的同行们停止了上市计划。

就在2007年,地产企业仍然屡屡创下IPO奇迹:4月,碧桂园在香港上市融资129亿港元,其董事长杨国强父女一举成为“中国首富”;10月,SOHO中国香港挂牌,共募集资金98.63亿港元。借此,数家投行都在2007年赚得盆满钵满,而如今,它们手中的项目多数已经没有任何时间表。当然,并非所有的行业都如房地产般遭遇资本市场的冷落,在瑞银投资银行部副总裁蔡洪平看来,太阳能、风能、环保相关产业仍然是其看好的行业。

在股市低迷的状态下,各家投行纷纷将发债作为新的业务重点。“瑞银不会因为市场好或坏而影响自己本身的发展策略。中铁工200亿,铁道部300亿,我们全部介入了。”蔡洪平表示,未来两年都将是债市的繁荣期。到目前为止,今年经国家发改委核准发行的企业债规模已经突破2000亿元,而去年全年则只有1709亿元。

此外,过去几年在中国不温不火的并购咨询与直接投资业务也会有起色。目前,在兼并收购方面较为突出的是摩根大通。仅2008年上半年,摩根大通先后担任了中海油服收购Awilco Offshore ASA 100%的要约、中国联通合并中国网通、中国招商银行收购香港永隆银行、中钢集团收购澳大利亚Midwest公司等一系列交易的财务顾问。

洗牌

对于多数投行来说,市场萧条无疑为其内部调整提供了最充分的理由。

首先是裁员,在2006—2007年间,为了满足高涨的资本市场的需求,外资投行和中资投行都纷纷大规模招兵买马,扩充队伍。然而转眼间,这支庞大的高薪队伍对公司内部的成本控制显然构成了巨大压力。

20071114,花旗集团开始向其全球投资银行及其它部门的1万名雇员发放解雇通知,此举公开以后,纽约股市随即大跌。而在今年上半年,花旗在全球已经裁掉了1.4万人。“很多资深的员工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被通知不用再来上班了,我和周围很多同事都感到恐慌。”一位花旗银行中国区的员工对《环球企业家》说。而据花旗有关部门的证实,接下来将在投行部门裁员至少10%

除花旗之外,多家金融机构也宣布了裁员计划,即便是那些在这次金融风暴中表现较为稳定的金融集团也不例外。瑞士信贷公开宣布将裁减1%的员工,其中主要为投资银行部的员工;而汇丰控股则将在其全球银行和市场部门裁员1100人,其中在香港裁减100人。

即便没有出台裁员计划的投行为了控制成本也不得不采取变相减薪、加强考核、拆借、合并部门等“瘦身”方式应对生意冷淡的寒冬。通常情况下,年底是金融机构员工的加薪季节,而在今年,能够将薪水仍维持在原有状态已经成了令人高兴的消息。法国农业信贷集团驻香港的地区性经纪子公司里昂证券亚太区的520名资深银行家和高管中,有超过80%的人同意明年最多减薪25%。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投资银行的员工选择了主动离开。

不过在瑞银的蔡洪平看来,此时正是调整内部人员结构的好机会,“虽然我们也裁员了,但是进来的人反而比走的人多。”在雷曼兄弟破产后,瑞银从中招收了员工,大大加强了其能源业务线的实力。

此外,多数投行也忙于在混乱的市场中重新制定自己的长期规划、进行部门整合和优化管理。不久以前,瑞银证券中国固定收益部门中一个专门负责次贷担保债务凭证的部门便被撤掉。摩根士丹利的情况则更加微妙,由于日本三菱UFJ成为其新的大股东,因此其业务重心很可能会转移到日本,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其中国区。而并入美国银行的美林则表示,一切业务仍在正常进行,但可以想象的是,进一步的整合显然还没有完成。

当然,对于绝大多数投行业内的人士来说,中国的情况还并不是最糟糕的,投行之间的竞争还没有到白热化程度,只要熬过此次萧条,便不难等到重新攀升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