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Twitter为代表的记录人们生活一举一动的信息流网站在美国正方兴未艾,但在非娱乐性网站普遍失败的中国,创业者有多少机会?
我知道明年夏天你做了什么
如果你注定没有机会见证微软、苹果和思科如何从零开始,又错过了谷歌、YouTube和Facebook的青葱岁月,至少这里还有一个鲜活的井喷式成长案例:2007年初,当《环球企业家》采访Twitter创始人伊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时,这还只是一家用户10万人的有趣站点,但在两年后的今天,它已经渗透进人们的生活主流,用户人数高达600万。
一举一动和最细微的想法都被还原,这种在前互联网时代只属于极少数能被历史铭记的人物的待遇现在普通人也能轻易得到。一个Facebook或Twitter的活跃用户会记下自己一天24小时的重要行为和思考,可能同时还用Flickr记录看到的重要影像、用Delicious收集读到的重要信息,然后用Friendfeed把所有这些汇集到一起。
这些互联网的“明日之星”正在以不间断的信息流将人们的生活分割成“生活流”(LifeStream),然后再将这些微小却不断被制造出来的部分聚合起来。如果说意味着大众创造内容并彼此交互的“Web 2.0”定义清晰,从博客和社交网站等演变而来的“生活流”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这种“打碎然后聚合”的趋势正在成为互联网的最新动向。每个人都在“自媒体”的放大下成为信息的即时生产者、接受者和分享者,“去中心化”的结果是产生大量“碎片”,然后产生聚合“碎片”的需求,以便让信息在个人和群体间更自由地流动。
在已经能够敏锐探知美国互联网动态的中国,Twitter们的学习者正在试图赶在这股还不甚明显的潮流成为赤裸裸的大趋势前抓住机会。这些规模很小的网站既是模仿者又是创新者,它们可以轻易复制Twitter的功能,但如何让这些功能为中国互联网用户认可并转化成现实的盈利模式却是另一个故事,尤其是在国外先驱都认为这个趋势的未来还很模糊时。
但看不清楚并不意味着没有价值。互联网有太多从不可能到传奇的例子,没有人知道“引爆点”在什么地方又将在哪个时刻出现。这种既渺茫又真实的希望让中国的Twitter们在陷入黎明破晓前的黑暗时也不敢轻言放弃,因为它们都害怕失去成为下一个谷歌的机会。
Twitter中国版
“通用汽车新闻快报开始饭否了,新闻慢了还有啥意思。”
今年2月10日,“通用汽车饭否新闻快报”悄悄“上线”,不仅播报新闻,还会说“雪佛兰Volt:我很来电,我不喝油,我穿芭蕾鞋,我还不会老”这样的俏皮话。
当这样一家给人印象严肃官僚的汽车公司都开始使用饭否时,可以想见微型博客的概念在过去的一年多如何口耳相传。现在除了饭否,还有叽歪和腾讯旗下的滔滔等多家网站在做微型博客,它们的基本功能与Twitter一样,让用户在有限的字数下通过网页、即时通讯工具、手机和其他平台发布各种简短的消息。
最早使用微型博客的仍然是IT、媒体业者和学生等对互联网敏感的人,但现在正在逐渐蔓延。不同的人“使用”微型博客的方法也不同:打发时间、朋友往来、发布和接触高端信息等不一而足。不管侧重点如何,这种记录与分享确实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他们可能是从微型博客而非电视甚至各种网站第一时间知道中央电视台的火灾事故,知道亚马逊Kindle 2.0上市了又到底好不好用,知道朋友频密而微小的动态并随时聊上几句。
这种被饭否创始人王兴称为互联网“最自由最轻量级的运用”满足了人们记录、表达、沟通和分享的需求,不仅能让用户和好友保持联系、彼此关注,还是获得未知信息的渠道。虽然已经升级的社交网站同样能够满足这些需求,但因为使用界面和功能的复杂性削弱了其作为多平台通讯工具的作用。而且不同于仍旧以单个用户为中心的博客,微型博客用户能通过彼此添加为好友聚合成一个有机的朋友圈,一个人说话圈子里所有的人都能看见,这就使信息能通过“关系”以几何级数传播,因为每个人都可能隶属于好几个朋友圈。
饭否和叽歪是中国最早的微型博客,它们几乎同时在2007年5月推出。目前用户数量仅次于滔滔的饭否规模大于叽歪,但后者有高达20余种的信息接收平台,不仅包括网页、MSN、QQ、手机和彩信等基本平台,还有Skype、AOL Messenger和Email等小众平台。
伊万·威廉姆斯不久前曾表示:“我们要通过减少产品的功能增加它的价值”。叽歪创始人李卓桓更愿意反过来理解这句话,他认为需要打造尽可能多的接收平台、引导“更喜欢花哨产品”的中国用户学会使用微型博客而非简单告诉他们“用一句话记录生活”。相比之下,王兴更愿意强调微型博客的根本用途,所以饭否在最近的改版中坚持的原则是更好的用户体验、更简洁的页面设计和更突出的重点。
虽然现在还看不出饭否和叽歪间的明显区别,但王兴认为功能相似的网站也可以有不同风格,就像下棋时每盘开局都一样,最终每一步的细微差别自然会导致不一样的棋局。但一个问题是,相对有限的用户群体能否支持这么多家微型博客。腾讯的滔滔因为受益于庞大的QQ用户而拥有唯一的千万级用户群,其后的饭否与之差距甚远,但用户规模已是叽歪的3倍。虽然人们对记录和沟通的朴素需求使这些网站都相信自己的潜在用户基础巨大,但想在这个领域实现博客普及时的爆炸式增长在目前仍是可望不可及。
相对于会有意识地留存和寻找有用信息的国外用户,中国互联网用户的主体对网络的使用还处在初级阶段,他们并不会有意识地将微型博客作为一种工具使用,而只是将其视为一种无目的的简单娱乐。小部分处于互联网上层的用户能轻易接受微型博客并产生依赖性,但想让底层的用户也上手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何进行有效推广也还在摸索中。
另一个问题是如何过滤“噪音”,这是所有“信息流”和“生活流”网站必须解决的问题。写博客要求相对完整的时间和思考,而微型博客无时不刻的便捷记录释放并放大了人们内心深处关于表达的欲望,因为一天中到处都是可以用来发布一条饭否或叽歪的零碎时间,而且这种发布几乎不需要任何成本。不节制的表达和低成本的信息传递必然导致信息的泛滥,优质信息被淹没在庞杂的信息流中。纸质媒体时代传播的高成本迫使人们在发表之前先过滤无效信息,而互联网时代传播的低成本使得人们尽可以先发表再过滤。
就像人们并非想知道Facebook好友的任何风吹草动,微型博客中过于细碎、频密而无意义的消息也会对他人造成干扰,就像搜索中的不相关结果。目前微型博客最重要的“过滤器”是用户自己在添加好友时的审慎及删除好友。这种最初级也是最有效的人为过滤是用户唯一控制自己“信息流”和“生活流”不被干扰的方法。必须指出的是,网站本身推出更多“过滤器”可能会破坏其功能和使用的简洁性,并增加信息传递成本。
最为关键的盈利方面已经出现一些可能。叽歪销售的会议现场实时营销互动平台“叽歪大屏幕”是其最可能实现盈利的业务,已经能吸引甲骨文的年会成为客户。同时,一些舆论认为像通用汽车在饭否推介自己的新闻、产品和形象的行为可能会成为微型博客的收入来源,还有开放API通过广告插件盈利的建议。
虽然可能性很多,但距离成熟的盈利模式都相去甚远,在尚未获得足够大的用户基础前,无论是饭否还是叽歪都不敢轻言成功。一个李卓桓喜欢提到的例子是雅虎:1990年代雅虎解决网络导航问题的分类目录使它成为那个时代最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之一,但搜狐对分类目录在中国的复制却无法获得成功,因为当时的中国连互联网是什么都尚未普及。同样,在用户群体成长起来以前,微型博客网站只能坚持改进产品、争取成为中文领域最大的玩家,这样在市场起来后才能迅速上位。
聚合谁的生活
当信息越来越多且越来越碎片化时,人们就需要一个工具将自己挑选出来的和自己制造的信息碎片与分散的注意力聚合起来,目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工具就是Friendfeed和能实现内容订阅的RSS。相对于传播内容的微型博客,这种专注于聚合内容的“信息流”和“生活流”网站是互联网更前沿的应用,因此受众群体更小。
中国还没有Friendfeed的明确模仿者,因为很少有人同时活跃于多个垂直功能网站并需要把这些信息聚合起来。相对实用的RSS则有更多尝试者,鲜果创始人梁公军以“前赴后继”形容过去几年受未来蛊惑而投入这个领域的人,而这些人多从事IT和媒体行业。
这种个性化订阅的核心价值在于降低用户挑选信息的成本,提供高效率的阅读工具,但从诞生至今,这项看上去很有用的服务始终没能主流化,很多互联网用户并不理解这个概念。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这是一种相对复杂的应用,用户必须从目标页面上找出RSS地址贴到阅览器才能收到更新,虽然不算繁琐,但对很多对互联网并无深刻理解的用户而言门槛已经比搜索和博客高。而且,这是一种只有在每天需要浏览大量信息时才能体现效果的工具,如果只看三五个网站,几乎所有人都会选择将网址存在“收藏夹”而不是用RSS订阅。另一个问题在于内容本身的缺乏,不像BBC和《纽约时报》在Google Reader上动辄几百万的订户,国内值得人们普遍订阅的内容还太少,更提不上与RSS的相互提升。
这些短期难以解决的问题已经让很多先行者倒下:狗狗在被卖给迅雷后转做资源搜索,周博通基本处于放任状态,而曾被认为是最优秀的RSS订阅器之一的抓虾创始人谌振宇在接受《环球企业家》采访时表示:“我们还是没有起色,现在还不是时候谈盈利模式。”
虽然并不轻松,但仍有人在坚持,鲜果即是其中之一。梁公军认为经过几年的缓慢推动,今年可能是RSS从博客、媒体和IT等小圈子走向大众的一年。大部分新兴网站已经开始将RSS做成标准配置,而新浪、雅虎等传统网站也开始注意RSS渠道和内容的建设,同时,从2008年5月底开始,梁公军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劝说几乎所有的流行网站嵌入鲜果阅读器。这种无需在鲜果注册、直接使用内容源网站账号就可以用鲜果订阅其上信息的创新降低了用户门槛,将RSS的触角从小众传播延伸到新浪网友和徐静蕾的粉丝这样大众的群体。
但无论RSS怎么努力推广自己,在目前仍然无法拥有像让中国网络用户最投入的社区那样强的交互性,沉默的用户使它成为互联网潮流中最沉默的趋势。梁公军表示,为了吸引普通网络用户的注意,鲜果已经将阅读社区作为新的方向,而另一个正在内测的版本试图成为一个“泛化的媒体”。
比RSS更前沿也更小众的聚合网站是语义聚合和社会化推荐(Social Recommendation,SR)。能半自动跟踪、抓取科技博客最热点话题,并每隔5分钟更新一次的Techmeme是目前讨论较多的此类网站,在中国它的同类网站是玩聚。
玩聚创始人郑昀在2006年这个趋势刚在美国出现时就立刻跟进,一开始以Techmeme为摹本捕捉流行中的潜伏热点并推动其发展,现在则以通过聚合知识形成推荐的SR为主要方向。不同于微软和谷歌等大公司从海量互联网数据中通过各种算法消除噪音、得出结果,玩聚选择先从某个领域内挑选一些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再延伸出去,然后从有限的信息源中分析出重点和热点,避开了正规作法极其难得到结果的高举高打。
郑昀希望通过信息碎片的聚合挖掘出有价值的新知识,而非简单的收集和拼贴。正如其团队成员、阿里巴巴前CTO吴炯所言,在这个“水很深”的东西中一个小团队折腾半天也未必能掀起多大的浪花,但找到方向坚持走下去,一旦成功则是没有尽头和天花板的。虽然目前这个已得到天使投资的项目看上去很像一群聪明人的自娱自乐,但其个性化推荐和口碑检测的商业模式却比微型博客的种种尝试更可靠,唯一的问题是如何让梦想照进现实。
如果要总结“信息流”和“生活流”网站现在最大的困境,也许就是它们最真实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有多大,又有多少人愿意为了这个价值付多少钱。很多问题仍像几年前社交网站刚崛起时那样看不清楚,表面上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并没人们想象中发展的那么快。目前的经济危机使规避风险成为第一要义,但所有这些还在坚持的人都相信只要自己撑过这个冬天就能成为行业老大。希望总是存在,竞争和进化会迫使人们尝试各种新的东西,这就是机会的真正含义。但无论如何不要忘记,一件事情和一个创新要成功必须万事俱备,而失败只需要其中的一环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