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征服世界的象征,到与自然相处的新模板,这个古老的庞然大物的新鲜使命

帝国大厦的绿色手术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本刊记者 程亚婷  |  阅读:

少有一栋大楼,能像帝国大厦一般令人浮想联翩——

它曾是多部好莱坞电影的取景地,《金刚》、《西雅图不眠夜》等影片中扣动心弦的情节都发生在其屋顶广阔的平台上。

它开启和承接了美国乃至世界的摩天大楼时代。这座高达381米、拥有102层的混凝土建筑曾享誉全球第一高度称号40余年。

而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萧条时期的它,作为美国经济复苏的象征,在很多人心目中,与矗立在海港的自由女神像一样同为“美国梦”的代表。登上帝国大厦俯瞰曼哈顿的钢筋水泥森林,迄今仍是纽约最热门的旅游项目。

然而在2008年以前,却没有人会将承载了那么多想象的这个庞然大物和“绿色”概念联系在一起—毕竟,它更多体现的只是人类对自然的征服。

不过,也许是因为“第一高度”的荣耀已被世界各地竞相拔地而起的其它建筑一再颠覆,也许是因为堪比70年前的这场经济危机唤起了其尘封已久的记忆,总之,在2008年秋天,两位好友—纽约帝国大厦管理公司总裁托尼·马尔金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之间一个简短的电话,确立了帝国大厦新的雄心:用绿色的内核,彻底改造它(就像如今现任总统奥巴马对美国所做的一样)。事实上,马尔金此前已经和纽约市长布隆伯格达成了一致,后者一直期望纽约成为全球环保城市的典范。

在克林顿气候行动计划组织的号召下,一支多元化的团队很快组成:地产咨询公司仲量联行出任项目管理方,落基山研究所担当能源效益专家,而美国江森自控公司负责具体的能源改造服务。200946日,克林顿与布隆伯格一同宣布纽约帝国大厦节能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就这样,为期三年、投资1700万美元的“帝国计划”拉开了帷幕。该项目一旦完成,整栋大楼的全部能耗将降低38%、冷负荷降低33%15年内温室气体排放量削减10.5万吨。而每年在这方面的开支也将节省440万美元,这意味着,三年多时间就能收回全部成本。

但是,梦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种种需要逾越的障碍。摆在所有项目参与方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对于每日仍需照常迎接游客达400万人次之多的帝国大厦来说,改造工程应从何入手。“我们没有将大厦笼统地看成一个整体,而是从照明、供暖等具体细节分别着手。”江森自控的项目主管保尔罗德说。

自去年4月,江森自控就开始对帝国大厦进行前期分析测试,其挑选研究了65处地方,最终确定针对其中八处“对症下药”。最经典的例子来自于帝国大厦的窗户。罗德的团队发现,尽管大厦6500扇玻璃窗保证了充沛的光线,但同时也带来了相当的热量。江森自控开出的“药方”是,在每扇玻璃上覆膜,而后进行气体填充以达到隔热的作用。

这并不是一个多么富有革新意味的想法。“帝国大厦整个项目当中没有用到任何一个新型或新创技术。”江森自控建筑设施效益业务全球能源和可持续发展副总裁克雷·奈斯勒对《环球企业家》说。但真正的创新之处正在于,如何把以前很多项目中一直使用的技术进行重新组合,将节能减排思想体现到每一个环节上。

比如当为一栋地处曼哈顿市中心的大厦大规模更换窗户时,怎样节省运输过程中的油耗?江森自控创造性地在帝国大厦的第五层临时建造了一个日产量50块的玻璃工厂:白天造玻璃,晚上装玻璃。

而对于摩天大楼的能耗“大户”—空调系统,罗德团队则保留了江森自控1951年为其提供的空调压缩机外壳,仅将里面的零部件更换为更节能的类型。它还在楼内的房间里添加了一个装置,专门负责探测室内二氧化碳的含量。当空气中被检测到的二氧化碳比例超过一定的数值,相关设备就会被调动起来,进行室内外的气体交换。这种可根据楼内人数和空气质量灵活变通的措施,最大可能降低了能耗。与此类似,每一个租户的办公桌上也被安装了传感器。一旦员工离开座位,传感器会自动感应并把原先处于工作状态的所有电源关闭—这项看似微小的细节改造,可将帝国大厦的整体能耗拉低三个百分点。

或许在整个过程中最能体现时代趋势的一点是,所有参与方并没有把这个项目仅仅看成是一个有些历史的大楼自己的改造工程。帝国大厦的各类租户可登陆一个专门的网站,对自己办公空间的各项节能减排措施进行效果的跟踪监测,并获取有关专家的更多建议。而从项目的侦测,到实施所使用的每项技术以及具体时间表,也都发布在了另一个网站上,供所有人参考。

“该项目的成功将为业界开创一种先进的模式,我们希望这种模式能被复制到世界上任何大型商业旧楼的改造工程中。”奈斯勒说。而江森自控等项目实施者已经尝到了这种广泛传播的示范效应所带来的福音。其透露,最近已有中国国内的大楼业主与其接洽,希望运用某些在帝国大厦实现的绿色技术。

有理由相信,随着2011年帝国大厦“绿色手术”的最终完工,它将带动一场新的潮流:这次,不再是想方设法地冲出天际线,而是让以往那些挑战自然的“奇迹”脱胎换骨成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