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需用更多道路将城市空间分割得更为细碎,解决堵车问题大可依靠一套聪明的交通系统
通途方案
对很多城市而言,其发展史就是一部道路越来越复杂、交通越来越拥堵的历史。科学家和科幻小说家热衷于能解决这一问题的智能交通系统已久,从无人驾驶汽车、飞行列车、海底铁路到公交飞碟,所能想象到的一切未来交通工具都已被描绘过。经过多年纯粹的幻想,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的来临,使构建一个安全、畅通、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成为可以期待的现实。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里,已有初成雏形的真实案例存在。
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为例,从2006年开始,各个交通路口设置的智能系统会在不同时段自动对通行车辆征收数目不一的“道路堵塞税”,以分流高峰时段车流量,同时,市民也可以在出行前上网查找到不同路段的交通流量来安排出行时段和路线。这一切都是通过斯德哥尔摩城区出入口的18个路边控制站上的摄像头、激光扫描系统和安装于车辆上的传感器来
实现的,这一系统还可使“道路堵塞税”自动从驾驶者的授权银行账户中扣除,而无须停车或是专门去银行缴费。
更有趣的是新加坡。将城市路网信息联接成网络、布上传感器和红外线设备,再进行大量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新加坡的智能交通系统可以预测未来交通流量。通过控制1700个交通信号灯,计算机可预测未来30至60分钟内各个路段的交通状况,准确率达到惊人的85%,
如果是预测未来10分钟内的交通情况,准确率更可高达90%以上。新加坡市民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或GPS车载信息实时查询接下来一小时之内的交通路况,从而选择合适的出行时间和路线。
在IBM中国研究院参与智慧交通项目的
然而,这还远远不够。李峰眼中的智能交通是在城市规划之时即融入对未来交通的预测,并且形成可管控的智能系统,彻底告别拥堵实现畅通出行。实现这一点比想象的更困难,每个城市的基本形态和路网设置都大相径庭,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方案。像斯德哥尔摩这样由岛屿组成的城市非常倚重桥梁来连接各个单独岛屿,因此可以收费方式降低交通流量;而新加坡这样路网四通八达的城市则适合预测每个路段的交通情况,以达到更好的分流效果。公路之外,地铁、铁路、航空等交通系统同样可以实现智能化。2008年,德国纽伦堡的无人驾驶地铁就证实了按人流量增减班次和节能环保的可行性。
未来城市的智能交通吸引了众多科技公司。西门子关注交通流控制的整体硬件设施,IBM则提供技术和决策的整体解决方案。海信已开始在北京、上海和青岛等城市展开快速公交智能调度系统的覆盖,合肥更是德国宇航研究中心交通所的智能交通项目试点合作城市。不难设想,当高带宽、大容量的交通信息网络建设起来,大量流动交通数据的可控制和可分析会大大优于现在有限的交通识别和定位技术,这也预示着,“耳聪目明、四通八达”的未来交通终将存在于科幻世界之外的真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