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古”的3D电影不仅占领了今年夏天的大银幕,还将占领以后所有的
世界不是平的
今年夏天的电影屏幕属于3D。
从年初的《鬼妈妈》(Cora line)到稍后的《怪物大战外星人》(Monsters vs.Aliens),以及爆笑的《冰河世纪3》和从《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手中夺过一周票房冠军的《鼠胆妙算》(G-Force),风头最劲的还是《飞屋环游记》。这个正在中国火热上映的温情兼搞笑故事不仅是皮克斯的首部3D动画片,更刷新了戛纳62年的历史,让它史无前例地以动画片开幕。
满屏的立体动画形象大有取代“大牌明星+大制作=大片”的传统模式成为最灵验的好莱坞公式之势,不禁让人想起詹姆斯·卡梅隆在拿到3亿美元开拍3D巨作《化身》(Avatar)时的豪言壮语:“2009年将是3D电影元年。”
事实上,3 D的再度流行可谓“复古”。1950年代的好莱坞就有多部3D电影上映并取得不俗的成绩,但因画面不够稳定及制作放映成本过高,3D电影就此沉寂下去,直到1980年代中期仍未有起色。随后的技术进步和电影市场的成熟使3D获得了第二次机会,多年累积的
势能在去年夏天《地心游记》热映后喷薄而出,一举统领了今年的电影市场。《飞屋环游记》的成功甚至让皮克斯迫不及待地表示,自己将来所有影片将都以3D版本发行。
经过多年的磨砺,3D电影逐渐演变出两种形态:采用某人或某物突然向镜头靠近的画面,让观众吓得后仰,或者利用细腻的画面和高超的3D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虽然像执导过《燃情岁月》和《血钻》的爱德华·瑞克(EdwardZwick)这样擅长讲述故事的老派导演在谈及3D技术和好莱坞的未来时表示电影始终以故事为主,但不可否认的是立体观影效果对一个好故事的强大辅助作用。《通天塔》的导演冈萨雷斯·伊纳里多(Gonzalez Inarritu)就认为“2D的出现完全就是一个错误,3D才是我们体验生活的方式”。无论众说怎样纷纭,现实是3D正在开始摆脱“噱头”的坏名声,成为重新定义“看电影”的大趋势。在从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后,从平面到立体显然是再自然不过的发展路径。
第三次革命
在100多年的历史上,电视和互联网的出现是电影工业所经历过的两次最大冲击—电视将人们从电影院赶回自家沙发,互联网更将电影从厚厚的几大卷胶片压缩成以MB和GB计算的数字,大银幕变成了大显示器。3D技术的出现使人们终于找到一个回到电影院的好理由。虽然技术和体验都远未达到至善境界,3D技术的应用在给看惯二维屏幕的观众带来新鲜感的同时,还是电影工业对抗电视、互联网和盗版侵蚀的新式武器—播放所需的特殊屏幕和眼镜使任何3D电影院之外的载体都无法完整复制3D电影的观感。这种足够差异化的体验正是3D技术最大价值所在。
梦工厂总裁杰弗瑞·卡森伯格(Jeffrey Katzenberg)向《纽约时报》表示,现代电影中采用的3D技术与1950年代的不可同日而语,它们的差别就像法拉利和单脚滑板车。2008年发布的纪录片《U2:3D》以3D技术记录了U2乐队2005至2006年间的“Vertigo”南美州巡演,导演用小型3D摄像机快速穿过舞台,仿佛跟着现场观众一起摇摆,营造出鲜明的视觉影像。一些观看过影片的乐迷甚至认为观感超过真正的现场,3D技术对电影未来革命的潜力可见一斑。
一个被寄予厚望的3D作品便是《化身》。这部将在今年12月上映的“史诗级巨作”被认为将是3D电影的分水岭,而且它将仅以3D形式发布。面对人们对这部影片的质疑,卡梅隆毫不犹豫地表示:“你永远不会看到和这部影片类似的电影。”当然,他指的不仅是影片的故事,还有它的3D效果。
在今年6月的阿姆斯特丹电影节上,卡梅隆向部分业界人士展示了《化身》的24分钟片花,赢得交口称赞。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在阿姆斯特丹展示自己的雄心壮志,10几年前,他也是在这里向人们展示了《泰坦尼克号》的片段,这部影片全球18亿美元的票房至今没有第二部电影能超越。不同于《冰河世纪3》和《飞屋环游记》这样将吸引儿童作为卖点之一的电影,《化身》关于地球退伍老兵来到外星球,领导土著反击地球殖民者的故事完全是成人才能理解的内容,卡梅隆希望它能将3D电影带入主流。由于和《泰坦尼克号》有着众多相似,两部电影不可避免地被拿来相互比较—如果《化身》能完美上映并大获成功,它就可能宣布3D电影时代的正式到来并拥有《泰坦尼克号》一般的地位;如果未达预期,3D电影的火热上升势头将被狠狠浇一盆冷水。
但无论《化身》成败,3D银幕的数量都在稳步增加。美国国家影院业主协会指出,到今年年底《化身》上映时,美国的3D银幕将增至3000个,每个月大约出现100块新的3D银幕;同期英国将至少有1000块电影银幕可以放映3D电影;加拿大拥有最多院线的Cineplex Entertainment在本国的1329块大屏幕中已有124块可放映3D电影;日本领先的电影放映公司Warner Mycal Corp(由时代华纳和日本零售商Mycal Corp合资成立)在过去的3个月里将自己的3D影院数量翻了一番,目前拥有大约50家3D影院;中国的3D银幕更从去年的80块飞速增长到今年7月的330块,是全球3D银幕增长最快的国家。
高热度与高预期背后是高要求和高成本。3D电影的制作成本通常比普通电影高15%至20%,而且即便有制作动画的专业超级电脑,其制作时间也是普通电影的两倍。这些不仅是技术上的难题,也是赤裸裸的票房压力。另一项不可避免的成本来自放映环节。播放3D电影需要投影仪投射特殊的光线,这样才能在银幕上同时显示两个影像,观众也需要戴上特制的3D眼镜,才能将银幕上的两个影像融合到一起产生视觉上的纵深感。这些都需要额外的成本,但随着上映的3D电影的数量增多—仅今年就可能有14部左右,这些投入的性价比也在攀升。
电影公司和院线都愿意花大价钱制作和播放3D电影,还有一个终极问题需要回答:观众是否愿意花更多钱去看它?美国普通电影票的价格是7美元,3D电影的票价则是9美元,在中国的很多城市,这一差价更可以达到2倍以上。令人欣慰的是,今年一众3D电影票房都相当不错,而且3D电影高昂的票价使单屏幕收入远高于普通电影。
在奋力拍摄更多3D电影的同时,精明的电影业者也将目光投向了过去的经典。迪士尼最近重新制作了1991年的彩色动画片《美女与野兽》并着重增强了3D效果,以便让更多人愿意去电影院重温这个经典爱情故事。《玩具总动员》系列也踏入3D阵营,第一部和第二部将在10月份以3D技术重新发布,全新的第三部将在明年上映。看上去,这正在成为继翻拍之后好莱坞挖掘“故纸堆”的新手段—手头握有经典电影?把它变成3D的,然后再放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