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经济研究院发布的报告称,智慧城市、4G技术和云计算等将成为2010年非常具有商业价值的十大战略性技术
2010十大战略性技术
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经济的严重衰退,率先走出危机阴霾的中国企业如果能把握好未来新型战略性技术的发展脉搏,将赢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在这里,我们把顶尖的“战略性技术”定义为在未来一到三年里最有潜力深刻影响中国商业和经济的技术。产生这种显著影响的因素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几点:创造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给商业带来重大改变、引发巨额投资、如延迟采用该技术将面临极大的商业风险。
通过对各领域前沿技术的实时跟踪和长期研究,我们总结了十大战略性技术,以便帮助企业更多地关注未来的商业热点。
1.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即由新工具新技术支持的涵盖政府、市民和商业组织的新城市生态系统。IBM 于2008 年年底提出“智慧的地球”,并开始在全球推广,具体应用涵盖食品、水资源、交通、医疗、电力等领域。智慧城市的核心技术是挖掘城市管理各领域的数据库,融合联网,开发新的应用技术。政府可以实时收集并分析各领域的数据,快速制定决策并采取适当的行动。企业可有效地管理产品开发、制造、物流和配送。
智慧城市国外很多城市在发。IBM 帮助斯德哥尔摩市开发出一套智能交通系统,让交通流量锐减 22%,空气污染也骤降14%。纽约警察局运用 IBM 搭建的实时犯罪监控系统,仅通过一个纹身,便快速准确地将其缉拿归案。思科宣布与韩国仁川市合作,按照‘智慧型都市’全球计划,以网路为基础,全方位改善城市管理效率。韩国首尔在食、医、住、行各层面,以U(ubiquitous)化为发展主轴进行规划,并于2009 年荣获ICF 全球智慧城市创新奖的肯定。
智慧城市亦在国内多个城市试点。广东省信息产业厅与09 年8 月与IBM 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加强在城市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领域的合作。9 月,沈阳市人民政府与IBM 及东北大学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宣布成立沈阳生态城市联合研究院。10 月22 日,昆山市政府、昆山中创软件与IBM 在江苏省昆山市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携手启动“智慧城市”战略合作项目。在与昆山的合作中,IBM推出三大“智慧城市”软件解决方案——“城市控管指挥中心”、“政府并联审批”、“城市节能减碳”。重庆提出“效率重庆”口号,建立智慧城市,打造中西部第一制造业基地。
2. 4G通讯技术
3G 移动通讯技术2009 年年初开始在中国三家移动通讯公司普遍推广,此时离3G 技术WCDMA 的第一个商业应用已经过了十年;4G标准早已开发,进入技术成熟阶段。4G 移动通讯的标志性核心技术包括两项,OFDM信道调制技术和MIMIO 天线接收技术。4G终端用户的下行速度最高达到29 Mbps,这个速度是目前3G网络速度的50倍。目前主流标准分两大类,LTE和802.16m,同为FDD 类技术,两种技术都开始有商业化试点。LTE 是由全球各大通讯设备商和运营商支持的由3GPP 研发的主流技术。802.16m则由相关IEEE机构负责制定,主要支持者为Sprint Wireless和韩国企业,包括KT 和三星网络。
中国以自主开发的TD-SCDMA 技术为基础,向3GPP 提交了LTE 的TDD 版本,取名为TD-LTE-Advanced。2009年10月,国际电信联盟在德国德累斯顿举行ITU-R WP5D工作组第6次会议,征集遴选新一代移动通信(IMT-Advanced,又称4G)候选技术,共收到6 个4G 候选技术提案,主要围绕LTE 演进技术和IEEE 802.16m 技术,并且都包含了TDD 和FDD 两种制式。 中国工信息部组团参会,并提交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LTE-Advanced 技术方案。TD-LTE-Advanced 已获得欧洲标准化组织3GPP 和亚太地区通信企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4G 虽然在技术日趋成熟,但离商业化还有一段距离,4G 取代3G 还为时过早。高通与中国移动达成一致,首款TD-LTE 的工程样片已经在11 月份推出。明年的世博会期间,中国移动将启动全世界首个TD-LTE 试用网络。目前4G 网络方面的发展还是比较迅速,但是从终端来看,芯片方案还远远没有达到标准。3G 终端缺少的瓶颈还没有解决,因此在4G 网络下,终端整体研发速度还是很缓慢。
[---分页标志符---]
3. 低碳技术
哥本哈根会议标志着碳减排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全球已经同步进入低碳时代。所谓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而言的,核心是建立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的发展模式,包括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国际关系模式。具体而言是鼓励发展清洁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能耗低、污染低的产业和产品。借助能源技术创新引导整个经济发展模式向清洁高效方向转型,以此应对气候变化且提高能源利用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绿色GDP 的目的。
中国“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其高碳经济的特质,低碳技术的应用市场广阔。中国能源结构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 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 。同时,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现在全球已经有50 多家金融机构投资13 亿美元进行低碳技术开发,以期在低碳经济方面占领技术制高点。
这些低碳技术广泛涉及石油、化工、电力、交通、建筑、冶金等多个领域,涵盖内容有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高附加值转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传统技术的节能改造、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封存等。低碳产业将融节能生产资料市场、节能消费品市场和新能源市场为一体,改变市场的整体结构。节能生产资料有助于降低企业单位能耗,提升生产力水平,节能消费品如节能汽车等,有助于降低生活成本提高环境质量。新能源产业则是全球经济长期发展的希望所在,主导未来世界的经济走势。低碳经济将引发矿物能源使用量的调整,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发达国家开始构建的低碳城市成为低碳生活的典范。
丹麦的低碳社区以太阳能、风能作为主要能源,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了节约空间、能源、资源建立了共用的健身房、洗衣房和咖啡厅所有住宅的设计都强调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新型的绿色节能环保产品成为新的流行风向标,环保产品深入家家户户。政府补贴更换节能灯等行为催化了节能产品的使用,家电绿色标准的强制执行促使高耗能家电推出市场,新型节能相关产品,如:家电记电插头等,开始引导消费新风向。
4. 物联网
物联网即“物物互联”,是利用先进的传感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实现的物与物之间的互联通信,以方便识别和管理,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一系列应用。物联网产业链可细分为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四个环节,关键技术包括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和无线传输网络。2008 年随着发达国家的投资增加,,物联网应用领域开始逐渐扩大,物联网经历持续增长后进入应用阶段。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在1999 年由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但受限于网络通信、传感、信息识别技术的发展水平,并未引起业界的广泛重视,最近开始在实际生活快速应用。中国对物联网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物联网在广东、江苏、上海等地已有局部建设,已应用于公共安全、城市管理、环境监测、节能减排、交通监管等领域。早在1999 年,中科院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中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成为物联网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
2009 年,无锡传感网中心的传感器产品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世博会场馆被成功应用,由40 余家企业和机构发起的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在北京成立,该联盟聚集了IT、通信、基础平台、传感等领域的众多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
国家政策推动之外,电信运营商积极介入物联网业务还源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运营商把物联网作为未来重要的赢利点。物联网的发展将把电信运营商的业务领域从传统的语音通信领域拓展到物与物、人与物的通信,这将大大增加通信的需求。物联网的推广将促进网络融合的推进,传感网与3G技术的结合将使运营商能够提供以前单单依靠移动通信模块所不能提供的业务。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将会催生出大规模的高科技市场。据物联网应用高峰论坛分析,物联网行业在未来3 到5 年市场规模可达到3000 亿元。物联网的应用将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智能和便利,企业的采购、生产、仓储、配送、调拨与销售等工作更加科学高效,电子元器件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将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扫清标准瓶颈、行业壁垒等障碍之后,中国物联网发展速度会进一步加快。目前,物联网尚缺乏专业的协议标准,多个领域各自发展行业应用和闭环应用,实现广泛互联需要标准、技术、政策等多方面的推动。标准的内容涵盖网络通信、接口、安全、标识、中间件、系统架构等多个方面。因为物联网也是网络事业,运营商会更加强调对价值链的把控,运营商将通过传输网络,感应网络及应用网络间的合作提升在产业链上的地位。随着物联网的普及,市场最终会围绕低廉的网络费用和丰富的内容服务展开竞争。
[---分页标志符---]
5. 3D显示
3D 显示主要利用人眼的视差原理,有眼镜式、裸眼式两种观看方式。3D 显示技术通过制造人的左、右眼视差,在视觉暂留时间之内,给左、右眼分别送去有视差的两幅图像,大脑在获取了左、右眼看到的不同图像之后,会把这种差异理解为物体的空间定位,从而呈现3D 效果。
从显示原理来看,眼镜式(Stereo)包括色差式(Anaglyph)、快门式(ShutterGlasses) 、偏光式(Polarizer Glassed);裸眼式(Autostereo) 包括透镜阵列(Lens) 、屏障栅栏(Barrier)、指向光源(Direct BL)。 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公司投身3D显示领域,产品层出不穷,各国均对3D 显示给予重视。
日本先后成立HODIC、TAO、3DConsortium 及3D Business Promotion Consortium等组织,以电视厂商为主,联合200 多家公司共同研发3D 显示;韩国政府提出“2010 年3D 视觉”政策,计划到2010 年,实现大多数显示产品和记录设备与3D 立体格式的转换;欧盟投入700 亿用于3D 显示研究,主要由Philips 主导的ATTEST 联盟进行研发;中国3D 产业联盟于08 年10 月成立,会员有40 家左右。
国际大厂重视3D 显示领域,索尼先后展示了裸眼360 度立体显示原型机、280 寸超大型3D 显示屏、全套3D 影像制作系统、高分辨率数字影院投影机等,三星、LG、飞利浦、日立均展出支持3D 显示的电视或显示屏。国内业界也开始关注3D 显示市场, TCL、海信等企业的3D 电视陆续在各大展会上亮相,华硕的“游戏国度”笔记本电脑决定采用3D Vision 技术,明基推出具备3D 立体显示功能的商务教育投影机新品MP776。
3D 技术将革命性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在未来,3D 显示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工业仿真、建筑设计、军事模拟、医疗、教学、娱乐和公共展示等领域,将带动显示器、电视等行业向3D 技术转移。在国外市场,3D 显示在科研教学、医疗、广告和电影院线市场都有成功应用,在欧美发达地区3D 显示产品已经走入普通家庭。
但是3D 显示市场的发展面临标准缺失、价格较高、内容匮乏等制约因素。3D 显示需要上下游的内容商、运营商、芯片商、面板商、系统集成商通力合作,从内容、传输到视频处理的一整套标准的建立有助于产业化真正起步。高售价令3D 显示产品暂时多应用于军事、科研、商用领域及发烧友玩家。3D 投影机价格比普通投影机贵几千元,还需花费数千元购买配套的显卡和眼镜。飞利浦20 英寸立体电视售价为5000 美元,42 英寸高达1.3万美元。3D 内容的匮乏也是制约3D 显示设备普及的重要因素,不过这个现象将逐步得到改善。迪斯尼公司宣称未来4 年内,将推出10 部新的动画影片,其中8 部为3D 格式。《泰坦尼克号》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拍摄了3D 科幻电影《神之化身》,并表示未来在一些剧情片中都将尝试运用3D 技术拍摄。
在越来越多的顶级厂商加入到3D显示行列、逐步规模化生产降低制造成本的背景下,3D 显示市场未来前景明朗。NVIDIA 宣布将在CES 2010 上展示蓝光3D 立体标准技术,并将与PC 厂商合作,发布带有3D功能的笔记本;AMD也将支持3D DLP电视、双面板与隔行扫描3D显示器。LG 宣布将与韩国数字卫星广播有限公司合作,以建立3D 广播内容、设备以及技术等相关领域的标准。双方的合作测试将会首先在韩国市场进行,到2010 年其3D 电视业务将会扩展到北美及欧洲等领域,到2011 年引入南北美洲以及亚洲市场。随着各国大厂的关注和重点推广,未来的3D 显示市场看好,韩国Displaybank 预测,3D显示器的市场金额将会由2008 年的1 亿4000 万美元扩大至2015 年的158 亿美元。
6. 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AR)
AR 是利用传感器技术在人类看到、听到、接触到的现实信息的基础上,叠加计算机加工处理得到的信息的技术。AR 能够把虚拟物体与真实环境紧密结合起来,以增强人们对真实环境的理解与体验。AR 将成为杀手级移动应用,AR 技术利用可上网的智能手机拍摄并使用视觉算法识别物体,然后加载网上检索到的有用信息对物体进行说明。针对谷歌手机、IPhone开发出的名为Layar 的AR 软件,可以在手机摄像头上显示餐馆点评和楼盘等信息。 NTT DoCoMo 推出了将摄像头拍到的真实信息与方向导航相结合的“直觉导航仪” 。
AR 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工程设计、现代展示、医疗、军事、教育、娱乐、旅游等领域,应用空间和内容将超出人们想象。在带照相机的手机、可代替镜子的大型显示器及投影机、以及近年来迅速发展的透射型眼镜式显示器(Head Mounted Display)上都可实现AR 应用已开始作为街头交互式商业应用,用于加强数字标牌的商品介绍、店面的展示效果,以及商业街的服装试穿、店铺导航等。德国Fraunhofer Institute、日本FURUTANI 纷纷开发实时重叠服装影像的服装试穿技术,并将展开应用。
应用AR 的CRISTAL(Control of Remotely Interfaced Systems Using Touch-basedActions in Living Spaces)技术可在显示器桌面上像个人电脑的图标那样操作家电的影像,从而对房间中的家电进行实际操作。AR 将以给对象实时添加标签的方式改变人们生活。加标签是指通过AR 用显示器看周围时,在书籍、场所及楼房等实际存在的事物上及其周围,以弹窗的方式显示文本说明及影像。在特定的场所及楼房上张贴只有通过AR 用显示器才能看见的广告及留言,这种应用离实用化已近在咫尺。
AR 正处于大规模应用的前夜,各国领先厂商已开始利用AR 技术获取商业利润 。Sony 于2009 年12 月,在香港、台湾、新加坡尼等地区,发售采用AR 技术的PS3 专用游戏“EyePet” 。通过PlayStation Eye 摄影机,将“EyePet”融入真实环境中,让玩家以自家卧房或客厅为舞台,与 “EyePet”进行深度互动,给玩家带来新奇的互动体验。越来越多的厂商通过AR 实现交互式营销体验。二十世纪福斯在电影《阿凡达》上映之际,与美泰(Mattel)联手推出了AR 玩具,玩家登录专用网站,把加入芯片或代码的玩具放到网络摄像头下,便能在电脑里看到自己与玩具所隐藏的视频或图像进行互动的景象。
[---分页标志符---]
7.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
云计算是基于因特网的分布式计算及其相关应用,将开创技术变革新时代。通过云计算,可以利用在因特网中可用的计算系统(即“云”),在数秒之内达成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实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功效的网络服务。云计算突破了物理资源的概念,用户将实现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定制所需的服务。有了云计算,用户无需自购软、硬件,甚至无需知道是谁提供的服务,只需关注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或者得到什么样的服务。
云计算技术将对IT 产业和网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对IT 硬件厂商、软件厂商和服务商都将产生重要影响,管理软件的开发、部署和应用以至于商业模式都将步入云计算技术应用时代。云计算允许将数据、应用、服务等存储云端,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PDA、UMPC等一切可以接入互联网的设备访问云端,实现移动应用。云计算大幅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推动企业IT技术进步,企业选择云计算服务的时机已经成熟。云计算可以满足企业的流程规范化、低成本化、能源绿色化等方面的运营需求。云计算的应用在为企业带来更多数据和用户的同时,还推动企业在IT 技术方面的进步,比如:虚拟化技术、多核技术、自动化技术、Web技术等。
目前,许多企业都已用完了自己数据中心的空间,将数据中心迁移到“云”上可以省去建设新的数据中心或是购买数据中心托管服务的高额成本。用户应用成本的降低以及应用自由度的增加使得中小企业成为云计算的最大受益者。国内外众多厂商积极投入云计算业务领域。目前,Amazon、谷歌、IBM、微软、雅虎等均提出了不同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并建立了各自的云计算平台。云计算在中国发展也非常迅猛,阿里巴巴、中国移动研究院、中国电信等是云计算的领跑者。瑞星、趋势、卡巴斯基等都推出了云安全解决方案。
由中国政府牵头国内厂商争取到了云计算国际标准化主导权,未来发展前景可观。政府联合阿里巴巴、百度等国内重点的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清华、北大等重点院校以及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行业用户,形成工作合力,组建云计算标准化产业联盟,为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提供支撑。标准的竞争是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中国在云计算国际标准化工作中取得主导权。2009 年10 月,信息技术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官方组织ISO/IEC JTC1 正式通过了成立分布应用平台服务分技术委员会(简称SC38)的决议,中国是SC38 的发起人之一。
8. 人用疫苗研发
2009 年的甲流疫情以及中国在甲流疫苗开发中的积极反应,使得疫苗研发成为热点。由于疫苗生产难度大,产量难以预测,出于利润考虑,几年前许多制药公司都从疫苗业务转向治疗慢性病药物的生产 。2009 年流行疾病使的扩散导致对疫苗的需求迅速增长,加上药品生产竞争加剧,各国医保用药支出减少,疫苗又成为了制药企业新的增长点。市场调研机构Kalorama Information 预计全球人用疫苗销售额将从2008 年的190亿美元增长到2013 年的390 亿美元。惠氏的疫苗Prevnar 在2008 年实现27 亿美元销售额,默沙东的疫苗Gardasil 在2008 年的销售额也达到23 亿美元。2009 年《时代周刊》评选的全球十大医学突破中,包括艾滋病疫苗和甲流疫苗两项,美国化学学会评出的2010 年最值得关注的技术首位是干粉吸入式麻疹疫苗。
中国人用疫苗市场增长迅速,中国政府、中外企业正加大在疫苗研发方面的投资。2009 年中国人用疫苗市场规模预计为74 亿元,同比增长20%,2015 年中国人用疫苗市场的规模将接近18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6%2,高于全球10%左右的增长率。2009 年7 月,“新型疫苗4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这是国内第一个国家级新型疫苗研发和产业化的基地及服务平台,该中心总投资2.09 亿元 。2009 年11 月,瑞士诺华制药宣布在上海投资10 亿美元兴建医药研发中心,其中包括疫苗研发。2009 年9 月,国内疫苗企业天坛生物宣布投入26.68 亿元在北京建设疫苗产业基地。
跨国企业通过收购中国本地企业,迅速进入市场,同时也将疫苗研发向中国转移。2009 年11 月,瑞士诺华制药公司以8.5 亿元人民币收购了疫苗生产企业浙江天元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85%的股权。2008 年年底,葛兰素史克投资2100 万英镑与深圳海王英特龙合作成立合资企业,合资企业研发生产流感、狂犬疫苗,这是葛兰素史克在全球的首个疫苗类合资企业。2009 年10 月,葛兰素史克与江苏沃森公司组建合资企业,研发并生产面向中国市场的小儿疫苗,双方股权比例分别为65%和35%。
国内企业也纷纷踏入疫苗研发生产领域,市场竞争加剧,集中度亟待提高。截止2008 年,中国目前共有疫苗生产企业43 家5,市场集中度很低。华神集团、华北制药、哈药集团、天士力等都先后进入了疫苗领域。
[---分页标志符---]
9. 电机系统节能
电机系统节能包括两种方式,通过电机产品本身的设计节能,或是通过电机及相关系统的运行管理节能。电机系统包括电动机、传动装置、传动控制系统及管网负荷管理等 。2009 年中国在节能电动机研究方面实现进步,自主研发的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问世。中国自主研发的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的特点为无刷、无芯化和轴向磁场7,进一步提高了电机的效率,减轻了电机重量。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功率涵盖1KW-5500KW,可应用于风机、水泵、压缩机等通用设备,还可用在电动汽车、风力发电、数控机床、油田控油机、移动电站等领域。如果每年新增电机中有1/3 用这种新型产品替代,每年可节电近500 亿千瓦时,节约硅钢片50 万吨、铜2 万吨。深圳安托山特种机电有限公司已投资3亿元建成了3条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生产线。
中国现有的电机系统大多耗能高,电机系统节能市场潜力巨大。目前中国电机系统总容量约7 亿千瓦,年用电量约占全国用电量的60%,达2 万亿千瓦时左右,每年新增容量达到1.5 亿千瓦,但高效节能电机市场份额不到3%。在工业领域,中国电机系统的实际运行效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10-30%。电机系统节能能被运用于各个工业部门,应用范围广泛,近年来,家电等行业纷纷制定了行业能耗标准,将有助于节能电机产品的推广。政府重视电机系统节能技术,并开始推动企业进行电机系统节能改造,电机系统节能市场启动。电机系统节能是国家发改委的“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2009 年8 月,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5 大值得关注的新能源技术:光伏发电,节能电机,氢能和燃料电池、转基因生物能源和热核聚变。与其它技术相比,节能电机与传统工业部门结合更紧密,产业化也将更迅速。
2010 年,电机系统节能改造将在各地展开。2010 年,国家发改委将选择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推广应用示范。2009 年10 月开始,北京将陆续投入2.3 亿元对166 家重点用能单位推广高效电机和节能变压器,淘汰低效高耗能产品,预计此活动每年可节电2507 万千瓦时。2009 年7 月,欧盟资金援助的中国电机系统节能挑战项目开始,项目改造国内400个电机系统,预计每年节约40 多万吨标准煤,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00 万吨。电机系统技术的采用将淘汰一大批小型低端电机生产厂商,跨国企业积极抢占中国的电机系统节能市场,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2009 年5 月,云南省政府与日立(中国)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将以云南省内综合耗能5000 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企业为节能服务对象,展开电机系统节能服务。2008 年11 月, ABB 在上海投资建设的高压电机有限公司正式投产,新工厂将为中国客户量身定做高效节能的电机产品。2008 年底,湖北华鑫集团有限公司与日本洲和株式会社共同投资1 亿元人民币,创办中日合资企业——武汉洲和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节能电机产品。
10. 可燃冰开采技术
2009年9月,国土资源局宣布,在青海省祁连山脉发现巨大储量的可燃冰。本次发现的可燃冰储量相当于2555 亿桶原油。国土资源局表示,这是自1959 年中国发现石油之后的最重要的地质发现。可燃冰为固态状甲烷,燃烧值非常高,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理想的清洁能源。可燃冰将最有希望成为未来能源替代品。
科学家预测,全世界石油储量将在本世纪消耗完毕,寻找新能源将成为本世纪人类的最大任务。全世界可燃冰的储量巨大,据估计,当前世界可燃冰的储量可以供给人类1000 年的能量消耗。本次在青海祁连山脉发现的可燃冰可供中国使用近90年。中国从1993 年由石油输出国转为石油输入国,近年来的能源消耗越来越依赖进口,可燃冰的开采将大大减缓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本次可燃冰的发现使得开采技术的突破迫在眉睫。美国、日本、德国的科学家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着眼于可燃冰的开采计划。尽管海底可燃冰储量丰富,但由于可燃冰通常都在海底450 米之下发现,对开采技术要求相当苛刻。本次青海可燃冰是首次在内陆地区发现可燃冰,同时,本次发现的可燃冰仅在地下
20 米的地方,大大降低了可燃冰的开采难度。可燃冰一旦开采成功,其开采技术将成为低碳技术的核心。一吨可燃冰燃烧后释放的二氧化碳仅为燃烧一吨煤后释放的二氧化碳的三分之一。中国致力于成为低碳技术的行业领头人,如果想整体能源结构降低碳排放量,可燃冰将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