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老龄化浪潮逼近之际,青松模式让令人头疼的养老难题有了商业化操作的可能。

老有所依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王卜  |  阅读:


王燕妮创办的青松以居家养老的模式挖掘中国老龄化趋势的商机

虽然中国社会经济眼下的挑战已经够多了,但还有一项“迫在眉睫”的远忧值得关注,这就是人口老龄化趋势。

国家民政部统计称,未来40年中国老龄化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年均增加800万至900万人。预计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17%,到2050年将达到30%以上。以北京为例,到2008年年底,北京市老年人口总数就已突破254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5%2050年将上升到650万。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中国将很快步入老龄化社会。

中国的老龄化浪潮之所以更难对付,不仅是因为其规模和逼近的速度,而且因为它正降临到一个刚刚摆脱贫瘠的国家中。同时,由于大家庭的弱化以及出生率下降,以往那种依靠子女赡养的非正规的保护网已经开始离析了。北京老龄工作委员会称,由于家庭规模小型化、子女外出工作求学增多等原因,身边无子女的纯老年人家庭户还在日益增加,高龄老人、独居老人增加已经成为北京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中国的社会经济因此将面临巨大压力,但王燕妮却从中看到了商业机会。王在2004年创立的青松乐龄居家养老服务公司的商业模式简洁但有效:向会员制的老年人提供上门的专业医疗护理服务。它至少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许多儿女在把老人送往养老院方面仍存在巨大的道德压力;二是居家赡养又面临医护不专业等种种现实困难。

6月一个周末的上午,本刊记者和青松护理师石禄赶到家住北京军事博物馆附近的赵老先生家,石此行的任务是为老人进行身体各项机能的检查与康复训练。赵老先生约在一年前突发脑溢血,术后左腿偏瘫,伴有失忆症状,失去了自理能力。此次石禄对赵老先生的护理内容分为三项,首先是测量血压等基本生理数值,接着对其偏瘫的左腿进行按摩和疏通经络,最后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项——对其智力与记忆力进行恢复训练。在石禄的帮助下,赵老先生背诵了五言唐诗《登鹳雀楼》。“为了背这首诗,他已经练习了几个星期了。”石禄说。

银发商机

赵老先生的女儿为其选择的护理方案是,青松的专业医疗护理师每周二、四、六上午上门为老人进行身体机能检查与术后康复训练。对其女儿而言,她可以登录青松会员账号,参与护理流程,随时了解父亲的身体状况。月花费不到500元。目前,青松已有会员超过1000人。

设计出这套“居家养老”商业模式的王燕妮正是看到了中国银发市场的巨大潜力。“大多数人仍然认为和养老相关的事都应该归属为慈善或者福利,由政府主导解决”,她认为这种做法存在两个死结:第一是如何可持续性,老龄化问题是长期存在的、多数人要面对的问题,不可能通过慈善来一次次解决,持续的机制必须由商业模式和利益来驱动;第二是如何吸引人才。

王燕妮的这一创业想法最早形成于2002年。在位于法国巴黎的INSEAD商学院读书时,她和两位同学组成的团队提出了这一创业计划,2003年底赢得了罗兰·贝格咨询公司主办的欧洲商业计划大赛第一名。

20049月,王从INSEAD毕业后正式回国创办青松。最初,她单纯地试图把在发达国家很风靡的“老年俱乐部”模式——即鼓励老人继续学习、外出旅游和多与社会互动——移植到中国,却遭遇水土不服。这一挫折反而催生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通过市场调研,王燕妮意外发现了中国市场存在的一块空白:对患有慢性疾病和手术康复期的老人的居家专业医疗护理。2006年,王燕妮与青松团队花了一年多时间对全球的社区与居家养老优秀案例进行研究,最终开发出了一套适合中国的商业模式。

青松模式的最大意义在于为中国老龄化危机提供了一个具有商业驱动力的应对方案。王燕妮认为,即便政府有财力建造足够的养老院,居家养老模式也有清晰的市场竞争力——家庭的温馨、舒适和便利性都优于养老院。欧美科学家进行了一项长达1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处于半失能、失能状态的老人在养老院的平均存活时间是2年,而居家养老则可达810年。“养老院就像酒店,每一分钟都需要交钱。”王说,居家养老则只需要为服务时段交费。另外,养老院里平均一位护理师负责的老人为10人左右,而青松的护理师在服务时段内能够全心护理一位老人,提高了护理质量。

青松的天使投资人之一、创新工场投资和业务发展经理易可睿对《环球企业家》说,经过工商部门审核的居家养老公司比一个在人才市场随机雇佣的看护会更令消费者放心;同时,消费者也倾向于相信团队的执行力大于个人。

一方面以聘用高素质护理师来保证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还要以相对低的价格来打开市场,利润何在?王燕妮的秘诀是:“化整为零”。通过将人力、时间资源拆分以达到灵活、充分利用。与想尽办法多建养老院来满足养老需求不同,青松以更灵活的方式把护理服务带给每位有需要的老人。例如,青松护理师石禄在上午11点左右结束对赵老先生的康复治疗之后,会赶往另外一位客户家里。“在理想的情况下,护理师到客户家,途中距离应不超过两个公车站。”王燕妮告诉《环球企业家》。当一个区域内的客户数达到一定规模,青松就会在中心位置设立一个护理站。随着护理站越建越多,一个居家养老服务的网络就形成了。

青松最早的一位天使投资人、WholeTree Ventures创始人周逸儒认为,青松模式的一大优势就在于对成本的控制比较灵活,由于主要是投入人力成本,其规模就可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灵活增缩,从而降低了风险。INSEAD商学院教授、青松资深顾问陈威如对本刊说,青松的模式类似于将“私人看护”从奢侈消费变成了大众化服务,基于中国的人口规模与经济现状,这种概念下的商业模式会很有前景。

幸运的是,政府和市场也在转变。20082月,由全国老龄办、国家发改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十个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意见》正式印发实施,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全国城市社区基本建立起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对王燕妮来说,青松的存在价值在于:“支持更多老年人在家中和社区内享受健康、独立、有尊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