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的上海,孕育了中国的资本主义,也点燃了共产主义革命。这里,曾是改变全中国的支点。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宣示上海的新起点。新上海的诞生,是否将再度改变中国、改变世界?

新上海 新机会

来源:摘编自台湾《天下》杂志  |  作者:李雪莉  |  阅读:

五月一日即将开幕的浦东上海世博园区工地里,尘烟四起,风干的泥渍,沾印在上海百通建筑董事长谈桂华深蓝色西装裤上。率领近百名工人正为剩下五十天不到的世博台湾馆赶工的他,脸上挂满笑容。
 
“从没做过这么难的工程,很多新工艺是过去没用过的,”做了四十年营造的谈桂华说。
 
这个由李祖原设计、天灯造型的台湾馆,最困难的是弧形隐形框玻璃帷幕的切割与施工,好几百块不规则的玻璃无缝拼接,重达几百吨的钢结构,高难度的打桩……,这些都是当地工程界的新鲜事,吸引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特别为新技术做测试。
 
承包台湾馆建筑工程,再发包给上海百通的达欣工程董事长王人正,形容整个世博就像是个“滚雪球”的效应,他说,“当各国都进世博,做很未来城市的建筑,就会带动中国建筑概念的改变。”
 
史上最大规模的世博
 
这是第一次由开发中国家举行,也是历来规模最大,有二四二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的世博会。
与过去几届世博以推动外贸的做法不同,上海世博拉高到中央层次,由中央政治局领导,党与市共同执行。上海世博的做法也与上届的爱知博览会,由日本建馆、再租赁给各国的战略不同;中国为了吸收世界的工艺,选择由各国自建场馆,欧盟、美洲、中东各国还有中国馆,多半开国际标,来自全世界的建筑团队过去一年因此多次进出中国,搅动一场全球性建筑竞赛。
 
建筑牵动水、电、玻璃、钢材、技法、设计、工艺、文创等五、六十个行业的进步。将近半年,每天十六万名工人在里头学习。因为世博工程,上海不只成为巨大的工地,更成为巨大的、上万家厂商逐鹿的创新市场。
 
85度C、一茶一坐等台湾连锁餐饮业者竞标只开张半年的世博园生意,包下园区内20%的餐饮。
三年前带头打下中国大陆江山的 85度C总召集人郑吉隆说,“我们想在这场化妆舞会里吸引更多人的目光,走进世界。”85度C从厨师、外场制服到门店全都更新,推出英文菜单,高规格打商战。
而上海改变的不仅是黄浦江两岸世博园的建设,亮点还涵盖整座城市。
 
国际候鸟停留上海
 
做为长江出海口的上海,向来囤积着源自上中游工厂的淤泥,但最近来自南方澳洲的候鸟,竟在上海浦东九段沙湿地,歇脚再走。
 
全世界的货柜来到中国,每五个就有一个在上海港装卸;外商投资在中国,每八元有一元投到这里。
此刻的上海,是全球经济活动总量最大的城市之一。而航向上海,似乎是世界企业与人才不约而同的路径选择。
 
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来了。
 
他将在上海内环、环同济大学设计产业圈旁,建造他在中国第一个建筑“上海国际设计中心”。他说来这里造写字楼是因为:“中国将成为全球设计中心,世界各地的设计师都会汇集上海。”
 
连汇丰(HSBC,S代表上海)都想在这里重塑象征汇丰精神的铜狮子。汇丰原有三对铜狮,外滩原汇丰大楼最原始的一对历经抗战和文革的波折,现在存放在上海的博物馆里;另外两对是香港和伦敦的汇丰总部仿造;而今年将在浦东陆家嘴成立的中国新总部,它们要再铸造一对,让汇丰的铜狮回到上海的家。
 
全球最大钟表零售商Swatch集团承包和平饭店南楼做为旗舰店,楼上成博物馆和艺术沙龙。
 
过去这一年,二十八万班飞机,载着来自欧美、非洲、中东超过三千万人次的专业人士和旅客在上海浦东机场起降。海关每四十五秒签过一人,入关后还可以对海关按下服务满意度的评分。来自印度的商务客说,这几年印度最大城孟买就说要向上海学习,希望能像上海一样有效率,还能有个快速移动人口的交通系统,说完,他搭着磁浮列车,体验八分钟从浦东国际机场到上海市中心的速度。
 
从台湾飞大陆的两岸直航旅客中,30%前往上海,上海也成为全球单一城市里,台湾人最多的城市。 
 
上海强大的磁吸力,使得大规模的城市设计、都市规划、新科技运用、艺文活动、消费动能在此引爆。
 
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物价与生活水平已与国际大都市同步。
 
[---分页标志符---]
 
重新回到世界怀抱
 
上海,用大笔挥洒油彩的力气,掩盖它前一代的足迹,内部尽管存在许多断裂与矛盾,却看得到上海在说,“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撬动地球。”
 
这个支点就是世博,2010是上海元年,它要用世博重回1930年代繁华的野心。那繁华有点像国际导演李安《色.戒》镜头下十里洋场的国际化氛围,连门房与侍者都是说着英语的外国人。
 
重商、开放的性格,上海曾是亚洲最繁华的国际大都会。
 
中研院社会所助研究员林宗弘指出,30年代,全中国九成资金在此流动,当时全球的金融中心不在萧条的纽约,也非东京,而是上海。
 
中国知名的自由派学者、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学勤以“共和国长子”和“奶牛”形容上海,曾经国库收入每四块钱有一块由它贡献。
 
现代化一次到位
 
六十五岁的周心良是老上海人,他在新疆喀什从事开垦三十年,九四年回到上海;因为世博,他家有了大的改变,抽水马桶取代了长年的毛坑。
 
和历届世博选择城市的郊区不同,上海世博的会址选在上海城中心,有计划地改造有两千万人口的老城。
 
这与中国当前的战略不谋而合。
 
中国为解决城乡差距,正积极开放中小城市户口,每年增加1%的农工进入城市,缩小城乡与贫富差距。
 
交通是城市现代化与城市扩张重要的手段。上海市过去一年,地铁从两条激增为十一条,总长四二○公里,在全球名列前茅。“每天都有新路,GPS每月要升级一次。”
 
负责这项业务的上海市政府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副主任沈晓苏接受《天下》专访时指出,过去中心城的概念是六百平方公里,但上海市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要把城市扩大为六千平方公里,到江苏与浙江边界的新浦区与嘉定区。
 
交通增加了生活的便利,提升了物流的速度,扩大了上海市的对外影响。
 
除了宣示中国的现代化城市,世博更重要的还是对外展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而立”的成果。
 
去年,国务院十九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指示上海要成为四个中心,分别是: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国际金融、国际航运中心。
 
亚洲决战长三角
 
前经济部长、贸协董事长王志刚曾经参观上海洋山港,令他印象深刻的是,过去大船的红色烟囟要很久才入港,如今两分钟进港,看出港口的高效率。
 
上海的工业用地渐渐转为商业用地,上海纺织、上海仪器等制造业空壳化,转为控股公司,上海全力主攻包括航空母舰、大型飞机等先进制造业;而工业区集中在昆山、杭州等后花园。上海旺盛的企图、加上金融风暴后中国经济走高的趋势,已牵动全球企业在西太平洋的竞争布局。
 
今年二月,摩根士丹利宣布将在浦东设立中国总部,保时捷中国总部将进驻浦东陆家嘴。通用(GE)继纽约、印度后,在上海设立第三个研发中心,甚至从香港迁来奇异照明、工业系统总部、自日本迁来奇异塑料的亚太总部。
 
[---分页标志符---]
 
上海的“总部经济”已对台湾、香港、首尔、新加坡产生威胁。
 
台商也决战长三角。鸿海即将在上海设中国总部,金融业的布局也往上海移动。中国信托与合库分别将办事处自北京南移上海与苏州,彰银、土银、第一银行等七家银行,都抢着布局上海。
 
国泰世华银行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刘俊豪站在新浦东的东亚银行金融大厦十九楼,在这个新鲜刺鼻的油漆味里工作,刘俊豪不以为意,他期待ECFA通过后,这里立刻成立为分行,甚至子行。
 
他眺望黄浦江说,台湾金融界未来要“决战长三角”。成功征战过泰国、越南的刘俊豪分析,长三角是台积电等大型企业的驻扎地,金融业自然想在这里发号施令。用上海做为心脏,带动长三角沿海城市群与其它东亚城市的竞争,是下一波战略。
 
最新统计,2010年上海的GDP总量超过香港,达一.五兆人民币;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屠启宇预估,若把苏浙沪(江苏与浙江两省及上海一市)集中起来,上海已是环太平洋亚太区最大的经济区,超过东京。
 
上海就像融化的冰山,拉高太平洋西岸的竞争水位。
 
走进淮海西路的红坊,这里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新亮点。
 
红坊董事长郑培光是爆破艺术家蔡国强在上海戏剧学院的同学兼室友,他三年前租下有百年历史的上钢十厂,改做雕塑艺术中心,五千位工作者中,九成来自外国,年营业额十亿人民币的文创园区,聚集李奥贝纳等设计公司。
 
拉抬城市治理能力
 
上海的大跃进除了表相的耀眼,内在也快速累积国际化、现代化的知识体系,从学习、内化到超越。
特别是上海市政府为世博这场184天的活动,成立为期三年的世博政治协调局,透过学界、商界与政界的复合力量,拉抬城市的治理能力。
 
以学界为例,02年“申博”成功后,上海的六十六所大学几乎全投入世博与上海相关论述,上海财经大学更特别设立世博经济研究院。
 
上海东华大学城市形象研究所所长褚云茂在二○○五年就带队到各国观摩,并连续多年在中国各城市举办区域竞争研讨会,讨论上海如何推动长三角的竞争实力。
 
从城市规划、建筑、环境、都市营销等专家学者,经常住在虹桥等宾馆一星期,白天讨论、晚上提出方案。
 
褚云茂指出,虽然中国没有举办过这么大型的活动,但透过学界与政府主动向国际学习,有助于专业制度的建立。
 
不论是世博吉祥物与会徽的智慧财产权保护,或是世博园区的消防法规、残障坡道等要求,从设计到执行被要求彻底执行。
 
褚云茂说,以前是碰到问题再立法,但现在是立法在前,目的是要推动中国的法制化。
 
同时拿下世博中国馆与台湾馆创意团队的跃狮影像创意总监姚开阳与世博局互动过程中感受良深,他说很多人觉得中国执行力有落差,但他观察到,“中国近来对施工图的土建与装潢管线要求精确,就算施工图交给另一家也完全可以施工。在台湾反而被未严格执行。”
 
不仅是国际共同的标准,上海市要更求外商提供在地化的知识体系。例如世博协调局经常发函给参与世博活动的厂商,要求递交培训计划、演习成果等,供审核和备案。这种学习、再超越的气氛在民间体系更超前。
 
上海最大地产商证大集团的董事长戴志康,为了迎世博,用二十二亿人民币打造结合酒店、美术馆、表演厅的喜玛拉雅艺术中心。在短短几年间,他的团队更换了三个梯队,从上海原有的房地产团队,替换为台湾建筑与文创团队,最后接棒的是上海为主的国际化团队。
 
像这样的例子在中国不可胜数。透过商战和人才战,中国团队已快速筛选出一批能为他打仗的人才。上海元年,整个中国都试图从世博重回30年代那个风姿绰约、气势磅礡的国际的上海。
 
上海,肯定是重回国际了。用中国地产大王戴志康的话说,“上海就是中国最大的码头!所有人都在这里交会,吸引到最有野心的人到上海找机会。”国际派不只来找机会,也来贡献上海,使得中国正式从世界工厂、世界市场,转向人才市场,甚至创意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