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Phone的出现不仅改变了苹果的上升曲线,也改变了这家台湾触控屏制造商的命运
宸鸿的玻璃之城

史蒂芬·乔布斯(Steve Jobs)再度因病休假,除了苹果公司的员工和股东,江朝瑞是最有资格为其担心的人之一。
江是宸鸿科技的董事长。这家台湾公司生产智能手机触控屏,苹果正是其最大单一客户,占营收比重80%以上。反之,包括iPhone和iPad在内,苹果产品一半以上的触控屏都出自宸鸿。
无论是“视网膜”屏幕(Retina Display)的精细度,还是手指触控的感觉,5岁的孩子也能轻易判断出iPhone 4的触控屏明显优于其他同类手机。诺基亚用于与iPhone对抗的旗舰产品N8用的是相对普通的屏幕,而不是玻璃电容触控屏,表现效果和质感逊色很多。
这种学名为“玻璃投射式电容触控屏”的3.5寸屏幕上,布满人类肉眼看不到的、4.4万个总计一平方厘米的感应点,纵横交错成一张“视网膜”。手指接触屏幕的刹那,数万个感应点会立即吸取手上传达出来的微小电流,完成一个个指令。
各种中高端消费电子产品上,触控从早期的“可以有”,到中期的“需要有”,如今已是“必须有”的功能。研究机构Gartner预测,触控技术在全球手机市场的渗透率将在2013年以前达到58%,在北美和西欧市场更将超过80%。
“我们就是为触控而生、而建(Born for touch,build for touch)。”58岁的江朝瑞对《环球企业家》笑言。他常挂在嘴边的玩笑话是:“我们是搞玻璃的。”宸鸿并不生产面板(panel),而是采购回面板后将整个触控模块“贴”上去,技术含量非常高。
对苹果和乔布斯而言,触控屏是最为关键的配件,因为无论iPhone还是iPad,消费者接触最多的就是屏幕,稍有差池,便会直接损害其高达600亿美元的品牌价值。尽管苹果最信任的代工厂富士康有着全世界最多的模具师和相关专利,iPhone屏幕上唯一的按键仍交给宸鸿操刀。宸鸿CFO刘诗亮对本刊透露,谷歌的NEXUS和微软的KIN等外界非常关注的话题智能手机,触控屏也都由宸鸿生产。

[---分页标志符---]
【苦尽甘来】
台湾科技企业做触控屏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末。当时掌上电脑(PDA)正热,掀起首轮掌上触控革命,一时间台湾有50多家业者看好这一商机,开始做触控屏。但PDA毕竟不是人手一部的必需品,也算不上杀手级产品,在2000年达到巅峰后销量连年萎缩。Palm、索尼、康柏、夏普等大品牌都接连败下阵来,当初大举投入的触控屏生产商随之接连倒闭。
随后的故事众所周知—PDA被手机吃掉,蜕变为智能手机;而直到2007年苹果发布一代iPhone,触控屏真正的机会窗才开启。此时江朝瑞至少已等了7年。他早年做的是计算机监视器(monitor)。1998年以前,江赴印度尼西亚投资大输一把,负债一度高达3亿人民币,2000年开始投建触控屏工厂后,5年又烧掉2.5亿人民币,丝毫没有获利。
江朝瑞当时就认为,触控是人类最直接的人机交互接口:一个按键只能执行一个指令、完成一个功能,但通过触控,无需任何按键,手指就能在屏幕上操作出无数功能。
台湾业者当时几乎都在做“电阻式”触控屏,即需要使用触控笔来完成输入功能,因为这种触控屏研发门坎较低。但江朝瑞认为,触控笔太麻烦,手机一定要用手指输入才方便,因此大手笔投入更先进的“电容式”触控屏。
现在看来江朝瑞很有远见,但他其实承担着巨大风险。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巨额投资后,客户在哪儿?谁会为电容式触控屏埋单?要知道,2001年苹果刚刚发布iPod,开始走出低谷,即便乔布斯也还没有做智能手机的想法。
直到2004年12月,圣诞节前夕,江朝瑞才收到大礼。准备进入智能手机市场的苹果遍寻美国和日本各大公司,都没有人能做出合适的触控屏。一家美国触控屏材料公司介绍宸鸿去试一试,而江朝瑞是唯一没有在看到设计图就摇头的人。
有趣的是,苹果完全没有对宸鸿透露,这个电容式触控屏将应用在什么产品上。整整两年半,苹果都坚守产品保密原则。直到现在,身为关键供货商的江朝瑞都没有见过乔布斯本人。这让江印象深刻:“我们的大客户(苹果)像美国中央情报局(CIA)一样,只要你把零组件做出来,但根本不说要做什么用途。”
这两年半极其艰辛,往往是苹果一个口令,宸鸿就要完成一个动作。电容式触控屏没有成功先例,双方一起走在创新的最前端。“我们放弃吧!”宸鸿CTO张恒耀对《环球企业家》回忆说,这36个月中他平均每4个月就泛起一次“撑不下去,不干了”的念头,前后对江朝瑞大吐过9次苦水。
2007年1月,乔布斯在旧金山的MacWorld大会上拿出iPhone时,张恒耀与宸鸿CEO孙大明坐在台下激动得“泪如雨下”。这是他们第一次看到宸鸿的触控屏真实地出现在世人眼前。
“我看到一个手机新境界。”孙大明对本刊回忆道。他曾是摩托罗拉的高级副总裁、中国区首席代表,北京外企圈的重量级人物。退休后的孙被江朝瑞说动心,重出江湖加入这家亏损累累的台湾小公司。在摩托罗拉的20年,都没有2007年1月9日这一天让孙大明激动。进入苹果供应链后,为顺利交货,他经常整个月睡在工厂 里。

[---分页标志符---]
江朝瑞也随着iPhone的出现走到人生拐点。从2007年6月第一代iPhone正式上市,一直到iPhone 4和iPad,宸鸿都是苹果合作异常紧密的最大触控屏供应商。2010年,宸鸿营收高达621亿新台币,比2009年的187亿翻了3倍多,其中关键就在于iPhone 4与iPad销售量的全球大爆发。因此,宸鸿2010年底上市后即被投资人热捧,成为台湾股市新一代的明星个股。
【领先三年】
位于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宸鸿触控屏工厂距厦门机场车程不到5分钟,即便本地人也很少知道这个隐形冠军。它是厦门最大的企业雇主,员工达3.5万人,温家宝总理来厦门视察工作的第一站便是宸鸿。
这些屏幕来自宸鸿在厦门的工厂,最终在深圳的富士康龙华工厂被组装进iPhone 4。江朝瑞本人虽不是技术出身,但他时刻叮嘱宸鸿研发部门,玻璃如何贴合、玻璃有没有起泡、玻璃做得够不够漂亮。这些都是触控屏工艺的关键,就像投资皮具厂很简单,要做出路易·威登和爱马仕水平的皮具却很难。
耐用度上,玻璃较其他材质耐刮耐磨,也不易产生刮痕。更重要的是美观。苹果和HTC的高价机型屏幕全都坚持用玻璃,因为平整、质感好,可以整片均匀地反射光线,而其他材质的屏幕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轻微的凹凸不平,影响质感。对主打高端路线的智能手机而言,保持高质感是获得高溢价和高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宸鸿在厦门的工厂有1.5万员工,每天唯一的工作就是睁大眼睛做质量检查。同样生产触控屏的界面光电董事长叶裕洲对《环球企业家》表示,一片刚出货的触控面板如同纯水一般干净剔透,客户验证也非常严格,稍有不到一毫米的瑕疵,就直接退货。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消费者在打开全新手机时,眼里能忍受一粒灰尘。
“就像百米赛跑,宸鸿已经跑了七八十米,其他同行才正要出发。”宸鸿CFO刘诗亮对本刊说道。这两年台湾有很多公司看好这块市场,试图进来分羹,但宸鸿的领先优势不仅非常大,而且“难以用语言描述”。它一个月出货800万片触控面板,但从第一代iPhone上市至今近5年,从未曝出大规模质量问题,宸鸿和苹果对工艺的要求之高可见一斑。
一个最简单的数字是生产良率。宸鸿为第一代iPhone生产触摸屏时,良率仅为8%,直到好不容易提升至80%后,才勉强实现损益持平。每一片触控屏成本都非常高,20%的报废品就能吃掉大部分利润。
就像很多手机用户在拿到新手机后习惯在屏幕上贴一层透明塑料保护膜,电容式技术也要求两片玻璃完美贴合在一起,只要有一点点气泡进去整片触控屏就报废。一块手机触控屏成本约为40美元,只要贴坏一点,就等于40美元扔到水里。
现在,宸鸿的良率高达95%以上。从80%到95%,每提升一个百分点,都比良率从8%提升至到80%更难。这一点也是它抵御后来者的利器。“其实不是只有宸鸿才能做,但我们领先业界至少3年以上。”张恒耀对本刊说。目前宸鸿的贴合良率至少领先台湾同行胜华与新奇美半年,更领先二线厂一年以上。
后来者不仅难以实现高良率,更难以在短期内实现这一点。智能手机上市后更迭速度非常快,如果新产品出现几个月后才能将良率提升上来,显然会贻误手机厂商的最佳销售时机。宸鸿能以同业中最快的速度实现90%以上的良率,殊为不易。孙大明对《环球企业家》强调,玻璃触控屏这个行业不是有产能就能生产出足够多的产品,而是是否有有效产能。“宸鸿接的都是品牌大厂的订单,它们都很会杀价。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技术做好。”
目前,玻璃电容触控屏幕仍供不应求。刘诗亮对本刊估计,未来一两年内仍将保持供应紧俏的局面。在市场容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后进者如能填补空白产能,对整个触控屏市场而言也是良性竞争。研究机构Display Search报告指出,全球触控面板2010年出货量比2009年增长30%,主要受2010年下半年应用于平板电脑的触控屏大幅成长带动。在日本业者出货表现持平、中国大陆业者技术仍待提升的情形下,台湾业者在全球触控屏行业的出货量和出货金额都相对领先,2010年市场份额预估约达50%。单看智能手机用触控屏,2010年台湾业者出货总数同比增长51%至2.3亿片,预计2013年将继续增至4.2亿片,其中最领先的就是宸鸿。
江朝瑞最感谢的人自然是乔布斯:“如果没有碰到苹果,宸鸿早就倒闭了。”在他口中,做生意一半靠实力、一半靠运气,苹果的出现是宸鸿的运气,但若非有足够的实力,运气也未见得会光临。
包括iPad在内,目前平板电脑触控屏占宸鸿营收20%以上。这让宸鸿顺利从3至4寸的中小尺寸触控屏,跨越到5至10寸的中大尺寸。因为在苹果订单上累积下的口碑,美国最大书店Barne & Nobles的第二代电子书Nook最近也登门拜访,要求宸鸿拿出媲美iPhone的触控技术。
“任何想做高端触控应用的品牌公司,都不能忽视我们。”孙大明对本刊说。从第一代iPhone开始,宸鸿就试图领先客户一步,在对方提出明确需求之前就做好准备,平板电脑和电子书的触控屏即是如此。高盛证券最近发布的报告指出,宸鸿今年关键成长动能之一,就是外界看好的iPad 2的成功,将主要惠泽到宸鸿。
“并不是没有宸鸿就没有苹果,但没有苹果就没有宸鸿。”江朝瑞谦逊地表示。最简单的结语便是,这的确是一家为iPhone而生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