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小玩家试图以帮助跨国公司设计常规产品为阶梯,成长为全球热卖产品的新创意基地
中国外包革命之设计特辑:设计@中国
一批小玩家试图以帮助跨国公司设计常规产品为阶梯,成长为全球热卖产品的新创意基地
伦敦、米兰、柏林、东京和纽约……全球工业设计的地图能否标注上中国的北京、上海或者深圳?
简单粗暴的模仿已经出现远离中国制造的迹象。一些中国公司相信,低价只能让全球消费者“购买”,而具有原创的独特设计的产品将会赢得后者的“喜爱”。一些产品不单是Made In China,而且也开始Design In China。
而对于跨国公司来说,之前把欧美畅销的产品直接拿到中国来卖的思路已经快行不通了,必须针对越来越挑剔的中国消费者来设计和开发产品。索尼已经遇到这样的难题:它在中国已被一些年轻人认为是过时的品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去年8月该公司在上海成立了一个设计中心,那里的三名设计师开始设法研究中国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索尼的设计师给50名年轻人每人一个数码相机,嘱咐他们用照片记录日常生活。到9月份,设计师已经拿到了大量照片——在宿舍的,与朋友一起逛街的,也有篮球场上打球的。设计师将这些照片钉在墙上,然后开始根据照片反映的生活实际和潮流风向设计一系列MP3播放器。
这些因素使得中国本土设计业有了崛起的机会。跨国公司开始逐渐信任并愿意把一些产品的设计工作外包给中国本土设计公司。上海的指南设计2005年营业额达1200万元,其中70%来自跨国公司的设计外包业务;A.O.史密斯在华的惟一设计团队是致翔设计,后者成功地帮助A.O.史密斯成为国内热水器市场的亚军。上海的禹华通信是一家手机设计公司,它已经把自己的产品设计方案卖给了泰国等海外客户。
不要低估这些本土设计力量的实力,他们并不乏成功的设计之作,并成为市场上的“疯狂商品”。指南设计公司设计的西门子Euroset2000系列家用电话机在中国市场和欧洲都大受欢迎,而龙域为松下电器设计的一款蒸汽微波炉还为松下赢得了日本颇具权威的Good Design (G-mark) 工业设计大奖。
现在,中国有超过30万名设计师聚集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据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统计,2005年,中国工业设计年产值约为300亿元人民币。设计专业已经成为中国大学里最为热门的专业之一,清华大学建造了一栋总建筑面积有6万平方米的设计大楼,广州美术学院也刚刚搬进一栋八层的新教学楼,足够容纳3000名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这样大的容量基本上是这所学校过去的五倍。目前,中国有大约400所学校提供设计课程,每年的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总数近一万人,大大超过了五年前的约1500人。“中国人历来非常擅长设计”,湖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何人可对BusinessWeek说,“我们现在需要复兴这一传统。”
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这个刚刚破晓的市场之中,成百上千家设计咨询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中国兴起,从海外归来的年轻设计师大量涌向北京和上海,试图在中国这个世界最具活力的消费市场上碰碰运气。
【Start-up精神】
跨国公司大多建立有自己的设计部门,或者有固定合作的外资设计公司,实力薄弱的本土设计公司如何从中抢单?
“最直接的原因,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就是成本。”致翔设计执行总监肖军涛表示。同一个项目,外资设计公司的价格至少是本土设计公司的一倍。另外,设计和整个生产设备、原材料采购、整个供应链密不可分,一个产品在设计和生产的时候,设计部门和工厂之间也必须有持续的碰撞和交流,对于制造在中国的跨国公司而言,雇用本土设计公司,能和工厂之间进行更方便、成本也更低廉的交流协作。LG公司承认,原来从韩国派到中国的设计师,每次到天津LG工厂的往返费用、翻译人员费用、膳食费和住宿费等加起来,就是一笔很大的支出,而寻找本地设计公司,成本就能降低很多。
中国设计公司另一个优势是对本土市场的了解。2000年,摩托罗拉为应对诺基亚及中国手机制造商的竞争压力,开始请国外知名的设计公司设计产品,但发现销量并没有上升,转而找到致翔设计。致翔的两位创始人蔡军和刘志国都是清华美院的教授,对中国的工业设计有着深入的理解,他们帮助摩托罗拉做了一个中国消费者审美趋向的研究,把消费者划分了几个群组,概括出每个群组的特性以及喜好。比如在“传统”一词上,中国人和外国人肯定会有不同的理解,他们便用很多照片和形象的资料来展示传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让设计师一看就能明白。这在当时给了摩托罗拉很大的设计灵感,成为摩托罗拉用户数据库的基础。
但仅凭这些本地优势就想稳获订单吗?并非如此。
本土设计公司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极强的学习心态和进取精神。这首先让他们能放下姿态,从毫不起眼的项目做起,全力以赴获得跨国公司的认可。在争取伟创力订单的时候,易造设计的态度很明确:你给我一次尝试的机会,如果这个项目做不好,我不收你一分钱。
“中国的设计师还是比较能吃苦的。”肖军涛说。在和英国OgleDoor设计公司合作的过程中,对方有要尽快实施的项目便会借助致翔的平台来实施,“我们可能比国外的设计公司更有活力,因为我们没有经验,所以学习的劲头和欲望会更强,加班是常事,所以项目完成的周期就会比国外短”。
这种低姿态也让本土设计公司相信,它们的竞争优势在于,用最低的代价和成本来完成更好的项目。
[---分页标志符---]
【先天问题】
现任丹方科技开发公司总经理的关晓航被笑称为“文物设计师”。当1992年,关晓航刚从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毕业时,他失望的发现,北京竟然找不到一家以工业设计为主业的公司,不得不先混迹于广告设计业。
工业设计的概念在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被引入中国,1984年,中央工艺美院建立了第一个正规的工业设计专业。这种“理论先行”的模式面临的挑战是,市场上基本找不到需求。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一般都分配到学校任教,要么就转行干环境艺术、装修、平面设计或者是和设计毫无关联的工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初。就像致翔设计的执行总监肖军涛所说:“现在35岁以上的产品设计师,他们肯定都有做过装修和平面的经验。”
1980年代开始,珠三角制造业飞速发展,与之相应的工业设计需求零零散散地出现,因为还没有专业的设计公司,商家首先寻找到学校的教授为其提供设计咨询。以教授及其学生组建的设计工作室便成为设计公司发展的雏形。紧接着,一些学校教授或者学艺术造型的人开始创立中国最早的工业设计公司。这场最初的设计大潮颇有些悲壮的意味,很多人带着对设计极其理想和狂热的心态涉足其中,却发现事实上市场大环境并未成熟,早期的南方事务所、蜻蜓、白马等设计公司,在坚持五六年之后不得不以解散收场。
1990年代起,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制造业和以北京中关村为中心的高新科技制造业紧随珠三角的步伐日渐崛起,考虑到工业设计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政府开始有意识地扶持工业设计的发展。1995年,北京政府开始实施“工业设计科技促进”专项计划,由北京市科委提供项目和资金成立了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类似于致翔这样由学院教授成立的工作室也逐渐演变成为正规的设计公司。
截至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这三个设计中心。中国本土的这些设计公司成立之初都有一段艰辛岁月,每人只有刚够维持生活的工资,丹方甚至遇到过连工资都发不出的情况。
而逐渐兴起的“设计外包”则是本土设计公司迅速发展的最好路径:在国内企业对设计的认识刚刚起步的大环境下,跨国公司对设计更重视,流程严谨规范,所付的设计费用也远远高于国内公司。
但是,“设计外包市场还很幼稚,”丹方的设计总监刘铁一针见血。除了业务规模较大的指南设计之外,国内能承接跨国公司订单的设计公司并不多,而且所接单子的规模还比较小。在LG之前,丹方给跨国公司做外包的收入总共不超过100万元人民币。
究其原因,无非是规模和水平的限制。中国本土设计公司普遍起步晚,总体规模小,基本处于散乱经营状态,且设计产品基本在低端,缺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设计公司和设计师。虽然中国工业设计类的大学毕业生在大量增加,但“其中合格的院校大概只有20%”,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副教授刘志国对《环球企业家》说,“不规范的学校有两种人在教设计。一种是学机械的,教出来的设计师像工程师;还有就是学美术的,教出来的学生可能更像雕塑家。”
“培养人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把人才培养出来,又很可能被同行挖走,这是本土设计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关晓航说。
而这种境况的形成,正是源自本土工业设计行业生态链不完善,土壤贫瘠。
“目前工业设计行业的困难是大环境所致,包括客户意识上的改变,以及设计公司自身能力的提高。”指南设计总经理周佚在2005年北京国际工业设计论坛上说到,“我在这个行内十几年,几乎一直处于焦虑之中。”
在中国,设计被严重低估。客户认识不到设计的价值,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他们很会“压价”。“客户经常会跟我们说,某家公司的价格比我们还低,而不会去比较我们和其他公司设计质量的差别。”关晓航无奈地说。这种竞相压价的情况,也造成设计越来越“便宜”。1990年代末,一款产品的外观设计就能卖到25万,但现在的市场价格是5万元。
造成这种现象的另一个原因是知识产权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易造设计总监谢勇说,2002年,他们设计出了第一款长条带尖帽U盘插口的MP3,很快就被全国各地的厂家复制。摩托罗拉A780刚推出8个月后,中国市场上就出现仿制品,“我真惊讶于他们模仿的效率”,一位摩托罗拉设计师感叹道。
但不必悲观。现在,许多中国设计师已经开始在海外工作,一旦这些人花上几年在米兰、东京或纽约磨砺了他们的设计技艺,必将成为中国设计崛起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