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ATM改变现代社会的消费习惯,但其创造者却没能像爱迪生们一样因一件伟大的产品而青史留名

寻找ATM的发明者

来源:2007年6月 总第135期  |  作者:《环球企业家》陈伟  |  阅读:

尽管ATM改变现代社会的消费习惯,但其创造者却没能像爱迪生们一样因一件伟大的产品而青史留名

来听听美国人对ATM及其发明者的最高赞誉:“无论是谁发明了ATM,他的头像都应该被印在20美元的正面。”

觉察出这句赞美的内在悖论了么:它肯定了ATM对社会生活意义之重大,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大众对ATM发明者的无知。他是谁?为什么不像爱迪生一样因为某件里程碑式的产品青史留名?问题的答案可能正是ATM所能提供的最大启示。
 
简单回答是,这个在人机互动、即时性、自助交易等诸方面彻底改变了现代金融业形态的产品并非一鸣惊人,而是在不同时代经历了不断的更新,ATM的内在价值被逐步挖掘。这一过程中,多个创新者的性格、参与公司的特征乃至整体的时代气候都潜移默化地融入到ATM当中。
 
1920年,自动取款机的灵感诞生在少年“发明狂”卢瑟·乔治·西姆吉安的脑海里。尽管当年只有15岁,但西姆吉安已经展现出令人瞠目的创造才华。他热衷从事各类发明,尤其对“自动”功能情有独钟,ATM的童年伙伴包括自动对焦的相机、飞机上的航速仪及自动邮资计算器。
 
从商业角度来说,这个酷似墙上洞口的ATM算不上一个严谨的创新。它的功能过于简单,只能支取固定面额的钞票。不过,它所蕴涵的“DIY”及人机互动概念还是赢得了初步的市场认可。1939年,西姆吉安说服了当时的纽约市第一国立城市银行(后为花旗银行)使用他的发明。仅半年后,事实就证明了ATM的理念对于当时的社会普遍意识来说是多么超前。银行发给西姆吉安的报告上如是评论ATM机的试用效果——“应者寥寥”。
 
当时的人们更愿意面对面带笑容的银行职员,并乐于在交易中聊天。而且,看着职员点算现款,人们有种骄傲的感觉,这是冷冰冰的机器所无法带给他们的。确切说,西姆吉安比他的时代超前了30年。1969年的一个下午,在一家自动化包裹处理设备生产企业担任设计部门副总监的唐·韦策尔实在忍受不了漫长的取款队伍,决心弄出一台更好的ATM。比起西姆吉安来,他有恰当的银行业背景,了解银行和客户需求。因此,韦策尔被普遍认为是ATM的发明者。
 
韦策尔和他的团队改进了现在我们称之为插卡口的装置,使用了平时关闭、只有探测到磁性物品在附近时才打开入口的设备。这样,夜里的流浪汉就不能因为好奇而把冰淇淋棍子、口香糖和其它能够想得到的东西塞进去。
 
与之相配套,韦策尔的ATM上使用带有磁性的银行卡。这种卡片和ATM都被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货币创新。为了使这玩意儿看起来更加亲切,韦策尔特意将键盘设计得和家用电话一样。在一个现代消费者看起来,它的样子还是多少有点奇怪:没有显示屏,而且不能和银行本部联网。但尽管如此,现代ATM的模式至此已基本成型。然而,1960年代末的美国社会还是没能轻易接受ATM,后者的发展依然很慢。截止到1971年,全美一共只有40台ATM投入使用。此时,已是全美第二大银行的花旗斥资1.6亿美元在美国搭建自己的ATM网络,相对当时ATM并不明朗的未来而言,这需要相当大的智慧和勇气。
 
花旗的投资在10年后得到回应。到1981年,花旗的市场份额扩大了一倍。不过,这个过程中,花旗也耍了点小花招:在ATM上,它使用的不是磁卡,而是芯片卡。迫于压力的对手们决定联合起来:1985 年,汉华银行、汉华实业银行等另外六家公司共同组建了一个名为“纽约现金交易所”(NYCE)的网络,将800 台 ATM 机实行联网。
 
联网的共同作战赢得了胜利,花旗银行在当年便向行业标准屈服,修改了自己的卡片格式和系统,站到了对手一边。但此竞争事件也一举将ATM无限的商业潜力释放出来。去年圣诞节前,全球ATM数量接近150万,甚至,ATM的足迹已踏上南北两极。而DIY的交易过程,已经成了国际化城市生活最重要的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