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永不会停止成长的超大城市中,传来一个未来50年生活和工作空间的保守想象

未来城市

来源:2007年7月上 总第136期  |  作者:本刊记者 周惟菁  |  阅读:

从永不会停止成长的超大城市中,传来一个未来50年生活和工作空间的保守想象

31岁的沈凯震继承父业,成为一名大型国有设计院的结构工程师。不过,作为新一代海归,她可能不再有机会像父亲那样参与北京西直门立交桥这类饱受争议的标志性设计工程。对设计师来说,争议性是历史感的必要组成部分。2000年,西直门至阜成门主路全断面高峰小时车流量为9751/小时,到2010年,这一数字被预测为10250/小时。显然,实际的流量增长将这一预测彻底推翻。

2005年初方从费城留学归来的沈凯震正好错过了这个疾速成长的时段。当时,她眼中的北京是一个巨型工地,新建筑和高速路令她应接不暇,争议不会再集中于某一项建筑。或者说,1千万人口忙于在不断变化的城市中调整合适的生活状态,无暇他顾。沈迅速成为其中一员,通过忙碌的工作、高昂的房款彻底背离了父辈的生活。回到离开5年的故乡,她发现,自己需要重新适应这座城市。相比之下,客居的费城异常熟悉:“连机场的味道,都不会有变化”。

陌生感来自于北京不可预计的变化和无数有待改进的基础配置,也来自她童年时听到的对未来城市的想象。

那是198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对现代城市愿景的理想化描述:街道出奇整洁,人流稀少,半球形、采光效果极佳的平层住宅(如需要,房子可变成汽车),通讯业发达,人们多半选择在家办公。

沈凯震的一位同学曾经照这种描述画了一幅儿童画,这幅画一直在他们的记忆中悬挂。但是北京,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从1980年代末期,开始了它极富象征意义的变化。

如果驱除粗糙的科幻感,这幅画还是恰当地表达出人们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合理预期。众所周知,北京正朝着与此相反的方向发展:人口越来越密集,交通拥堵,道路标志不明晰,生活不便,污染指数难以降低……

看来,北京正在复制甚至超越现代城市那种冰冷而势不可挡的成长轨迹。不到50年,北京人口从 420万窜升至 1 多万。而公元 1600年的伦敦用了一百年,才把人口从5万提升至20 万,在20世纪 60年代,人口数量触及 800 万顶峰之后,这座见证了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城市不再增长。但北京、或者说一切迅速积累财富的新兴城市显然在颠覆这个发展终有停滞的逻辑。

1970年,地球上的城市化仅为37%,现在达到了50%,预计2025年和2050年将分别超过60%75%。根据《超限未来十大趋势》作者詹姆斯·坎顿(James Canton)的预测:全球未来将会有一百个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巨型城市,未来三十年新增长的人口将大多迁移到城市。过快的发展注定使城市生活陷入矛盾之中。在纽约市长布隆伯格眼中,25年以后的纽约简直是一场灾难:水、电、房子、学校和新鲜空气极度匮乏;拥挤不堪的地铁保持24小时高峰;百年前搭建的公共设施在亚健康状态勉强度日。

聚集的财富为何不能带来乐趣的激增?按照香港规划师学会会长叶祖达的解释,城市增长并非人口数量的简单叠加,在新的功能划分过程中,城市的各个部分难以步调一致地平衡发展,交通、能源、土地等的负荷在每增加100万人口时会呈现几何数字的增长。

然而,没必要把这种倪端初露的危机渲染为人类的城市末日。事实上,在威胁中寻找新的解决方式是人类智慧的最佳体现。不断增长的超大城市其实为我们提供了无数可待挖掘的创新机遇:建筑业的奇妙构想将勾勒出全新的空间理念,革命性的规划战略和交通工具的持续演进颠覆以往的城市面貌,新能源和新材料的开发使城市逐渐步入绿色天堂,而在人类通讯技术变革中期,我们还将分享便捷、舒适而乐趣无限的城市生活……

是的,1980年代的儿童画将会在未来50年中重现,最新实践包含的不懈努力令人振奋,更重要的是,这些行为或观念所体现出的那种高于现实的科幻意味,将面临威胁的人类引向希望之地。
[---分页标志符---]

未来的房子

正如古罗马斗兽场混杂了野蛮与文明的双重气息、埃菲尔铁塔以其冒犯性的结构和美学成为现代巴黎的标志,人类历史上,建筑是每个时代的表情,体现着城市最直接的欲望和最基本的生活心态。

这个意义上 20世纪40年代该选择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作为自己的表情制造者。这位现代建筑大师设计了闻名遐迩的马赛公寓:一座18层,高165,可供15001700人生活的住宅。屋顶被设计成公共活动平台及儿童游戏场;78层为公共服务,设商店、餐馆、洗衣房及旅店等服务设施,顶层设有幼儿园;居室多为跃层设计,挑高的起居空间将室内采光效果提升至极限。

柯布西耶很大程度上为现代高密度的城市制定了一个样板:在土地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容纳尽可能多的居住者,实现尽可能多的功能,尤为关键的是,柯布西耶赋予采光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这个前瞻性的设计理念重新定义了现代社会的群居——人均占有空间缩小后,阳光、能源这样的天然生活资源,将因为稀缺而变得无比重要和珍贵。经过半个世纪的演变,柯布西耶的理念成为当今最主流的居住理想:拥有一所绿色的房子。

如今,对绿色建筑评估标准的抢注成为各个国家的时尚之举,英国的BREEAM、澳大利亚的NABERS、加拿大的BEPAC等,而中国的建设部也推出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但更富影响力的事件则是200511月,布隆伯格宣布法令:自2007年起,纽约大部分公共或市政建设工程部都必须符合LEED(能源和环保设计认证)的建筑标准。

目前来看,LEED是最为权威的一种认证。该认证根据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的能源效率、可再生材料的使用、可持续土地规划和节水等标准,对建筑进行评估,是许多建筑实际参考的重要标准。包括《纽约时报》总部、高盛银行、以及耗资13亿美元的美国银行大厦都要参照它建成世界上最绿色的摩天大楼。后者的共同拥有人道格拉斯·德斯特和总工程师罗伯特·弗克斯在建造时就力争获得美国环保建筑委员会的白金级别称号。他们相信,高昂的设计成本在四年内便可收回。

信心来自美银大厦无以伦比的绿色野心——每一滴水都不会进入排水系统,而是被收集起来,用来冲刷厕所,浇灌绿色屋顶,并帮助空调系统运行,甚至,空调系统冷凝下来的水也将得到进一步利用。这些行为将为美国125个家庭提供每年所需的足够的纯净用水。另外,自然采光可帮助美国银行大厦减少四分之一的室内照明用电。特殊材料制成的落地玻璃既能让更多的可见光进入房间,又保持隔热水平;内部特殊的传感器将在日照光充足或房间无人时调低灯光。

美银大厦的经验证明,建造一所绿色的高层房屋是一项浩大工程。这要求建筑师从最初的草案开始,就要有强烈的“生命周期”意识。中国新派建筑师马岩松说,“设计师只需要两点就够了,一个是你有这些知识,第二是你有责任感。”

不过,即便对一个有责任感的建筑师来说,拥有这些标准不断飙升的知识也颇为不易,需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研究节能设计,否则不得不出资百万聘请顾问。事实上 ,最新的绿色建筑实践已经延伸到中国,这对绿色观念不强烈的建筑师已构成无形压力。

在广州,一座迄今为止最节能的超高层建筑珠江大厦正在拔地而起。曾建造了诸如西尔斯大厦 (Sears Tower)、上海金贸大厦这类标志性摩天大楼的建筑设计公司SOM相当引以为傲——最大限度地增强自然光照、减少空调区域的日光吸收、储备雨水用于废水循环利用以及利用太阳能进行热水供给,珠江大厦将突破性地趋近理想中的“零能耗”——是的,所有最新的实践都在朝着一个方向努力:一座不占用任何天然资源的乌托邦式住宅。这种观念是否会沦为空想?事实上,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只代表某个方向的发展思路,方兴未艾的建筑节能需求隐藏着一个可无限延伸的产业链。

无限延伸的前提是:对旧有建筑的改造比新建筑的探索价值更大。这恰好和官方思路一致,现在,包括意大利、德国等在内的国家都开始以资助示范项目的形式来改建示范节能小区,对传统行业来说,这其中蕴含着很多可待挖掘的商业创想。

2006年,德国资助唐山地区一个小区的三栋楼房改造,每户居民出资2000元,其余由德方负担。当时,唐山市城乡住宅老化,取暖效果十分不好。外墙结构维护和市内采暖进行整修,包括原有的各种线路也整饬一番。窗户从推拉式改为平开窗,提供密封性以及隔音效果,每户居民都安装上热分配表,以便记录节能状况。这意味着,原有的电力、材料等产业的改进余地都足以颠覆人们的现存观念。

尤其是材料产业——拜耳材料科技新业务部门的一份内部资料显示,40%消耗于建筑供暖的能源其实有很大节省空间,关键在于墙壁,如能使用隔热效果强大的复合型隔离系统,就可以解决此问题。在德国,0.3亿平方米的墙面采用复合型隔离系统,而在中国的市场规模几乎10倍于此,在这片气候多样的土地上,有80%以上的区域冬季需要供暖,夏季需要空调,隔热效果有望帮助人们减少一半以上的能耗。
[---分页标志符---]

面向天空的群居时代

你已经猜到了,未来的完美城市的最大挑战是人类突破已有的观念限制。比如,新材料的无限拓展,以及依靠风力、太阳能、雨水来打造一个全新的城市生命循环系统。那么,在可以想见的未来,住在绿色住宅中的人们如何创造性地实现那个原始的居住理想——如何为群居模式打造一个新的面貌?

事实上,人类从未停止对群居生活的思考。首先,这种思考落实在以何种方式的建筑形态将人们的生活紧密勾连,以实现“无比贪婪”的生活理想。1898年,一个名叫埃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的英国皇室记者提出了“花园城镇”的设想,足足影响了一个世纪:新城镇是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和乡村的自然环境和谐结合起来的田园式城镇,要尽量避免使城市的扩大 ,尽可能简单化大都市复杂的、多方位的生活。著名城市理论家L.芒福德把这一理论的提出和飞机并称为20世纪初两项最伟大的发明。

不过,随着现代工业的急剧发展,人们在进入信息化社会的同时,也永久性地踏入了高层建筑——钢铁、玻璃、超高层建筑的时代开始来临。随后,人们用“步行城市”和“空间城市”来表达对城市生活的想象,但这些构想均被批评为“缺乏对城市复杂系统的综合考虑”。

最终,仍是勒·柯布西耶,马赛公寓的创建者在著作《明日的城市》中确定了现代城市的雏形——搭建能容纳现代交通工具的整齐的道路网,摩天大楼位于城市中心,外围是高层及多层楼房,宽阔的绿地在高楼间合理分布,整个城市规划则采取明确功能区域划分的原则。

在中心区,摩天大楼只占有5%的地面,而其余95%留为空地,每英亩住着1200个居民,高收入者将住在底层的住宅,旁边是网球场,公园、餐厅和剧院随处可见。总之,现代城市已经无法摆脱对天空的向往:建筑在增高,人们的生活纵向叠加。

柯布西耶的设想实现了多少?

现在,无论香港还是纽约,逼仄的高楼无处不在,但令人舒适的休憩之所却就此缺席;而对于功能区域的划分,如行政,商业,大学区域虽然实践颇多,但弊端也逐步显现。

以北京为例:将市中心人口向回龙观、天通苑等地区疏散的设想初步实现后,非但没有在居住区自然演进成为一个新的城市中心,反而每天往返于市中心,北京交通负荷因此加重。在被称为“睡城”的回龙观和天通苑,奔波不息的人们彻底和大城市本应享有的多元生活绝缘。

日本经济成长时期的模式被到处复制,多数建筑都专于单一功能,办公楼、住宅楼,大型商店都是为单一目的而建。由于地价的关系,东京人把家远远地安在市区外,致使普通东京人平均上下班单程需要70分钟,加上交通拥挤堵塞,来回往往需要两个半小时。

是时候改变超大城市冰冷的面貌了。事实上,埃尼泽·霍华德和柯布西耶的设想并不矛盾,甚至可以互补。在城市不断长大的同时,可以通过区域分割把大城市分解成相对独立的“小城市”——因六本木改造项目而闻名的日本地产公司森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项目开发商)已经开始进行类似实践。

森大厦的最初设想来自于日本居民的切实意见,人们需要一个集消费、教育、日常生活以及商务等为一体的多元化社区,每个人只需要极小的时间成本,就可以步行到他工作、学习、休息或购物的区域。森大厦的Ark hills是一个相当经典的案例,可以说是首次兑现了“生态社区”的概念。在这一块并不大的区域内,写字楼、餐厅、中庭、音乐厅、高层住宅以及建立在音乐厅上面的两层空中花园通过连廊、小型广场连缀在一起;关于内部的环境,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照看花园,将落叶储存变为肥料,进一步为花园提供养料;更重要的是,其中写字楼的一部分员工在高层住宅中居住。

足够敏锐的读者一定觉察到了,这个想法其实更像是马赛公寓改造成多处建筑而重新设置连接。不错,这个吸收了建筑史思考成果的微缩版社区就是未来城市社区的真实写照。

不难想见,那时,一个社区的范围将比现在大得多,但仍在步行范围之内,借助电梯、扶梯和连廊,我们的步行范围不断扩大。这样一来,整个城市的小型马路会少很多,代之以社区内部的步行街道,当然,节省出的空间可以任意改建成绿地、各种公共场所或那种风情万种的露天小广场。
[---分页标志符---]

DIY式生活

纯粹的住宅区一去不返了。包括写字楼、商场、露天剧院、图书馆、运动场所等设施在内,一个个紧凑的小城镇就此诞生,而用来点缀多个社区的是公园、宽阔的马路、行政场所和大学院校。在这个前所未有的超大城市中,人们的生活将呈现何种样态?

在声讨现代城市建设最有力的作品《美国大城市死与生》中,富有卓越洞察力的简·雅各布认为,在一个城市的规划中,交通永远不是最难的问题。最难的核心问题在于理解人们需要的生活。

关于谁理解我们的生活,不可能出现翻倒重来的机会——即使有许多人懊悔北京当初如果选择梁思成保护旧城的方案,这个城市将在舒适度及魅力方面成为楷模。事实上,几乎在所有经历了现代城市发展进程的国家,城市规划都令人爱恨交加。

好在,在未来的超大城市里,人们对道路的设置不会过多在意,因为生活空间可以无限拓展,比如摩天大楼中的群居生活 ,还比如功能齐全的地下空间——从世界大城市的趋势来看,地铁的设置会日益密集。

北京将在未来几年里加快建设多条地铁来增强地铁运输能力,这个城市现在已经聆听到地下生活的新前奏:巴黎地铁每个地铁站的设计都别具一格,巴士底站的墙壁上有攻占巴士底监狱的图片;卢浮宫站陈列着许多文物;包括那些表演的艺术家也增添情调。地下的商业机会充满无限可能,不仅可配备像上海季风书店这样的独特景观,在狭长的走道,还可以容纳各种商业形态:银行,餐饮,超市,画廊甚至电影院。这方面,日本已经极尽想象力,而上海正在积极复制。今年6月,上海肯德基有限公司在地铁1号线锦江乐园站开出其在上海的第200家餐厅。

不难看出,新群居时代中的人们或许不再持有对天空和地下空间的神秘猜想。与此同时,这一切变化都会和各种新技术的更新紧密结合,事实上,新的社区生活不只是空间的拓展,更包括生活方式的更新。

足够信息化的社区足以构建一个强大的社区网络,小区内需要的东西可通过网络组织团购来降低生活成本。这方面,英国著名的贝丁顿零能源社区可作为有价值的参照。在这里,住户被鼓励使用公共交通或租用小区零碳排放的电动汽车和自行车,以取代私家汽车。未来,贝丁顿将通过网络登记出行的时间、地点、行程来调度社区电车,这样,小区交通工具的使用率提高,整个城市需要的车辆会因此减少。而整个社区的商住两用,本身就地办公就减少交通流量。

其次,人们的购物效率也开始提高,手机将成为我们惟一的出行工具。在手机中植入一块支持遥控付款的芯片,晃动一下手机就可以完成购买过程(像超市读条形码的设备那样),这样那会减少50%70%的时间成本。

更挑逗的设想是,根本不需要购买成品衣服,而是坦然接受纳米技术带来的诱惑——当你在网络看到一件喜欢的牛仔裤,输入尺寸之后计算机帮你拍照,获取身材和样貌特征,形成图像。然后,你可选择电子支付,电脑再把这个设计资料通过网络传输到你家里的纳米制造箱。两小时后,你就可以拥有自己设计的衣服。全新的纳米科技框架下,食物、衣服、药物都可以在原子层面上随意构造,DIY式的生活由此乐趣无穷。

在所有关于超大城市的设想中,以下这个无疑最富诱惑力——每个人都应该在一些欢快的活动中感受到生命乐趣,为此,社区里的小型数码剧院从不会闲置。在百老汇上演的新剧目可以通过卫星传送到本地高清晰的剧院大屏幕上进行。这样一来,在美国大都会歌剧院300美元的歌剧只需花费几美元。中国的分销公司则可以从运营中得到插播商业广告的机会而乐此不疲。这个设想不切实际么?一点都不,视频技术一直在不断地攀升,数字化的远程播放其实尽在眼前。不错,在未来的城市,多元化的社区功能逐步模糊了生活和娱乐的界限,甚至,生活、娱乐和工作的区别甚至也可以被任意抹煞。

想想看,我们拥有强大网络和实时功能的手持终端,而Wi Max城市的确立,以及电池寿命解决,这一切都将使服务业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将来,运用“discovery engine”去发现他人的需求,人们完全可以实现一对一的单独服务,个人谋生方式呈现出空前的多元化——细分市场的说法已经太过时了,这里崇尚的是小得不能再小的“缝隙市场”。好了,对于未来城市的想象,本文似乎刚刚完成开头,却因为篇幅问题不得不迅速结尾,不过,目前为止,你的商业想象力应该在以下这个颇具联想意味的标点符号中肆意闪现了……

(本刊记者程亚婷、陈伟亦有贡献)

Tags:  城市 建筑 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