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不遗余力的动员了许多新技术以维持地球生物多样性,包括原本用来侦测敌军动态的探测器

[网络版专稿]动物守护神

来源:《环球企业家》网站  |  作者:《环球企业家》Exstasis  |  阅读:

NOUABALÉ NDOKI国家公园位于刚果共和国北部,这片4200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是大象、类人猿等大型哺乳动物在中非最重要的避难所。但即便是这座受法律保护的“最后的伊甸园”,也难以阻挡盗猎者邪恶的脚步与贪婪的猎枪。仅有的14名护林员已经有一年多没有抓到过一个盗猎者,这显然不是因为无人觊觎珍贵的象牙,而是因为这场战争的敌我双方过于悬殊。
 
幸运的是,现代科技正在成为护林员打击盗猎的新助手。一种名为“TrailGuard”的小型电子侦查与通讯设施能使护林员在盗猎者得手之前就定位、跟踪甚至阻止他们,极大地提高了护林员的工作效率。而在过去,护林员只能日夜在森林中巡视,祈祷能碰上盗猎者。当他们偶然发现丛林中被抛弃的大象尸体时,盗猎者也早在几天甚至几周前就带着战利品远走高飞了。
 
这种监察系统源于军事上用于追踪敌方军队活动的技术,只是将其平行转移到了动物保护的领域。金属探测器被埋在大象经常走过的“道路”旁边,当有弯刀和步枪之类的金属物体经过时就会被触发,向几公里外位于树顶的天线发送无线电信号。几秒钟之后,信号经过卫星传入网络,公园总部接收到载有入侵者方向、位置的信息后便可以快速准确地通知护林员前往查看。
 
金属探测器并不会将路过的普通旅行者当作盗猎者而发出错误的警报,它只对铁与钢这些铁质金属有反应,铝制的帐篷支柱并不会触发机关。探测器的灵敏度是可调节的,像折刀这样小的金属物品能顺利通过,而护林员自己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特殊信号收发器向探测器表明身份。
 
受惠于TrailGuard的并不仅仅是原始丛林中的非洲象,刚果也不是唯一使用这种技术的国家。凡是易于留下痕迹、拥有固定路线的地方都可以使用这套设备,南美洲科隆群岛上的巨龟与中亚阿尔泰山地区的雪豹在未来都能受到TrailGuard的保护。
 
我们或许应该为TrailGuard对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做出的贡献感到欣喜与骄傲,但是我们更应该关注使用这项技术的大背景。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我们正在经历第六次物种大灭绝,这是唯一一次由人类活动而不是自然原因引发的物种大灭绝。2004年初《自然》上刊登了来自欧洲、澳大利亚、中南美洲及非洲的科学家们的调查结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在未来50年中地球陆地上1/4的动、植物将遭到灭顶之灾,预计到2050年,地球上将有100万个物种灭绝。
 
更糟糕的是,人类带给野生生物的负面影响远不止生存条件恶化这一点,出于经济目的的盗猎与滥捕滥杀比全球变暖更直接地威胁到许多无辜动物的生存,美丽的皮毛、骨骼与鲜美的肉质在一些人眼中就是野生动物的“原罪”。
 
还是以大象为例。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猖獗的盗猎活动使大象数量急剧下降。自1989年起,《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全面禁止象牙的商业性国际贸易,但现在日本与中国新兴富裕阶层对象牙制品的需求超越了一切法律及道德的约束。1989年优质象牙的黑市价格是每公斤100美元,2004年涨到了200美元,但到了去年,已经飙升至750美元。火热的黑市交易使盗猎者更加无所忌惮的围捕大象,甚至催生了有组织的犯罪。
 
据华盛顿大学研究组的统计,在2005年8月至2006年8月间,人们非法获取的非洲象象牙近24吨,其中大多数来自新近被宰杀的大象。而实际走私的象牙可能是这个数据的10多倍。这意味着有将近2.3万头大象为此付出了生命,占非洲大象总数的5%。今年4月《公共科学图书馆》上一篇名为《刚果盆地中的森林象危机》(Forest Elephant Crisis in the Congo Basin)的文章就指出,伐木开发出的道路不仅将人迹罕至的密林与现代城市联系起来,也为给盗猎者提供了一条方便快捷的通道,因而成为森林象的“死亡之路”。
 
大象并不是盗猎者手中唯一的牺牲者,它们只是最直接的牺牲者。大象这样庞大的生物对于生态系统而言举足轻重,一旦它们灭绝,对当地生态环境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许多物种都会受到波及。正因为如此,像TrailGuard这样的技术在保护甚至是拯救我们的地球方面,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用于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现代科技很多, TrailGuard所代表的这类追踪技术主要是通过卫星或者雷达接受人们置于动物身上的无线电发射器发出的信号来追踪动物,然后通过网络将数据传送到相关的分析中心,进而做出分析判断。
 
早在1995年,这样的技术就被应用于监控马来西亚丛林中大象的生活情况。卫星信号能告诉人们离群的大象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找到新的象群,它需要多大的生活空间,在什么时候走动又在什么时候休息。尽管在1980年代卫星系统就已经应用于追踪候鸟、海洋哺乳动物与北美驯鹿,但在当时对于追踪大象来说这仍然是一种新技术,在亚洲更是第一次使用。
 
2002年,牛津大学旗下的OxLoc公司与欧洲领先的动物追踪公司Televilt合作,将其独特的GPS-GSM模块植入后者已有的动物项圈中。这一技术的改进使追踪野生动物的效率与可靠性得到提高的同时实现了成本下降,为生物学家的工具箱实现了一次出色的改良。
 
现在,追踪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全新的层次,计算机工程学开始取代传统的卫星定位系统。今年6月,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将明信片大小的防水微型电脑捆绑在Deerfield河附近十几只乌龟的壳上。这种新型无线网络通信设备的独到之处在于将多个记录且存储信息的移动终端(乌龟)构建成网络,使数据能从一个终端发送到另一个终端,最后把汇总的信息传送到一个自我充电的中央信息处理中心。
 
使用太阳能的微型电脑很轻,不会影响到乌龟的生活习性,同时能周期性的发回乌龟们的位置与体温等信息。当两只乌龟的间距小于1/10英里时,电脑会自动交换数据。这种信息传输中继在乌龟们接近一座能接受所有累计信息的单基站时终止。“乌龟网”基站的工作原理类似发送短信的蜂窝移动电话,能将数据传送到15英里之外的校园,以便生物学家们通过确定乌龟的位置以及它们的活动方式来找出保护这些栖息地被人类占领、破坏的可怜生物的方法。
 
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者们在过去的5年间利用类似的技术来追踪肯尼亚的斑马。“斑马网”与“乌龟网”的不同之处在于矫健敏捷的“斑马终端”背的不是太阳能电池而是普通的电池,但最终获得的结果是一样的。
 
值得一提的是,动物保护设备并不一定需要很高的科技含量。比如,对于西班牙濒临灭绝的鹰科动物白肩雕来说,在飞行途中遇到高压电线并一头撞上是它们面临的主要危险之一。为此,科学家在鹰巢附近的电线杆上安装了能使电流变得微弱的电子装置,这样当小鹰触到电线时只会受到一阵“无害但讨厌”的电击,并由此将电击与电线和电线杆联系起来,从而远离这种危险的东西。
 
这种“电子牧羊犬”的并不是高科技,但它所代表的是让物种凭借自己的能力延续下去的希望。克隆技术或许能重现快要消失、甚至是已经消失的造物,但这种难以保持进化潜力的无性繁殖技术很难说是动物保护科技的终极福音。因此,现代科技虽然是修补已经破损羊圈的得力工具,但我们仍然应该好好反省为何破坏自己的羊圈。
Tags:  环保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