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游戏本身的快感,魔方的真正魅力在于它挑逗了人类的空间想象力
完美的玩具
匈牙利人厄尔诺・鲁比克(Erno Rubik)大概从未料到,自己发明的那个六色的六面体会导致一种严重的“精神失常”。
“鲁比克疯症”(Rubik Mania)使人们的手指陷入失控状态:指端发痒的症状会持续数月,具有高度传染性。1980年代早期,在全世界的办公室、酒吧、公园和地铁里,魔方的4325亿亿种转法为人们带来了眩晕般的快感。在任天堂公司,年轻的电视游戏开发人员宫本茂认定这是一件完美的玩具——极易上手,但要完成却有相当难度,令人欲罢不能。此后,该理念推动宫本重塑了电玩世界的游戏规则。
不错,在分工日益精细的现代工业社会,魔方制造了一种久违的游戏乐趣:唯一的还原方式和迷途般的过程诱惑手指不停转动,魅力至今不减。在今年6月的魔方大赛加拿大公开赛上,一位13岁的华裔少年以13.59秒的神速打破了北美记录。
当然,魔方的真正魅力还在于它挑逗了人类的空间想象力。在逻辑思维成为世界主导性模式之后,空间想象力逐渐沦为边缘角色。玩魔方成了唤醒这一原始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正因此,它被誉为世界上“迄今发明的最有教育意义的玩具”。
这个解释非常契合鲁比克发明魔方的初衷。1970年代,在一所不大知名的学院教授建筑学和雕塑学的鲁比克,一心要帮助学生增强空间思维能力。确切说,他在寻找一种使小方块随意转动却不散开的内部结构设计。
1974年,3×3×3的理想模具诞生,巧妙的形状拼合在一起,无需任何锁链或粘合物。鲁比克随意转动了几下,发现很难将其复原,苦苦摸索了近一个月,才终有结果。那一刻,鲁比克体会到空前的愉快。
尽管自诞生以来,类似的感受使魔方及其仿制品获得了至少3亿件的全球销量。但最开始,魔方还是遭到了创新产品的普遍厄运:创意上的成功和商业上的失意形成鲜明对比。
一年后,鲁比克为魔方申请了专利,并介绍给匈牙利的一家国家贸易公司,1977年,魔方被投入生产。显然,作为大学教师,鲁比克并不是一个好的推销员。直到有有一天,商人兼业余数学家拉克兹的出现才彻底改变了销量不佳的情形。
两人初次见面时,鲁比克衣着不整,叼着根廉价的香烟,拉克兹甚至觉得“应该施舍他点钱”。不过,一番交谈下来,拉克兹却感到信心十足:“这个魔方,我们可以卖到100万件。”事实是,在德国纽伦堡玩具展上,仅一位英国商人就订购了100万个魔方。
此后,拉克兹带着魔方辗转于各大玩具展和国际数学大会等场合,加之大量的广告投放,这个神奇的方块组合终得以风靡全球。
坦白说,魔方的市场攻略相当平淡无奇,其商业成功的根本动力仍在于对人类智能的全面启迪,这是游戏的本质所在。而在这条道路上,鲁比克找不到停歇的理由。
除了魔方外,他还发明了2×3×3骨牌,以及由八个正三角体组成的自由造型新游戏──魔棍。持续的发明还是为鲁比克带来了巨额财富,巅峰时期,每月可获得3万美元专利费。1980年代,在仍处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匈牙利,鲁比克成为第一位通过个人才智致富的“红色富翁”。
有趣的是,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激起了鲁比可好为人师的“旧习”。1990年,他成为匈牙利工程学院的首任院长,并创办鲁比克国际基金会,专门支持年轻有为的工程师和工业设计师。或许,正是这种对人类智慧无限的探索欲望,使鲁比克的创新成就没有被某个产品的成功所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