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者与统治者之间,曾经只有一步之遥
成也激光,败也激光
1964年,刚从大学毕业的加里·斯塔克维瑟就加入了施乐公司,并且一呆就是24年之久。此时的施乐正处于鼎盛时期:由于静电复印技术的运用,它成为全球行业的领导者,而旗下的帕洛阿尔托研究更是拥有从个人电脑、鼠标到互联网基础技术等等众多令人艳羡的发明。所以,对于施乐来说,富于创造力的斯塔克维瑟的到来,仅仅意味着为这些辉煌献上了又一颗不太耀眼的明珠。
当斯塔克维瑟的研究小组接到“使现有的复印机的感光设备接触到更多的光线,以便更快更好地成像”这个任务时,他产生了一个突破性的想法——使用激光。
这是一项刚被发明不久的技术。二战期间,钟爱射电天文学的贝尔实验室研究员查尔斯·汤斯在与神秘莫测的自然展开“微波争夺战”并最终取胜后,世界第一台激光器于1960年诞生。
斯塔克维瑟及时抓住了这一新技术,并解决了施乐公司在复印机上的难题,但是他却没有打算就此止步。而正是这个决定,使他其后多年深陷在自己的发明与施乐顽固的商业思路的拉锯战中。他在激光领域的野心超出了施乐公司所能想象与控制的范围,后者只在眼前想要更快一些的复印机与传真机,并不希求更多。
在传真机的基础上,斯塔克维瑟希望能将激光技术应用到打印机上,利用个人电脑向打印机传输指令,通过激光完成打印,这将比传统的针式打印机和喷墨打印机速度更快。得益于汤斯具备极强穿透力的激光,他很快完成了研制,唯一的困难是激光是一项崭新而且昂贵的发明。使用斯塔克维瑟的激光打印机,每台要增加3000美元的成本,这也直接导致了施乐公司对于激光打印机的定位:大公司使用的昂贵高端设备。
1977年,第一台商业激光打印机施乐9700诞生,并取得了百万销量的成绩。它可以实现每分钟120页的打印任务,并且让百万个办公室从针式打印机撞针所发出的轰鸣中解脱出来。但它的昂贵也使公司只有从每个月打印20到30万页纸张的大客户那里才能获益。
和其他令人惊叹又痛惜的发明一样,施乐对于激光打印机的商业运用就此停步,它们无意压低打印机本身的价格。斯塔克维瑟指责这家公司“根本没有意识到打印机的利润源可以来自纸张和硒鼓”。施乐也无意于个人打印机市场,因为没有人能够承担得起施乐打印机的高价格。
强烈的不满让斯塔克维瑟于1987年转投苹果公司,继续从事和当初的激光打印机有关的研究,这甚至使他在1994年获得了一个奥斯卡的技术奖项。1997年他又加入微软,延续自己对成像技术的探索。
失去了斯塔克维瑟的施乐公司则彻底放弃了对于个人用户市场的兴趣,它同时失去的还有新时代的领先地位。1984年,惠普公司推出第一款个人激光打印机HP LaserJet Classic,从此成为个人打印机市场的统治者,LaserJet系列也一直运用至今。与之对应,曾经的领袖施乐在1990年代陷入运营和裁员的泥淖,直到2000年其传奇女总裁安妮·马尔卡希从业务上对公司进行了一场持久而深刻的“瘦身计划”后,财务情况才开始有所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