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篮球爱好者通过将NBA知识导入中国,做出了一个超越腾讯和网易的体育网站。然后呢?
以胜利的名义
进入二月份,休斯顿火箭队似乎忘记了怎么输掉一场比赛。
在2007年最后两个月里,这只属于姚明的球队还跌跌撞撞,但从1月20日到2月底的18场比赛里,似乎整支队伍的智商骤然提高:他们突然学会了怎么运转球,怎么减少失误,怎么赢下比赛并享受一起打球的快乐……
还有人比火箭队的小伙子们更乐于见到这一切吗?28岁的福建人程杭算得上一个。在火箭队令人惊讶的连胜中,他那创立于2004年的篮球网站HoopChina获得了同样的上升力量。据艾瑞网监控的数据,到2008年2月25日这一周,HoopChina的访问量已可跻身中国前三大体育网站:在它前面,是因体育论坛而起家的新浪和正在积极借势于奥运会的搜狐,后面则是QQ和网易。
不妨设想一下,在体育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领域,一家能够与搜狐、腾讯们缠斗的网站应该是什么样子?现实可能让你失望:它的核心仍是最为传统的网络论坛,甚至连用户界面也毫无web 2.0的感觉。
但它是真正的web 2.0。仅从“来自于大众、传播于大众、服务于大众”这一定义角度讲,中国恐怕没有第二家网站像它一样:每天,它的用户会自发提供20、30条来自世界各地的篮球新闻、绝大多数NBA比赛的热线讨论和赛后评论、比赛视频、数不清的来自美国各大权威体育网站的新闻翻译,以及一些来自于神秘渠道的流言——中国男篮球星王治郅归国的消息就最早被发布于HoopChina。大量球迷每天几十次在上面反复刷新,寻找被自己遗漏的信息。
一个高端球迷的玩具?并非如此简单。根本而言,HoopChina满足了球迷的一个基本需求:即分享愉悦感。就像世界杯期间人们喜欢在酒吧观看足球,每场比赛带来的快乐与失落都是可以被立即沟通的。比起仅仅单向传播体育新闻的众多门户,HoopChina或许是唯一满足这一需求的网站。虽然困难显而易见,全球从BBS成长为成功网站实体的体育公司也前所未有,但逻辑上,一个交流充分的体育网站比体育类报刊更有实际价值:当所有比赛观感都必须沉淀到几天后看报纸时回味,兴奋度已经降低太多。目前,主要依靠广告收入的HoopChina已经实现了收支平衡。
在篮球论坛成功的基础上,HoopChina也逐渐进入到足球、F1、网球这三个领域,这也让它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体育类综合网站。热情用户的力量,能帮助它超越花费无数费用获得奥运独家报道权的搜狐吗?
信息落差
2001年清华大学毕业后,程杭考入美国西北大学攻读机械制造。之所以前往这所伊利诺伊州的名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1990年代乔丹正是在这里率领公牛队的6度封王。
程杭说自己当时的生活更像一个“职业赌徒”:每天保证看完东区的所有比赛;在下午5点之前研究好各个队伍的赛况和赔率、下赌注;继续看西区比赛直到凌晨1点半;然后,开始写一天的赛事记录、写球评。一天中,有一半的时间会花在NBA上。
这种着魔一般的狂热,让他感受到丰富信息的魅力:“身处被体育资讯包围得密不透风的环境中,且不说ESPN,美国甚至会有几个频道同时在24小时内滚动报道体育赛事的每一个细节。”超出想象的丰厚信息,直接的影响就是他“上瘾了”:他获得了许多以前从未意识到的角度来享受篮球。
只是出于兴趣,程杭想将中美两地篮球信息上的落差变成一个网站,从而有了HoopChina。而他以iOrange的用户名,每天贴出一篇“NBA新闻与流言”,将美国几乎所有NBA相关信息整合起来,成为了HoopChina创建初期的招牌菜。
在此之前,中文网络上已经不缺乏篮球论坛:无论是新浪、网易的篮球论坛,还是台湾的圆球城市,都已经汇集了为数不少的资深球迷。但绝大多数篮球论坛的问题是:迅速小圈子化,而大量水准不一的新人,在论坛规则不清晰的情况下,往往产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HoopChina几乎是唯一避免此一覆辙的篮球论坛。程杭及大量网友设置了种种规则,将低质量的信息过滤掉——比如,在很长时间里,休斯顿火箭队同时有两个论坛,一个供正常的讨论,另一个则供发泄情绪,“写水帖”。或者,把侮辱他人的ID封锁一段时间,这被其用户玩笑性的称为“关小黑屋”或“见李亚鹏”——保证其信息不落庸俗同时,是长时期坚持像美国的篮球记者一样创造内容。仅“NBA新闻与流言”这一栏目,程杭即坚持了数年,直到将其内容更新机制化,由更多人完成。
坚持的好处是,原本星落于其他论坛的资深球迷,逐渐发现他们可去的选择越来越少,到最后只有HoopChina一家。而他们的汇聚,又成为了大量不那么专业球迷的风向标。“后来总结出一套理论,我们当时的东西是写得比较高端的,走的是高端球迷来吸引中层球迷,再聚拢更广大球迷的道路,有别与门户网站一开始的大众方针”,程杭告诉《环球企业家》。这多少有些像MySpace的成长模式:依靠聚拢高端用户,吸引更广泛的用户。
另一方面,程杭的团队在调动初级用户方面也算颇费心机:成立新闻组和楼工团,前者翻译各种新闻、评论,后者自己撰写技术分析文章,比如,在最近的一场NBA火箭和老鹰的对抗赛中,楼工团以图表形式分解了火箭队的麦克格雷迪多次助攻的路线,配合文字分析以及动态视频截取,把一个主题剖析得颇为详尽。
接下来,2005年,HoopChina举办了“超级虎声”—— 一个系列网上球评辩论赛。这项名字脱胎于“超级女生”的活动,来自于网友的“板砖”。当初程杭发现赛事结束后有一些水平很高的网友会直接在帖子下面“拍砖”,那些拍的“砖”相当有看点,站方干脆就提供了一个“超级虎声”的平台,将网友间的辩论,变成一个活动。
当然,摆在HoopChina面前的问题也颇为实际:怎么赚大钱?如果它只是一个传统体育媒体的替代品,则价值稳定,却未必能获得数十倍的高昂回报。
2006年下半年,经历了Web 2.0的峰谷跌宕之后,程杭和网站的两位VP——主管网站技术架构的王十真和业务负责人杨冰——都曾出现了疑惑,究竟是稳定现有架构还是以更大的概念来发展HoopChina,是维持论坛式朴素氛围还是以更加商业化的方式来运作,成为经常争论的话题。
至少到目前为止,程杭仍是方向之争的胜利者:他认为朴素的氛围与商业化并无根本差异——甚至NBA官方已经注意到它:2008年初中国雪灾后,当HoopChina为赈灾募款,NBA方面赠送了包括球星史蒂夫·纳什(Steve Nash)签名球鞋在内的拍品。
品牌已经有了,接下来需要的,是一场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