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字营销变成愉悦的消费者体验的奥秘

“下一时段”广告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毕克雷  |  阅读:

现在,广告界似乎遇到了自己的“天花板”。没有人比营销者更清楚消费者对传统广告的背弃,他们所想到的对策就是将已经麻木的消费者置于更多的广告中,但结果适得其反。

这对所有广告公司都是挑战,迫使它们寻找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新方法。数字营销拥有天然的优势,网络和手机都是传播能力强大的媒介,但使用不当只会让消费者的反感加倍。

在这方面,没有人比奥美互动的全球CEO布莱恩·费瑟斯通豪(Brian Fetherstonhaugh)更有发言权。作为全球第一家专注于互动营销的公司,奥美互动是世界上最大且得奖最多的互动营销网络。它为中国移动制作的动感地带互动作品不仅获得多项大奖,在年轻人中的口碑也颇佳。其中的秘诀或许正如布莱恩·费瑟斯通豪在接受《环球企业家》专访时指出的,手机营销、搜索营销、数字营销将成为未来广告的核心力量,但在使用这些非常接近消费者的传播手段时应当尤为谨慎,对隐私的尊重程度将直接决定着“广告的未来”。

事实上像Facebook这样的社区网站至今仍没有找到可靠的商业模式。人们对传统营销方式的质疑是不是走得太远了?

新兴事物总是吸引更多用户,传统势力则深受打击。我深信现在发生的一切都是必然,是对传播渠道的重新组合。现在传递信息的是视频而不再是电视,移动营销和搜索营销将继续保持其先进性,网络广告和社区网站广告也会继续增长。但传统媒体仍有存在的价值。我们在逐渐向新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不能完全背离传统媒体,只是应该用新的方式来利用它们,通过“混合搭配”把新、旧多种渠道合理地结合起来。

隐私问题会成为数字营销的最大障碍吗?

它应该也已经是个大问题了,特别是与消费者相关的隐私。我喜欢观察人们如何作出关于隐私的决定。比如我的孩子经常上网,他们就要决定是否提供某些信息、是否邀请某人成为他们Facebook上的好友。不尊重隐私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但过度约束同样可能毁掉数字营销。消费者都很聪明,知道可否间的界限。我不想处理垃圾邮件,也不想在手机上看到不想看到的信息。但如果“我们有张演唱会门票,请回短信告诉我你是否感兴趣,如果喜欢就给你预留门票,如果不喜欢就不会再打扰你”,这是可以的。大多数时候,信息的好坏都很极端。所有手机媒体的传播都一样,消费者分不清楚谁好谁坏,就拒绝一切手机营销。因此我们需要区分哪些信息对客户来说是好的,哪些是我们应该避免的。

你相信手机广告的前景吗?

手机营销和手机用户体验会发展得很好,但手机广告很难说。手机是很亲密、私人的,有些强加的信息消费者并不欢迎。目标不明确的手机广告会让人很不舒服,这与别的媒体不一样,一定要分清楚好坏。

你曾经在宝洁工作过,该公司以善于研究消费者行为著称,你觉得其他行业也能应用这种方法吗?

当然,这很重要。总有人问我应该花多少钱在数字营销上,在我们对消费者的购买过程进行调查之前,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一切都始于对消费者的了解。宝洁增加了在数字营销上的投入,但他们坚持“理解消费者”的原则。数字营销不仅仅是科技或创新的问题,而是因为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正在发生变化,在这样的过程中,营销者就应该跟着他们的步伐走。

比如我17岁的女儿想看电影时她会怎么做?我在17岁时做的是打开报纸,而我女儿使用的是互联网、Facebook和电影论坛。这是完全不同的购买过程。所以,在2008年,宣传电影的渠道是搜索营销,美国在线和雅虎等门户网站,以及视频网站。这些完全不同的侧重点都取决于消费者完全不同的选择过程。

谷歌这样的数字营销先锋正面临着增长放缓的威胁,你如何看待?

他们的放缓可能跟他们自己关于“搜索”的严格定义有关。谷歌很有竞争力,也在不断发展,我觉得他们需要更专业,增加搜索能力。整体而言,搜索营销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看下我们自己的生活就知道了,如果要干什么,人们都会先搜索。所以搜索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

数字营销的下一个大件事会是什么?

我想手机营销会是手机上很好的消费者体验。特别是通过数字媒体的数字销售。传统上,你走进售货店或零售商店看到的是张贴的海报,数字让这一切变得更好。我始终是搜索营销的忠实支持者。所以数字对点销售、手机消费者体验和搜索营销这三方面是我认为非常强大的营销领域。

对传统媒体的未来你是怎么看的?

A: 新、旧媒体都要清楚地定位自己的角色。消费者花30分钟在报纸上寻找高质量的信息——这就是报纸的角色,某些博客也是如此。杂志在人们对奢侈品的购买中所扮演的角色好于互联网,人们能从中感受到美丽、性感和闪耀。我认为电视的定位应该是有说服力的视频,电视也该走上网络。多芬一个名为“进化”的短片就不是电视广告,但是大约500万人看过并分享了这个视频。某些特殊的消费者体验,比如通过手机,非常有趣。比如我在某个看不到球的地方,你给我发短信说曼联进球了,这就是很有价值的消费者体验。

中国正在迅速变成一个消费者社会,一些本土企业非常想打造全球品牌,对此你有哪些建议? 

最好的建议就是,如果想做跨国业务,需要大胆的愿景和大想法(big idea),然后是好的本土化。我们不会带着答案来中国。在中国发展首先需要学会倾听,而不是告诉人们该怎么做。想走出去的中国公司或是任何一家跨国公司都应当有倾听的技巧,然后才能开始他们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