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人们用谷歌搜索一切的时代,连体制森严的医疗体系也无例外

硅谷医生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沈霄戈  |  阅读:

简陋匮乏的医疗卫生环境是撒米尔·萨瓦卡(Sameer Sawarkar)对其童年生长的那个印度小乡村最深的印象。为此,儿时的他就立下了开创自己公司改变这一切的壮志。起初,他希望为残疾人发明虚拟假肢或视觉感应器,结果并不成功。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一个具有持续性和广泛市场的项目。是的,虽然电子通讯学硕士以及摩托罗拉研究院的工作经验也许为梦想提供了不错的技术基础,但真正要实现它,还需要一个对时代变化的敏锐嗅觉。

五年前,萨瓦卡重整旗鼓,这一次,他把创业地点选在了素有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伫立在安静居民区中的小办公室、裸露的红黄砖墙以及二十几个年轻人——这个名为Neurosynaptic的公司一切似乎正如同一个硅谷新生刚刚起步的模样。当然,仅仅是外表的刻意模仿还远远不够,此时的萨瓦卡已然洞悉到,硅谷真正的精髓其实并不在于单纯地向世人施舍科技的“福音”,而在于彻底填补所有信息鸿沟的庞大野心——哪怕这个鸿沟是存在于曾经壁垒森严且讳莫如深的医疗行业。

Neurosynaptic所借助的“填补”工具是一个售价300美元的盒子。这个小巧的医疗诊断箱,包含了血压、体温、心电图等五种最关键的医疗测试,可以方便携带到任何偏远地区,然后将从那里一手监测的数据直接传输到城市最好的医院诊断。而平均每次检测的花费仅为38美分到63美分——要知道,在一个城镇医院做单项的心电图检测就要收费5元。

如今,来自乡村的5万多人已经使用过这款诊疗箱,而其所具有的巨大发展潜力,自然也决不会局限于印度几个乡村“试验田”。除了已将业务扩展到印度南部和西部地区,70套医疗诊断箱还被运送到了全球各地——菲律宾、坦桑尼亚和拉丁美洲,这些发展中国家及地区都是这种“虚拟诊所”的潜在发展市场。而公司也在致力于使其产品能够测试更多普通病症。

不过,功能的逐渐增加仅仅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将传统医疗与现代科技结合,让患者而不是专业的医生更轻松容易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才是其真义所在。

“旧瓶新酒”

网络医疗服务并不是一块刚刚被撬动的领地,近半个世纪以来,几乎每一天都会有从世界各个角落传来的讯息:又有一项新技术让医生、医院和病人联系得更紧密了——探索信息互通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为了减少医疗成本和事故,美国总统布什就呼吁,到2014年要在国内实现电子医疗记录的普及。目前,其在这个世界最富裕国家中的使用率只有14%——这当然预示着无尽的机会和诱人的利润,也由此吸引了众多科技巨头。

IBM近日就在重点推出它的一项新技术产品,旨在帮助全世界的医生、诊所和医院之间分享、交换医疗档案。坐落于加拿大的IBM下属公司Artefact Informatique将全球独家提供这种技术的软件。其医疗健康产业副总裁巴里·伯克(Barry Burk)说:“能够找到分散在不同组织的医疗健康信息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而“蓝色巨人”意图用软件为这些专业人士解答这项难题。

有趣的是,软件界的传统霸主微软却把目光投向了开源的互联网。在比尔·盖茨结束微软全职工作时,谈及未来主要任务,他曾表示要对搜索,尤其是以医疗信息为代表的专业搜索加大力度,以赶上谷歌的步伐。去年微软还率先开发了一项名为“健康拱顶”(HealthVault)的医疗信息服务。然而也许正如其消费者健康平台的产品经理乔治·斯克瑞班(George Scriban)所说:“我们在创造一个市场,但面对如此之大的一个市场,还是显得如此微小。”

不过尽管斯克瑞班话语里已极尽谦虚,谷歌的反应也很可能是嗤之以鼻,因为它认定,它才是这片市场的开创者。其CEO埃里克·施密特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早在他2001年刚刚加入谷歌后曾收到一封信,上面写着:“感谢你们救我一命。”原来写信者一天突然感到身体不适,于是将症状输入谷歌,搜索的第一个结果是“你心脏病发作了,打911”。他照做,“如果你没有立即打电话给我们,你就完了,”及时赶到的救助者这样告诉他。

施密特对此十分自豪,由此也开启了谷歌对医疗和健康问题的兴趣。它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自己强大的搜索技术,并成立了一个叫Google.org的组织,在全球公共健康问题上进行研究。虽然早在两年前,其医疗信息平台谷歌医疗(Google Health)就开始了研发,但直到今年5月底,它才正式上线。

谷歌医疗可以像定制电子邮箱一样在网上存储个人的电子医疗病理档案。其理想是成为一个全面管理用户医疗信息的服务。消费者进入他们的基础医疗数据档案,并且邀请医生查阅,以便更及时准确地对症下药,同时还可以从讨论群组等来源里查询各种病症的相关资讯。而谷歌医疗确实也和其邮箱服务挂钩。如果你已经拥有Gmail,通过登陆它就可以开始创建自己的健康档案。

今年七月,谷歌医疗与美国心脏协会达成了一项合作,利用它的工具可以估计出10年后患心脏病的几率,并随时获得关于此的最新信息。其今后的合作伙伴还包括各大医院、药房、保险公司,以及医疗方面的各种专家。而这些服务完全面向普通人——没错!这才是微软与谷歌所说的新市场,而谁将掌握它,才能真正达到网络世界信息的终极目标。

[---分页标志符---]

角色的跨越

但迄今为止,消费者采用这种在网络上建立个人医疗信息服务的进展还很缓慢。他们普遍担心,个人医疗档案是否也会像电子邮件一样,受到具有强烈针对性的分类广告的侵扰。同样,出于对病理的准确性考虑,医生们对病人手中持有自己可以控制的电子病例态度也不积极。

其中传达出的一个信息是,网络服务商与消费者仅仅只搭建起了一个单项的通道,要实现快捷获取医疗信息的目的,最终还取决于医院这样的专业机构作为信息的接收者能否、或者如何参与到网络服务中。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已经率先尝试了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从最初级的收费系统开始,直至升级到临床应用,甚至电子病例。比如在美国圣文森特心脏中心,为了使急诊病人能够随身携带他们的医疗记录,医院就提供给他们一个信用卡大小,包含其最新心血管医疗信息和在中心就诊历史的小磁盘。据洞察力研究公司预测,美国医疗健康产业在未来5年预期将在电讯设施上花费550亿美元,其在该领域的使用价值也将在同一时期从今年的75亿美元增长到113亿美元。但是其中大部分努力都是如何更有效地控制、传递信息,却不是与患者分享。

而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如今有800万美国人在互联网上搜索着与健康相关的主题;超过三分之二的搜索引擎使用者相信互联网,而相信自己医生的人却低于这个比例。所以,毋庸置疑的是,即使如医疗这样专业门槛高设的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也在渐渐消失。与此对应,医生们也应该开始学习如何面对更了解自己健康情况、且更具有选择权的病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是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人。

最近,一篇题为《E-health 2.0:健康消费者的革命》的专业报告,不仅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个中出现的时髦词汇也让普通人有了似曾相识的感觉。也许正如那些Web2.0网站一样,医疗与网络的结盟也让“消费者(患者)终于坐上了驾驶座”。更个性化的服务、更主动的地位等要求呼之欲出。无疑,这对世界整个医疗健康系统将产生巨大影响。

Tags:  网络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