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 温斯顿.丘吉尔
时光倒流十年·2009年3月(上)
时光倒流十年:粤海重组之路
1999年3月,时任广东省副省长的王岐山在粤海集团第二次债权人会议上遭到了冷遇。“甚至在我说了‘谢谢’之后,也没有任何掌声回应。”王岐山说。当时,作为总理朱镕基赏识的助手和中国的高级官员,王无论在大陆还是香港都尽受礼待。
但这一次,情况颇为不同。王岐山面前超过250名银行家从王嘴里听到了一个糟糕的消息:由于种种不恰当投资,中国最著名的企业之一广东粤海集团已经资不抵债,不能为其30亿美元的债务作出本金偿还。粤海集团的债权人包括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三和银行、巴黎国民银行等多家外资银行。
这正是中国金融业改革的重要时期:中央政府正打算推进金融企业的市场化,摆脱那种地方政府为金融机构作融资担保、为其债务埋单的情况。于是,不久之前,中国政府让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破产的决定就已经让这些银行家们心存芥蒂。
当时,作为中国第二大信托投资公司,广信在多个项目上投资失败,最终被勒令关闭。不过,在国际金融市场看来,中国政府对于广信的处理缺乏经验—广信负有43亿美元的外债,但外资债权人也只得到了模糊的信息:他们先是被告知外债拥有优先清偿权,随后又被告知优先权被取消,只能按照破产的国际惯例处理。这让外资银行损失惨重。
外资银行开始对中国的金融市场充满戒心:它们全面紧缩对中资企业的融资,并纷纷要求中资企业偿还贷款,广州、大连等地的很多信托投资公司和地方政府所办企业经营陷入困境。这个结果显然出乎了中国政府官员的意料。
正因此,这次对于粤海的处理,政府可谓小心翼翼。“他们知道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两次,融资的窗口将要完全关闭了。”一位熟悉粤海的银行家说。
同时,考虑到粤海在香港注册,下属公司之一的粤海投资还是香港恒生指数成分股,为了维持香港市场稳定,政府决定“救助”粤海。
在债权人会议上,王岐山告诉银行家们,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个重组计划来帮助粤海复苏:将盈利的国有资产注入粤海,用以平衡资产负债表,提供现金流来源。高盛将成为粤海的重组顾问。这也是外国投资银行首次被允许进入此类流程。但王也抛出了大棒:银行们也必须接受某些形式的利益损失。如果这些银行家妨碍进展,粤海只能正式破产。这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与广信的处理不同,王岐山还将所有审计数据—包括非上市公司的粤海母公司的审计结果—都公之于众。根据毕马威的审计报告,到
后续:2000年12月,经过漫长而艰苦的谈判,广东省政府和国际债权人就粤海重组达成协议。重组后的新粤海总资产约483亿港元,总负债约339亿港元,资产负债比例为67%,与重组前相比得到明显改善。期间,广东省政府向央行借款380亿元,重组和关闭了广东省内800多家地方中小型非银行金融机构,广东金融最终转危为安。粤海重组也成为了金融机构重组的一个样本。
时光倒流二十年:安得广厦千万间
1989年初春,中国最重要的城市北京,房地产交易所的大门尚未打开,已有上千人在外等候。几乎同时,在另一个最重要的城市上海所举办的普通住宅展览上,纷至沓来的约有10万人。
对于刚刚从巨大的社会动荡中醒来十年的中国普通民众来说,这个春天格外美丽。此前40年,中国人的房屋和粮食一样,属于由单位分配的福利体制内,而首次公开售房之举无异于将中国房地产商品化时代正式开启。“我们将房子非常便宜地租给职工,但是房屋资源非常紧缺。现在我们鼓励职工自己购买房子。”一位第一批鼓励职工房屋所有权的私营制药厂代表说。
新的生活方式在召唤中国民众。以往,等待一套自己的住房通常会耗费一对年轻夫妇近半生光阴。他们不得不与父母、甚至租父母同住。当时上海的弄堂,充斥着三代同堂的家庭。这激发了一种极为实用的日常智慧:将12×12平米的房子分割成两层,女性在上层“爬行”,男人则住楼下。根据当时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有人被迫睡在仓库、办公室甚至洗手间里。人们对现有状况的不满,最终迫使中国最高政府在1989年开始逐渐试探市场化房屋政策。
根据官方解释,放开后的房屋购买方式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单位将房子卖给职工而非租借,第二种是新的房子将被放入开放的市场中,让那些买得起房子的人进行自由交易。从理论上说,人们是在购买居住在房屋中的权利而非房屋本身,但在实际操作中似乎有些许不同。在很多情况下,依然存在防止所谓“地主阶级”的出现,比如规定房屋拥有者必须自己居住在拥有的房屋中,另外,买入的房子在5年内不可再次交易。
但这次初步尝试并没有带来令人惊喜的销售业绩。上海只售出13套房子,而北京位于黄金地段的350套商品房,仅有250套房被登记预定。
价格是抑制销量的首要因素。北京的房子每平米最高标价2000元人民币,而1989年中国城镇职工的年均工资水平为1935元。这意味着只有极少数率先获得财富的人,和拥有海外关系的家庭才有实际购买力。同时,数十年来的福利分房制度禁锢了人们的消费观念,高额获取基本生存资源,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并不值得。
后续:1980年代关于房屋属性问题一直持续不断,在中国房屋商品化道路怎么走的问题上,各方的分歧很大,在一段时期内,房屋作为商品性质的买卖、住房分配货币化以及房屋的实物分配在中国并存。直到1998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才标志着福利分房制度从政策上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此后,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快速发展,尤其在2006年后,房地产作为一种新的投资方式开始流行。而目前这一轮房地产低谷,则是二十年发展轨迹中的必经阶段。
追溯:如愿以偿
百思买终于迈出了在中国的一大步。在2009年以1.85亿美元收购五星25%股份之后,百思买拥有了五星全部的股份,这意味着,借助五星总共170家门店,加上原有的7家,百思买将成为中国第三大家电零售商。
作为北美最大的家电零售商,百思买2003年悄然进入中国,几乎用三年时间进行前期调研,并于2007年1月开出在中国的第一家门店。调研期间,其实不乏对于可并购对象的考察。2001年之后在高速增长中遇到瓶颈的五星电器最终携手百思买,2006年5月,百思买用1.8亿美元作为增资扩股的方式获得合资公司51%的股权。
交易达成,危机也同时潜伏其中。据悉,在交涉过程中,百思买曾透露出全资收购的意向,但五星创始人汪建国在当时坚持五星的独立品牌地位。
此后三年多来,百思买在中国的发展小心翼翼,直至2008年下半年才陆续在上海开出5家店,而五星电器则从136家门店发展至170家。百思买的理念与风格渐渐渗透入五星,而五星管理层一直由汪建国掌控。在百思买全资收购五星之前,这家跨国公司和五星本土管理层之间的博弈也在持续,结局,则以汪建国为代表的双品牌坚守者的离开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