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官员反驳了有关否决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交易是出于保护主义立场的说法
[可口可乐并购汇源] 中国否认保护主义情结
就在北京否决可口可乐公司(Coca-Cola)斥资24亿美元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China Huiyuan Juice Group Ltd.)的交易一天之后,中国官员反驳了有关否决交易是出于保护主义立场的说法。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姚坚说,商务部的决定是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严格依照中国反垄断法有关规定做出的客观裁决,既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也非保护主义。他表示,中国一贯主张积极吸收外资,将为各国投资者来华开展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
这一裁决引发了对其他交易前景的疑问。台湾统一企业(Uni-President Enterprises)目前正在等待大陆监管部门批准,拟投资2,300万美元将在安德利果汁(Yantai North Andre Juice)的持股比例提高到15%左右。统一企业首席执行长上个月表示,受食品安全问题担忧情绪拖累,他担心在食品行业进行收购已经变得愈加困难。
不过,朝日啤酒株式会社(Asahi Breweries Ltd.)周四表示,公司预计其斥资6.67亿美元、从竞争对手安海斯-布希公司(Anheuser-Busch Cos. Inc.)手中收购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Tsingtao Brewery Co.)股份的交易应该会得到监管部门的批准。朝日啤酒发言人说,我们只会持有青岛啤酒19.9%的股权,而不是全部股份。
对那些希望向外国战略投资者转让股权变现的中国企业家来说,商务部的这一裁决是个坏消息。汇源果汁股价周四在香港暴跌42%,收于4.80港元(62美分)。这意味着,由于交易遭到否决,持有汇源果汁36%股份的公司创始人朱新礼个人财富损失了大约5亿美元。
律师们说,这一裁决可能为反垄断法设立了一个广泛适用的先例。反垄断法授于商务部决定离岸交易的权力,对于汇源果汁这样的交易案,这点尤为重要;因为汇源果汁是离岸注册和上市公司,政府官员很难通过其他手段控制收购案。
中国公司青睐于设立离岸实体,因为这样或许就可以更方便地在海外交易所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和其他融资活动;但中国商务部一直试图调整监管规定对他们实施管理。
安理国际律师事务所(Allen & Overy)在一份报告中表示,否决汇源果汁交易的裁决似乎并没有切实的竞争法方面的法律基础。安理国际补充称,这一决定可能会成为对海外投资者的一个警告,表明中国可以利用反垄断法对收购交易施加沉重压力,甚至完全否决交易,尤其在人们担心领先民族品牌流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美国律师事务所Harris & Moure驻北京律师迪肯森(Steven M. Dickenson)说,一个不成文的规则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允许外国公司收购中国大型知名公司的主要股权。迪肯森说,商务部周三否决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决定,等于将这一长期以来的规定公开了。
中国官员在诸多领域对外商投资表示了欢迎,他们倾向于外商投资中国不断壮大但需要资本的私有企业或是需要重组的国有企业,收购这些企业的少数股权。中国政府尚未允许外商收购中国大型企业,中国大型企业目前大部分都是国有的。汇源果汁是中国最大的私有企业之一,这起交易可以算是一个判例案件。对于规模较小的中国企业,外国投资者已经完成了数目不多的几笔全盘收购;但此类交易很少见。
银行业人士说,大规模交易在中国总是要冒很高风险的,因为拥有强劲本地政治关系的竞争者会施压反对外资收购。
在此次可口可乐收购案中,竞争者在公开场合以及与商务部的会谈中都表示了反对立场。软饮料生产商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Hangzhou Wahaha Group Co.)提出,它担心这项交易可能会导致民族品牌流失。但正如汇源果汁股价所暗示的,并没有中国买方在旁伺机收购汇源,而此次裁决也使得其他外国投资者,例如可口可乐竞争对手百事公司(PepsiCo Inc.)不太可能再提出收购。
2005年,一桩外资收购中国企业案最后宣告流产,来自行业竞争对手的阻碍起到了一定作用。当时美国私人资本运营公司凯雷投资集团(Carlyle Group)签署协议,拟议斥资3.75亿美元收购中国建筑设备制造商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Xugong Group) 85%的股份。一家竞争公司的老板激起了反对这桩交易的民族主义情绪。即便后来凯雷集团和徐工机械为了安抚监管机构而修改了交易条款,这笔投资也从未获得批准,最后于去年6月宣告失败。
去年曝光的商务部高级官员腐败丑闻给商务部形像带来了影响。商务部一位前高级官员说,在中国对外来投资心存戒备的背景下,该机构也在关注公众对其决定的看法。这位官员说,中国民众几乎一致反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这使得商务部几乎不可能批准这桩交易。他说,外国投资者应该普遍感到担忧。他们应当担忧不断升温的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
这种反对情绪一定程度上源自中国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殖民历史以及目前的民族主义自豪感。芝加哥的中美总商会(U.S.-China Chamber of Commerce)会长任剑浩(Siva Yam)说,中国在1978年再次向世界开放时,中国的经济政策一直都是为了确保经济不会落入外国人之手。
交易撮合者们预计,能带来增值的外商收购少数股权投资仍会在中国受到欢迎。中国近期已经采取一些举措加快交易批准步伐,给地方政府官员而非中央政府最终的交易拍板权。地方政府积极吸引外资是因为这能够推动当地经济,增加他们的政绩以利于未来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