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近距离的“近岸”优势使得像罗马尼亚这样的东欧国家取代印度,成为欧美大企业的投资天堂,但这些国家加入欧盟的努力将会弱化其竞争优势
发现欧洲:欧洲故事之“东欧:若明若暗的FDI乐园”
你可以把这解读成是这两年中欧关系“蜜月期”的一个“副产品”——当几乎所有的欧洲大型企业都在宣称中国市场是其增长希望所在,当欧洲的顶级奢侈品公司老板频繁到中国旅行,试图探究挥金如土的中国新贵阶层时,一股相反的暗流被人们忽略了:在丝绸之路之后,在马可·波罗之后,在近代的移民潮之后,越来越多有国际化冲动的中国企业将目标转向了欧洲。他们正携巨资争先恐后涌入那里,他们不只是做贸易,甚至不仅仅满足于开设工厂,他们以大玩家之姿并购重组欧洲的老品牌——仿佛是一夜之间,中国企业“发现”了欧洲。
除了随着中国的经济成长而长大的那些意欲跨出国门的本土企业,更有一些富于冒险精神的中国人在欧洲本土将自己的生意从小做大。他们代表了另外一类闯荡欧洲开疆拓土的传奇故事,延续着中国移民闯关东、下南洋、远赴欧美的创业精神,而在这个经济全球化和公司跨国化的时代,他们的故事也将无可避免地沾染上这一时代的神髓和气质。他们之中的佼佼者,已然隐现跨国公司的风范。
中国企业在欧洲到底发现了什么?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环球企业家》选取了两个企业样本,讲述它们在欧洲的冒险故事,我们希望通过完整的个案去理解中国人在欧洲的跨国冲动;我们还从更广阔的角度扫描了中国企业在欧洲的作为,试图理解中国企业们所理解的欧洲机会究竟指向何方。
无独有偶,美国的跨国公司们似乎也正在“发现欧洲”,他们发现的是一个低成本、高科技、沟通更有效的新欧洲——东欧。低成本、近距离的“近岸”优势使得东欧国家有机会取代印度,成为欧美大企业的投资天堂。无论作为对手或是学习的对象,东欧的现代公司都值得我们停留,注目。
欧洲机会是多样的,这块大陆的每个部位都蕴藏着不同的机会和困难。对于前往欧洲寻梦的中国企业来说,这一切都意味着什么?欧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欧关系,未来会走向何方?甚至,如果去欧洲度假,你会选择如何享受?
把握欧洲机会,你首先要理解这块充满差异性的大陆。让我们一起“发现欧洲”。
低成本、近距离的“近岸”优势使得像罗马尼亚这样的东欧国家取代印度,成为欧美大企业的投资天堂,但这些国家加入欧盟的努力将会弱化其竞争优势
对于那些500强企业的高级经理来说,到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城(Sofia)的旅行很有可能会是一场失望记忆:空气中充塞着污浊的煤烟,刚洗好的衣物挂满了建筑物,积雪残留的街道上肮脏不堪。
但对那些认为印度太遥不可及的欧洲公司来说,索菲亚简直是一个美丽都。2002年,德国软件巨头SAP在索菲亚设立了一个研发中心,在那里,有180位保加利亚工程师为SAP的尖端产品编写核心Java程序。
这样的工作本来是印度人的专长——2003年,世界低成本国家总共有250亿美元的外包业务,而印度的外包业务要占到约120亿。
但是像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这样的东欧国家,正在致力于扭转欧洲发达国家狂热地向离岸地区输送技术的趋势,推动一场被专家称为“近岸”的运动:让欧洲发达国家将工作转移到东欧那些成本低、距离又很近的国家。
这些国家成功了——现在,芬兰公司将IT业务外包给爱沙尼亚人,德国人用波兰的承包商,而意大利人则将项目带到了塞尔维亚。在索菲亚,有数以百计的小公司在为像波音、宝马、通用汽车和西门子这样的欧美大型企业做项目。
这些大公司看重的不仅仅是地缘上的接近。印度公司之所以能和美国及英国公司合作,部分因为其员工的英语水平和私人关系,这些优势并不适用于法国或德国的大公司。
文化的、语言的甚至宗教的联系等因素也很重要。对于法国公司来说,由于同属拉丁语系和一些历史渊源,罗马尼亚比其他操英语的地区就更有优势;而德国公司似乎对大多人说德语的匈牙利和捷克更有兴趣。
这使得东欧的一些地区正在迅速崛起,比如罗马尼亚的首都布加勒斯特。为了利用充足的技术人才和低廉的工资标准(一个工程师年薪6500美元——只有西欧的十分之一),包括IBM、惠普和阿尔卡特等公司都纷纷在布加勒斯特设厂。今年2月,软件巨头甲骨文公司(Oracle)宣布其在布加勒斯特新建的三个技术中心将给欧洲和全球的客户提供支持。
罗马尼亚的第二大城市提米索亚(Timisoara)是该国通往西方的重要入口。在这个拥有国家广场并环绕着运河的城市,因为它的巴洛克建筑而被罗马尼亚人称为“小维也纳”。作为于1881年在欧洲第一个安装街灯的城市,它总是比该国其他的城市更加“向外看”一点。在冷战期间,罗马尼亚人聚集到这里的黑市来买Levi阵的牛仔裤以及乔治·奥威尔的被禁书《1984》。当时的国家电视台仅有两个频道整天播放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提米索亚人则用藏在屋顶的小卫星天线来收看CNN。
现在,阿尔卡特、西门子和Solectron的高科技工厂让当年曾统治当地经济的庞大的猪肉加工厂黯然失色——蓬勃发展的外包业务改变了这个城市,业界开始把它称作“罗马尼亚的硅谷”。作为连接东西欧的理想地带,近几年来提米索亚已成功地使自己成为罗马尼亚的商业中心。从前被秘密警察的头领占据着的广阔的绿荫带,现在居住着来自美国、德国和意大利的高级经理们,约5000家外国企业在这里设立了分支机构,更多的还在路上。
像匈牙利和捷克这些刚加入欧盟的国家已从外商投资的迅速涌入中获益,但是罗马尼亚的消费更低,随着其他国家工资水平的增加,罗马尼亚渐渐地从这些国家“偷走了”业务——在过去两年里,匈牙利的月均工资上涨了20%,达到603欧元,罗马尼亚的平均工资仍然只有他们的四分之一。
但欧洲正在改变的地图也许会使像罗马尼亚这样的东欧国家的低成本优势大大降低。就罗马尼亚而言,它争取在2007年加入欧盟的努力很可能迫使它放弃许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包括对软件工程师免征个人所得税。提米索亚的市政官员们担心人才流失会使得这个城市在若干年后不比它在1989年好多少。
糟糕的是,这里的工资已缓慢上升。一些跨国公司警告说如果提米索亚不能维持它的竞争优势的话,他们将搬到更东面的乌克兰、俄国或者中国。罗马尼亚的科技官员表示,在比现有收入高10倍的诱惑面前,在2003年,约有1/3的信息技术专才移民了。微软的高层则表示,在其雷德蒙总部工作的外国人中,罗马尼亚的工程师是最多的群体之一。
2000年,西门子选择了提米索亚而非像印度这样的地区作为其自动制造部门的基地。今天西门子的项目经理预言,由于工资的增长,在未来5到10年的时间,西门子最终会离开。
提米索亚面临的挑战部分是因为全球对于最低工资水平的追赶。那些想在全球生产转移的过程中抓住机会的城市,很快会发现有另一个成本更低的国家对自己构成了严重威胁。
由于对于留在国内的罗马尼亚工程师的需求变得非常强烈,一些提米索亚最大公司的CEO已经私下里达成协议,不挖对方的明星工程师。
外国员工和罗马尼亚员工薪水的巨大差距造成了工作外的奇怪的紧张局面。西门子的高管表示,他们不会邀请罗马尼亚的经理们去高级饭店吃饭,因为高昂的账单很有可能会造成尴尬局面。当西门子在2000年刚来的时候,为了避免罗马尼亚的员工与国外同行比较工资,它甚至不鼓励罗马尼亚员工出国培训锻炼。
现在,对于雇主来说,提米索亚的工资水平仍有竞争力,投资者们仍然在陆续过来。西门子最近宣布了使其在罗马尼亚的软件工程师从500人翻一番到1000人的计划,微软和思科最近也开设了培训中心。
罗马尼亚的领导人则表示,当罗马尼亚的其它地方还在竭力摆脱“流浪儿童”和“腐败”的老形象时,提米索亚在过去的八年里已经吸引了近10亿欧元的外国投资。提米索亚市府表示,这相当于整个国家那个时期外商投资总额的10%。它的失业率是3%,而整个国家的平均失业率是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