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面临“未富先老”的严峻现实,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的老龄产业应当看作是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

老龄化社会的“危”与“机”

来源:《经济参考报》  |  作者:张茉楠  |  阅读:

老龄化浪潮正改变着全球的人口结构,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势。在老龄化给经济增长带来许多挑战和冲击的同时,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源泉。

针对有关“上海鼓励符合条件夫妻生二胎”的消息,上海市人口计生委日前表示,相关说法并不准确,符合再生育条件的夫妻可生二胎的政策,在上海已实施多年,并非是新的人口政策。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会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面对中国日益增大的老龄化社会的压力,如何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对劳动成本上升和养老保障体制改革等提出的挑战,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一个重大而严峻的现实议题。

人口老龄化确实会给经济增长带来许多挑战和冲击,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将导致用于养老的资源总量的增加,如需增加有关养老的财政支出、提高企业养老金的支付水平和配置更多与养老有关的公共设施等。这些都意味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及经济资源配置格局的改变。同时劳动力严重短缺也将带来经济总产出下降,储蓄率下降,导致投资减少等。

然而,我国老龄化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社会具有老化速度快、老龄人口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一般而言,发达国家是在实现了经济起飞和工业化完成之后,才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时西方国家已开始由生存型社会进入发展型社会的新阶段,发展的目标开始逐步聚焦于人的自身发展;而中国是在低收入水平下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未富先老”已成为严峻的现实。我国社会步入老龄化,也就意味着养老负担日益加重,意味着经济中的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以及国民财富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会相对减少。在这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影响的意义更加深远。因为这不仅仅涉及中国人口自身的发展演变问题,还涉及人口红利出现拐点后,如何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优势引擎,将人口负债变成人口红利,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中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老龄化社会中经济增长的成功经验来调整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模式。为了适应劳动力老化的趋势,发达国家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放弃低端的依靠年轻劳动力为主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并向技术密集型发展,而这恰恰也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前全球危机使中国经济增长引擎从外需向内需转换的拐点已现。老龄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人口红利的消失将提振消费的引擎功能。随着人口结构的变迁,中国全社会持续40%多的高储蓄率将下降,为改变高储蓄低消费现象创造有利时机。

另外,人口老龄化也将促进以老年消费为一种重要的新型消费结构的形成。调查显示,2007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增长至128614302亿人牐预计到2020年,全国老龄人将达到243亿,占总人口的17%,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老年消费群体。根据零点调查公司近期报告,我国目前每年至少有 4000亿元的老年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预计到2010年,我国老年市场年需求将达到10000亿元。包括老年卫生保健服务业、老年家政服务业、老年日常用品制造业、老年人寿保险及理财、老年特色旅游业、老年教育产业等等。目前我国的老龄产业,整体上还是处在一个“小而散”的发展状态。一方面,在传统老年产业领域,产品及服务单一且层次低,主要在衣食、居住和医疗保健方面提供低层次的服务,另一方面在现代老年产业领域,为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与国外许多国家相比,我国的老年产业发展还基本上是处在起步的阶段。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我国老龄产业方兴未艾,应当看作是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如果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将对我国内需有很大拉动作用。相信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就可以为内需型经济发展带来“第二次人口红利”,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