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浪潮席卷全球之际,把控着市场和管道的石油寡头却另有打算。

浅尝辄止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环球企业家》谢丹  |  阅读:

Beyond Petroleum (不仅是石油) ”,英国石油公司(BP)这句引以为豪的广告语曾是整个世界石油巨头们张开双臂欢迎新能源的写照。但现在,他们或许正在背道而驰,重新回到“仅是石油”的时代。

6月份,BP关闭了其设立刚刚4年的可替代能源业务总部,同时将新能源预算从去年的14亿美元削减至今年的5亿到10亿美元;4个月前,壳牌公司也宣布将不再投资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将重心转向以石油产品与精炼部门;而在去年,埃克森美孚的管理层则因拒绝投入巨资新能源技术而惹怒背后的洛克菲勒家族。

颇值得玩味的是,石油巨头们的一系列行动正发生在新能源如火如荼的时间点上。美国政府6月份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欧盟今年4月公布的《气候行动和可再生能源一揽子计划》将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提高到20%;中国国家能源局即将出台的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也宣示着中国政府进入的决心⋯⋯

石油巨头们曾是新能源的积极推动者。早在2005年,BP就正式组建了可替代能源部门,并计划在未来十年里投资80亿美元,用于可替代能源的开发;法国道达尔也宣布,其15%的研发预算都将用于新技术、环保、生物质能以及新能源领域;而早在1997年,比较积极的壳牌就将新能源定为集团五大核心业务之一。

现在看来,它们并未做出多少实质性的投资。美国可再生能源理事会会长迈克尔·埃克哈特曾对媒体表示,过去15年世界五大石油公司为发展新能源总共投资了50亿美元左右,“石油巨头们并没有将新能源作为自己的主流业务,对他们来说,这只是种附加业务而已。”

BP而言,可替代能源每年贡献的收入不到1%,且没有任何利润。加上第一季度利润下降64%的糟糕业绩,那些在经济景气时期尚可接受的亏损项目,在不景气时期就面临关闭的命运。时任壳牌CEO的范德伟也曾向媒体承认,壳牌在过去无利可图时做了一些“技术性”改变,已经不再主攻可再生能源。

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今年第一季度,埃克森美孚净利润较2007年的109亿美元减少了近六成,创下7年来的最差纪录;壳牌净利润同比下滑六成至34.9亿美元;雪佛龙的盈利也比去年同期减少了同等幅度。“BP真正在行的还是石油这种高投入高回报的事情,投资新能源恰恰是漫长且收益不大的事情。”一位BP前高管对媒体说,企业还是应该做他们擅长的事情。

一年前还在美国风生水起的燃料乙醇,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开始“退烧”,这个曾被推崇为走向能源独立“入场券”的新能源产业,现在成了威胁粮食安全和导致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罪魁祸首。

石油之所以成为全球的统治性燃料,在于其无可比拟的规模性和经济性。而生物质燃料的最大优势在于可再生性。但问题在于,其在规模化上遭遇的致命瓶颈,使得可持续性无从谈起。能源专家估计,世界一天的石油消费如果全部依靠从玉米中提取乙醇来满足,需美国全部耕地面积的6倍以及世界耕地面积的75%都种上玉米。埃克森美孚就在去年公开表示,乙醇没有任何有意义的商业价值,他们不会进入这一领域,直到有突破的新技术出现。

在中国,雄心勃勃的中粮集团曾经投资百亿元在全国布局燃料乙醇项目。但在中国粮食安全的背景下,其不得不大部分采用非粮食原料生产,最终因原料的规模化和可持续性问题搁浅(详见本刊20091月下《中粮乙醇梦》)。

两种“新能源”

传统能源巨头的反思正在揭示一个并未引人注意的问题—“新能源”在公众层面和石油巨头面前并不是一个概念。

石油巨头们在世界各地勘探地下的油气资源,把它们抽取上来直接获取高额回报的做法已经延续了上百年。如今,要去收集太阳能、捕捉风能、从秸秆中提取乙醇,除了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原来的市场渠道,在这个全新的体系中,他们并不比那些试图借新能源上位的后来者有太多优势。

相对于开发经济价值极低的燃料乙醇项目,发展天然气或许才是石油巨头务实的选择。天然气虽然和石油、煤炭一样同样属于化石燃料,但天然气的各项指标都更环保,“这些公司不是不重视新能源,是把重点放在以天然气为核心的分布式能源上。”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对《环球企业家》说。

中国的情况同样如此。2007年,中石油宣布2020年前要投入100亿元开发新能源,推进煤层气开发;今年初,中海油宣布逆势投资的165亿美元中,称新增投资主要会放在“新能源”上。但6月底其与广东省中山市签署的“新能源项目”协议中,在那里推进天然气汽车和天然气加气站的建设也是在发展“新能源”。

除了发展天然气,石油巨头如果能在其庞大的化石燃料开发的上下游产业中,做好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是莫大的功绩。“我们有时候把新能源狭义化了,三大石油公司要把天然气做好,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就非常不错了,用不着去赶什么新能源的潮流。”韩晓平说。

放在更长的时间轴上看,人类对煤炭和石油利用的历史已经上千年,对新能源的利用仅仅是最近半个世纪的事情。虽然煤炭和石油被称作“最肮脏的能源”,要代替也并非一朝一夕能实现。在可预见的未来,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传统能源和各种新能源出现多能并举的局面。

中石油已经确立了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发展目标, 中石化也提出了建设“跨国能源化工公司”的计划。转变背后,正是三大石油公司看到了发展新能源的前景。“但这是战略,战略就是未来几十年的事情。”国际能源专家徐小杰告诉《环球企业家》,石油巨头们要完成从单纯石油向多种能源并举的转变,美国可能需要十到二十年的时间,而对中国的三大石油公司来说,这个过程会更长。

Tags:  能源 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