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60周年华诞的恢弘场面在宣示强大国力的同时亦让全世界迫切想要知道:巨人的下一步在哪里?

中国下一步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环球企业家》  |  阅读:

2009101,全球经济复苏的存疑时刻,近20万人参与、7省市全民之力协同保障、规模空前的盛大阅兵式和游行,成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最好派对。如同刚过去1年的北京奥运会一样,如此恢弘场面一方面是中国60年成就的最好概括——依靠巨大的人口红利和持续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具经济活力的第三大经济体;同时,强大国力的宣示亦让全世界迫切想要知道:巨人的下一步在哪里?

过去一年的奥运会、大地震成为总结60周年的前奏,它们激发了中国民众于世界之林的自我意识,提升了民众在重大事件和变革中的参与感。迄今仍未散去的全球金融危机则证明了中国拥有令大部分国家称羡的抗打击力。凡此种种,让中国民众开始形成强烈的自我认同,但这往往掩盖了一些值得警惕的征兆。

得益于中国快速、坚决的积极货币和财政政策、3个月近万亿资金的投放,中国第一个绽放经济复苏的“绿芽”。同时,中国的资源性国有企业正在掀起建国以来最频密的海外并购浪潮。这很容易得出中国模式更为优越的结论。但必须提醒的是,中国于金融危机中未伤元气,很大程度上在于中国金融体系的封闭性和保守,而非真正拥有天然的危机免疫力。同样,能够快速复苏,并成为世界冀望所在,也因强势聚集资源的中国传统能力,而非等同于中国市场经济的自我复苏。而一系列海外收购,亦可能是近年“国进民退”的最新注脚。

过去的60年,几乎可以划分为上下两段。在建国头一个30年里中国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种违背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的弯路,教训可谓深刻。随后姗姗来迟的市场化改革虽然充满曲折,但迄今为止中国已有3000多万家民营企业,跃升为全球制造中心和世界重要引擎;同时,决策层近年取消农业税、延长土地使用权、将8亿农民纳入社会医疗和养老保险体系,皆指向夯实中国长期发展基石。二者是60年来中国发展的宝贵财富。一正一反的经验清楚地揭示出,中国的成功得益于市场化改革,反之则成为值得铭记的历史教训。但重大事件往往让人混淆二者的区隔,如本轮金融危机。

中国经济,尤其是中国商业的国际化征程,并不会因为频密的海外资源性收购而有质的变化。无论是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还是创60年纪录的新增贷款额,其受益者大部分仍然是国有经济体,而即使在股市和房价因流动性过剩而快速反弹时,民营企业仍然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中国真正国际化和市场化的企业之一,联想集团在并购IBMPC业务4年后,仍深陷如何协调、运用国际资源的巨大挑战之中;在中国最具全球竞争力的家电行业,国际化的先行者之一海信在欧洲的一个工厂不久前刚刚关闭。

1949年冬天,毛泽东访问苏联时说:“我们需要朋友。”开国大典后仅两个小时,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国政府。60年后中国国力渐盛,但赢得世界认同之旅仍未结束。金融危机或暴露了“市场模式”的弊端,然而这不足以让中国重回强政府、弱市场的旧途,中国仍需要一以贯之地更开放、更市场化。

Tags:  60周年 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