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确定的世界——从华尔街到华盛顿的艰难选择》
或然世界中的必然对策
《在不确定的世界——从华尔街到华盛顿的艰难选择》
罗伯特·鲁宾著
定价:35.00美元
关于《在不确定的世界》(In an uncertain world)一书的核心理念——生活中绝无确定之事——最恰当的注脚是本书的诞生过程:多年来,本书作者、前美国财政部长、现花旗集团执行委员会主席罗伯特·鲁宾(Robert Rubin)从未有著述立说之想,但在告别华盛顿之后,他改变了主意,决定写一本“策略之书”,而当此书最终完成,其合作者、本书执笔人雅格布·魏斯伯格(Jacob Weisberg)总结说,这是一本“披着自传表皮的教人如何做决策的作品”。
关于如何做决策,真的还有太多好说的吗?随便在书店转一转,各种家训、家书、成功手册最不少见。虽然它们总能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但若有好事之人做个统计,有多少作者对自己的人生经营得当,有多少饱读“人间指南”的读者获得了幸福,答案恐怕并不乐观。
不过鲁宾显然是个例外。其经历已经难以用“成功”二字简单概括:在耶鲁法学院毕业后,1966年他进入高盛,创记录的仅用四年时间即成为公司合伙人,并稳步高升,于1990年成为公司联席董事长。商而优则仕,1993年他以总统顾问身份进入白宫,组建国家经济委员会,并在四年后成为财政部长。当2001年离开华盛顿回到华尔街,他进入了合并不久的金融巨兽花旗集团,成为该公司执行委员会主席。外人或会艳羡于其运气,但明眼人知其成就并非诸多头衔足以概括,一向吝于赞美之词的“股神”巴菲特称其“可跻身历史最佳财政部长之列”,甚至有人将其就任期间的高速发展的美国经济命名为“鲁宾经济”(Rubinomics)。
几乎可以断定,过去40年间,像鲁宾一样横跨政商两界,屹立风口浪尖不倒者,并无第二人。而本书所试图诠释的,正是他如何每每在艰难情境下做出正确的选择,如何在商业、政治圈子内为人处世,以及他如何看待政治、经济事件及两者关系——如鲁宾的多数作为一样,此书一出即广受好评,连巴菲特也在自己的《2004致股东书》里向公司股东推荐此书。
在鲁宾看来,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正因此,做决定时绝无万能钥匙可用。学习法律出身,曾受古希腊哲学启迪,并常年从事套利(arbitrage)工作的他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不否定一切可能性,计算出各种结果可能出现的概率及其影响程度,在比较中做出最佳选择。
在就某事与同事进行讨论时,鲁宾往往会事先准备好两套观点,当一种声音压倒另一种声音,他会及时提出另一种意见,进一步将论证复杂化。甚至他会尽可能拖延做决定的时间,以不做决定结束漫长的论证工作。
表面看来,这算不上领导者进行决策的好方式,但对鲁宾而言,不做决定并非是坐等事态失控,而是在观望事态进行过程中吸收更多的信息,以提高决策的成功率。这也意味着,一旦决策被制订出,就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如在本书第一章中,鲁宾详细描述了他与美联储主席阿仑·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及自己的副手拉里·萨默斯(Larry Summers)如何反复论证是否予金融危机中的墨西哥以财政支持,而当他们决定后,面对党派之间的非议也绝无反悔之念,算得上是极好的案例。
这种极尽周全的行事方式,知易行难,它需要实践者本人抛弃成见与经验,既能勇于挑战他人,又不吝惜于改变自己。要言之,既需足够自信,又需足够开放,只有前者未免莽撞自大,只有后者,其学习总是刷新的而不是累积的,都不足以有所成就。书中有一节鲁宾提到,他与某刚刚从政的成功商人聊天时说,需要从新学习政治圈的游戏规则,而对方则颇自信的表示,自己的那一套方法既然能在商界取得成就,在政界应也够用——他的结局,自然并不理想。
本书的其他看点,是鲁宾对过去10年经济变迁的体验,以及对这一时期一些关键人物的素描。克林顿政府正值经济全球化大行其道、信息革命爆发之时,这两个划时代的变革太过激烈,对于美国这一全球最大经济体的掌舵人——无论是克林顿还是格林斯潘以及很多无名英雄——都意味着难以想象的决策难度。读过克林顿那本700页厚的自传的读者大多觉得隔靴搔痒,而作为旁观者,鲁宾却对其有精妙的描写。如他称,克林顿的一个天赋是,当他与任何人交流时,对方都会感觉自己就是他的整个世界,这让他很容易博得外界好感,也能很快掌握对方的思路。鲁宾亦认为克林顿执政时期能取得如斯成绩,赖于其大局观和承担责任的勇气,这都是外界很难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