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公司不仅在全球矿业的困境中找到了新机会,同时也将扮演更强的角色

中国在全球矿业低迷期崛起

来源:INSEAD智库网  |  作者:INSEAD智库 Javier Cuñat (顾海)  |  阅读:

全球矿业的普遍繁荣在2008年第四季度走到了尽头。尽管一些大宗商品分析师能够预见矿业和金属品价格严重下滑,但极少有人能预测下滑是以如此之快的速度,糟糕的情况是这么严重。2008年上半年大量大宗商品价格达到历史最高、企业拥有可观的净利润以及安排了一系列的扩张计划,但却在2008年第四季度以及2009年上半年突然转变为商品价格下滑、利润下降、生产收缩和矿山关闭。
 
凭着健康的财务状况和对行业主要的供需驱动因素的自信,中国矿业公司不仅在目前的困境中找到了新的机会,同时也将在此危机中崛起,在全球矿业中扮演更大更强的角色。
 

 
不同的冲击,不同的反应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市场需求的急剧下降,大宗商品价格一落千丈。这严重影响了投资者信心,他们迅速抛售手中的股票,导致上市公司(包括小公司和蓝筹公司)市值出现严重下滑。根据Mine(普华永道全球矿业年报),2008年全球前40位矿业公司市值跌幅均超过62%,市值低于2006年的水平。
 
随着股票价格下跌和有限的手段从实际运营中产生现金流,股权融资成为公司获取资金的唯一来源。但是随着信贷的紧缩,公司从市场筹集资金已几乎不可能,导致勘探活动减少、撤资、债务偿还困难、被并购或破产的可能性日益增加等一系列现象。不过中国矿业公司显然不在此列。
 
中国矿业公司不仅得到在2007年和2008年获取创纪录的利润作为支撑,而且几乎不受次贷影响的中国银行业和金融机构也受到政府的鼓励对国内行业中领军企业进行支持。2009年上半年,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共发放贷款近1.1万亿美元(超过美国80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2.13万亿美元,成为首个超过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国家。
 
正如预期那样,中国公司丝毫没有放缓把握大部分机会的步伐。
 
寻找低价机会
 
目前全球矿业和金属公司市值都处于低位,中国矿业公司热情高涨地对海外资产以优惠的价格进行并购。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公司也被认为是唯一的筹资战略,能为大宗商品周期提供生存机会。因此对中国矿业公司而言,当前正是走出去的好时机。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国五矿集团旗下的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最近收购了澳大利亚OZ Minerals公司,该公司是世界上第二大锌矿生产商。OZ Minerals公司急需现金,解决其债务再融资。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最终以13.8亿美元的价格达成了交易。另外一个例子是加拿大最大的多元化矿业公司Teck Resources 有限公司最近为偿还银行贷款,将其17%的股份以17.4亿美元出售给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是拥有中国2000亿美元的主权财富基金,这是中国对加拿大公司的首次主要投资。这些例子不胜枚举。
 
储备热潮
 
中国公司不仅在寻找投资机会,同时也在寻找贸易机会。随着2008年中期大宗商品价格的下滑以及国内宽松的信贷环境,中国开始大量进口金属和矿产品,并不断刷新进口记录。
 
例如,6月份中国进口铁矿石达到5532万吨,同比增长46.6%(2009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9.3%),仅次于4月份铁矿石进口的最高水平;而进口精炼铜达到37.89万吨,同比增长398%(2009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59%);镍矿也是如此。这些都有助于中国实行战略储备,这是一举两得的做法。
 
首先,中国需要足够的资源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2009年第二季度GDP增长7.9%),而目前的价格正是采购的好时机。这很大程度上要感谢中国的585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大部分的资金都投入到道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的制造业也受益于经济刺激计划而不断扩张。其次,中国政府积极支持国内矿业产业。2008年12月,国家物资储备局宣布将为一项大型的金属储备收购计划提供资金。此举将推动国内价格再次上扬。至少将带动本土厂商(采掘企业和精炼企业)重新启动他们的生产线。
 
当然,这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由于现货价格上升,一些贸易商、投机者和有进口许可的国内厂商会利用较容易的贷款来购买国外便宜的矿石,然后囤积在港口,等待价格的再次上扬。
 
意识到战略储备的不可持续性和随之产生的风险,国家发改委近期宣布政府将停止金属储备计划。这可能导致金属品价格在短期内下跌,同时以实际的基础建设项目来平衡价格。
 
高预期还是实际复苏?
 
业内专家认为,从长期来看行业的基本面将迟早推动金属品价格上扬。但目前的问题是这种情况何时发生以及将会多快发生。
 
虽然未来矿业产业仍然充满着不确定性,并且很大程度上将依靠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实质性需求反弹,但从长期来看中国的资源需求仍然很高。同时中国在金属和矿业领域的对外投资步伐将不断深化。那么能够预见中国的扩张趋势并能由此进行自我战略定位的国际公司将为其股东创造显著优势。
 
原文请访问INSEAD智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