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合欧洲和中国教学模式的清华-INSEAD,在两年内把“领导力培养”变成自己的王牌。
最佳拍档
在美国从事银行业的凯文・卡拉汉(Kevin Callaghan)金融危机爆发后来到了中国。一方面寻找在中国的事业机会,同时也希望找到合适的EMBA项目总结一下自己的商业积累。他的目的很明确,寻找真正国际化的EMBA项目。单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或者清华大学都不能满足他的需求—在他看来,虽然是全球顶尖的商学院,INSEAD至今没有很强的中国视野。而纯粹中国的商学院教育,他又怕“本土特色”太过而缺乏普适性。
因此2007年诞生的清华-INSEAD的联合项目,几乎成了凯文在国内考察后的唯一选择。“如果你想要国际化的工作,很难相信你的工作未来会局限在一个国家,这就是我考虑现在这个项目的原因。”凯文对《环球企业家》说。
事实上,EMBA全球化联合办学正在成为一股强大的潮流。这一趋势从近年来英国《金融时报》EMBA的排名表可以窥见:以2008年的排名为例,位列前五的EMBA项目中,前三位都属于全球跨国界的商学院联合办学。排名第一的哥伦比亚商学院和伦敦商学院,它们在2001年开设了EMBA Global项目。对于这些不惜跨越洲际界限、联合开设全球EMBA项目的商学院而言,它们的动机是相似的—拓展自身在亚洲的足迹。更进一步的,在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中国站稳脚跟。
这也使得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INSEAD联合开办EMBA项目以来,呈现日益繁荣的景象。每期的清华INSEAD项目班,都像个小小的联合国,来自中国的学员一般只有总人数的四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除了从欧美专程飞来这里接受深造者,还有巴西、阿联酋的面孔出现在清华INSEAD的课堂上。今年6月开课的清华EMBA第三期,招收的学员人数创历史新高,他们来自全球17个国家,平均年龄36岁,平均工作年限12年。
如果你认为这是得益于全球经济危机蔓延,把不少人推进了EMBA的课堂,那你就错了。和全日制的MBA教育不同,EMBA一般都是在职教育,且学费不菲,公司往往是EMBA就读者的财务支持者。依照常理,在公司紧缩财政的情形下,EMBA的潜在学员们面临工作压力增大、读书经费缩减的窘境而会相应减少或者推迟重返校园的计划。目前只有一届毕业生的清华-INSEAD EMBA项目非但没有被危机打击反而创下了招生新纪录,这连清华经管学院EMBA副主任狄瑞鹏都觉得“出乎意料”。
平等关系
清华-INSEAD的 EMBA定位,吸引了很多类似凯文这样的学员—希望贴近中国的商业现实,又不希望远离主流的西方商业教育传统。事实上,这也正是清华一开始设立该项目的初衷:结盟全球顶尖商学院,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伙伴关系,而不是简单作为境外学校落地中国的一块跳板。
为此,从最初的项目设计,清华就严格坚持了50:50的模式—不仅项目投资和收益全部五五分成,课程设置和师资安排基本也循序了双方各出50%的比例。“我们要让学员充分领略两种文化的不同,做到项目双方谁也离不开谁。”狄瑞鹏对《环球企业家》说。这样的结构使得清华和INSEAD,就像跨国婚姻的双方一样,既合作也有分歧。
对于清华而言,近距离地和世界一流的商学院联合办学,对于自身的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是受益匪浅。很简单的一个例子,传统意义上中国讲究的师道尊严,
获得最大收益的当然是学员。“我们既是清华大学校友会的成员,也是INSEAD校友会的成员,还拥有清华-INSEAD EMBA项目的校友网络,如此丰厚的人脉资源非常难得。”第一期学员高欣欣对《环球企业家》表示。
EMBA带来人脉,人脉带来现实商业机会。学员罗伯特・李(Roberto Lee)2004年在上海创立了Fresh bread & company,专门为星巴克、沃尔玛、麦德龙和乐购以及一些特定餐馆供应三明治、蛋糕和甜点,并且还开设有多家零售门店。作为创始人,罗伯特为了能够实现公司的跨国发展,选择了清华-INSEAD EMBA项目。
意外的收获是,当项目课程安排在上海并组织学员参观时,这一次走访的企业是清华EMBA中文班一名学员的企业,叫做“福记食品”。“福记”旗下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送餐业务,中餐连锁也位居全国餐饮百强之列,并于2003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由于创始人魏东是清华EMBA班的学员,“福记”的成长之路一直作为清华EMBA重要的课堂案例,并把走访企业的现场设计为“福记”案例的鲜活讲堂。借着这次机缘,有心的罗伯特和清华校友魏东结成了生意伙伴,把Fresh bread & company变成了“福记”的供应商。
金牌课程
作为远道而来的INSEAD,长项当然不在于“中国元素”,它把当家金牌课程“领导力培养”(Leadership Development Program)原封不动地搬到了中国。不仅如此,还把学员们从清华的校园带到了它在新加坡、法国巴黎的校区,INSEAD的海外资源由此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按照课程模块的设计,学员们会在北京、上海、新加坡、巴黎、迪拜五地完成所有的集中授课。每到一个城市,学员们可以聆听不同校区的教授们的授课。并且,通过INSEAD在当地的深厚积淀,学员们可以和当地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企业家以及政治领袖会面,深入了解各地的商业社会法则。
几乎所有清华-INSEAD学员都会对此津津乐道。按照狄瑞鹏的说法,近年来商学院的一大潮流是从以往的商业硬技巧(hard skill)的培养,转而更加强调软技巧(soft skill)的提升。软技巧中很重要的一项即是领导力培养。
清华-INSEAD项目的领导力课程,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始终。每位学员第一次上课之前,会接受INSEAD专业开发的360度评估问卷,分别由学员的家人、工作上级、下属等环绕他工作生活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填写。项目从全球范围内专门邀请了离休的前跨国公司高管等在内的资深管理者出任每个学员的导师,并根据学员的个体情况和问卷反馈向学员提供领导力改进的评估方案。学员们三三两两的分成LDP小组,每次课程期间都会就实施LDP改进的心得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
“从LDP这个项目你可以获知,我是个什么样的领导?我如何和其他人一起共事?如何提升我的沟通能力?如何改进我的领导方式?这些都是和我们每日的工作紧密相关的。”凯文对于LDP课程称赞不已,“更重要的是,面对LDP小组成员和导师,我们不会担心受到任何伤害,可以放心地讨论日常工作中发生的任何问题。”
即便大多数学员事后都一致认为LDP是为整个项目带来最高附加值的部分,事实上,LDP从一开始并不为所有学员接受。一位在跨国公司工作多年的学员,刚拿到导师写的LDP评语抱有怀疑态度。于是把这些评语拿给了自己共事多年的前任老板看,对方大吃一惊,很严肃地建议说:你应当把这些贴在你的办公桌前,每日温习。“贯穿始终的LDP,会跟踪你的每次进步,这会让你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潜力,并真正去实践它。”高欣欣对《环球企业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