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正在放缓,风险正在放大,外资已在考虑其他投向
拿什么留住你,我的外资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正在放缓,风险正在放大,外资已在考虑其他投向
如果将中国的外向型经济比作一个正在站立和强大起来的巨人,那么京津经济圈是巨人的头部,珠三角为代表的华南经济圈和以长三角为代表的上海经济圈是巨人的两条腿。暂且不论这个比喻的合理性,然而关于巨人头脚各部位经济竞争力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最新的趋势是2004年,长三角吸引外资增长正在放缓,而在此前的两三年间,在“台商北移、总部经济和打造全球经济中心”的浪潮中,长三角曾经一度取代珠三角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大本营。
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危言耸听的说法。从整个长三角来看,2004年前9个月,长三角实际FDI增长2.76%,增幅同比下降34.2%;而江苏的合同FDI、实际FDI分别同比增长30.3%、12.7%,增幅分别下降23%、85%,浙江的两项指标增幅分别下降44%、34%;与之相映的是,广东省去年前三个季度的合同外资增加了36.5%,达130.4亿美元。上海的外商投资增长率只有广东的1/12。
上海高昂的商务成本正令其丧失往日的竞争力。随举一例:日化跨国巨头联合利华已将生产基地迁出上海,转移到合肥,那里的员工工资远低于上海水平,在这里,联合利华的综合生产成本降低了30%。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上海商务成本的较快上升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风险。上海在全球都是商务成本较高的城市,远高于深圳、广州。
有分析人士甚至将上海面临的引资困境与1990年代中期的香港作比较。1990年代中期以后,香港商务成本的高涨已经不可抑制,比如律师费每小时达到7000港币左右,香港的制造业开始外迁。而今天的上海,房地产价格高企,商务成本提高,产业迁出都是不争的事实。
上海的问题并不能折射出长三角的全部风险。在以上海为幅射中心的整个长三角地区,包括苏州、无锡、宁波、昆山、杭州等城市相互之间不计成本的引资竞争,令整个长三角的外向型经济隐患重重。各地政府在招商引资的政绩压力之下,甚至暗地执行“五免五减半”(从获利年度起五年免税,五年减半征收)的政策优惠,而据说台积电在选择投资时,政府曾经承诺十免十减半。
如果反观珠三角,多年的外向型经济形成了各地相应的产业布局及配套优势并逐渐产生出协同效应。如顺德的家电制造业,东莞的传统制造业相互分工明确;而另一方面,CEPA实施后,香港与内地通畅的经贸往来加速了金融服务业与广东制造业的融合,香港与珠三角的协同效应雏形初现。
事实上,“土地仍然是长三角引资隐患的最直接导火索”,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沈丹阳说。在过去两年间,商务部曾经下大力整顿各地盲目出让土地、随意建立开发区实施优惠政策,长三角各地的引资用地指标明显减少,外商投资随之减少。仅2004年上半年,浙江省共撤消各类开发区524个,并从2月开始暂停审批开发区建设用地指标。
而在2004年,在严把土地关、防止投资过快增长的宏观调控压力之下,已明显受到控制的土地指标更显得捉襟见肘。事实上,土地是各地吸引外资最核心的武器,利用土地出让金减免税款是最通常的做法。
“外资对长三角的心理预期发生变化,他们认为长三角土地成本短期内仍然将上涨,这也会影响他们做出投资决定“,一位跨国公司人士称。在人民币升值的期望之下,长三角的房价一炒再炒,仅仅在加息前后的一个多月,就有超10亿元的境外资金进入上海楼市。
除了土地成本增加,今年夏天以来长三角的电荒也让不少外商叫苦不迭,在不考虑备用应急电力的情况下,上海的电力缺口仍高达312万千瓦。
事实上,昔日风光无限的长三角依赖于大批台商投资定居于此,然而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如何留住外资?更多的台湾媒体开始认为,环渤海湾地区将成为台商的新根据地,那里有完善的配套和更低的商务成本。台湾一份对大陆投资环境的调查评估也支持了类似的看法,环渤海湾区的投资环境,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和上海的经济特区。而渤海湾经济特区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天津、大连、青岛。
而在沈丹阳看来,宏观调控并没有影响到外商投资中国的整体信心或者力度。因为过去几年长三角吸引外资基数比较高,政策变化带来的外资撤离的迹象可能会比较明显,最直接的例证就是增长持续,仅是增速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