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陆弘亮和吴鹰来说,2004年底并不算他们经历过的最黑暗岁月。UT斯达康的首次单季度亏损,也并非他们此时心头最大的心结
UT斯达康:乍暖还寒时候?
对于陆弘亮和吴鹰来说,2004年底并不算他们经历过的最黑暗岁月。UT斯达康的首次单季度亏损,也并非他们此时心头最大的心结
生意场上也许没有经验可言。按照前几年的惯例,由于UT斯达康(UTStarcom)的经营业绩与中国内地的小灵通市场紧密相联,每年年底通常是UT斯达康销售急剧增长的阶段,但2004年底,UT斯达康CEO陆弘亮却在美国宣布:公司2004年四季度出现有史以来首次单季度亏损。
这可不是好消息。陆弘亮把亏损归咎于中国经济整体增长放缓、市场发展成熟及运营商削减资本支出以及高层换班等原因。另外,受美国财务制度限制,包括UT斯达康在日本的3亿多美元订单在内的部分国际订单未计入报表。但是,在UT斯达康对第四季度收入发出警告之后,第二天股价还是下降了18%。
这样的局面没有出乎人们的意料,诸多观察人士早已提前预言UT过多依靠“政策灰色地带”的小灵通会造成被动。眼下关于3G牌照发放的各种传言是城中最流行的话题,而两大固话运营商很有可能获得独立的3G运营牌照,或者通过重组获得3G牌照,这无疑会使它们削减用于扩建小灵通网络的投资,降低市场促销力度。有人评价,不是中国电信发展在放缓,而是UT斯达康自己在放缓。
希望这不是一个企业明星陨落的开始。
UT的管理层看来对遭遇寒流早有心理准备。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曾经问过吴鹰:“一般成长非常快的企业其衰亡的速度也会很快,UT斯达康如何应对?”吴鹰回答,UT斯达康在中国以外的市场的销售收入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从产品上也不只是小灵通了。
UT斯达康的公关总监冯光顺解释,丰富产品线和走向国际化是UT未来的上升通道。吴鹰非常欣赏早期的诺基亚,顺利地从一个木材商转型为电器商再转为世界一流电信企业。UT也希望立足中国市场,实现其国际化目标。
尽管起家依赖的是高速发展的中国市场,但UT在国际化上有天然的优势:作为总部在美国的上市公司,日本风险投资教父孙正义掌管的软银是它重要的投资人,目前美国和日本分别成为其第一和第二大海外市场,这两个市场2004年的预期销售收入为120-130亿人民币。UT的计划是2005年实现40亿美金的销售收入,国际市场和中国市场的销售比重将达到50%和50%。为了开辟国际市场,陆弘亮和吴鹰成了空中飞人,一年几乎要用掉两本护照。
由于是美国的上市公司,UT斯达康能够更方便地通过企业并购,掌握核心技术,使自己成为通信市场上的主流制造商。现在,UT已经树立了无线、宽带以及手机三大块业务。小灵通业务的收入比例已从2003年的90%降至2004年的70%,预计2005年更将降低至50%左右。
继2003年UT斯达康收购CommWorks之后,又接连收购了韩国现代旗下的CDMA设备供应商Syscomm公司和加拿大Telos公司,同时宣布与高通公司签署CDMA和WCDMA等一系列专利许可协议,去年6月更以1.65亿美金收购加拿大最大的CDMA手机供应商Audiovox的手机终端业务,这标志UT斯达康开始规模进入CDMA终端市场。
今年春节之前,UT就开始在中国市场推出型号为G3200的GSM手机,该款手机出自UT斯达康和中电通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CECT)刚刚成立的合资公司,品牌仍为“UT斯达康”,不过,手机机身也同时印有“CECT”的标志。UT斯达康为合资公司大股东。“希望2005年手机上的收入就达到20亿”,冯光顺说。
对于UT来说,内部最重要的挑战可能不是小灵通的地位,而是收购几个国际公司后的整合工作。陆弘亮等人担心的是,在高速增长的市场中,管理者的能力是否能跟着翻倍?2005年1月,陆弘亮和吴鹰邀请了前冠群电脑(Computer Associates)首席运营官杰夫·克拉克加盟成为公司董事会成员。
对于陆弘亮和吴鹰来说,2004年底并不算他们经历过的最黑暗岁月。2000年5月,当UT斯达康将信产部调查“小灵通”的消息发布之后,一个月之内其股价狂泻46%,市值损失200亿。2005年,如果完成40亿美元的销售额,实现国内和国际收入各50%的比例,再次受到投资者的追捧,他们会欣喜若狂吗?也不会。他们都欣赏通用电气的传奇经理人杰克·韦尔奇:管理公司,而不是管理股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