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的气候外交积累起来的愤怒与怨恨已经公开化,显示出深刻的不信任感

[哥本哈根相关报道] 气候变化谈判分歧加深

来源:《华尔街日报》  |  作者:Jeffrey Ball / Stephen Power  |  阅读:

周二,联合国(United Nations)号召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似乎出现了倒退。对于如何分配限制碳排放责任的一些最基本问题,世界最重要的几个经济体还在你来我往地争吵。

就在世界各国领导人开始抵达丹麦首都,参加为期两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高潮环节时,美国、欧盟和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团体的谈判代表之间,出现了更大的分歧。

据熟悉情况的人士称,为了抢在周五的截止时间以前达成一项协议,数国首脑已经开始与其他国家首脑通话,这当中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英国首相布朗(Gordon Brown),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Ban Ki-moon)和丹麦首相拉斯穆森(Lars Loekke Rasmussen)。

分歧涵盖了一些基本问题:工业化国家应当承担多大的减排幅度,富裕国家应向贫穷国家提供多少资金帮助它们限制排放,以及各国应当接受多大程度的监管,让其他国家核实它们确实在实施它们承诺的各种环保措施。

周二流传的一份新的协议草案较早前拟议的框架出现了倒退:它没有任何减排和融资目标。新的草案只是说,上面的条款将参照周五发布的一份包含了一系列减排目标的草案而详细制定。

最新这份协议草案说,发达国家对全球多数温室气体排放量负有历史责任,所以必须通过降低其碳排放,并向相对贫穷的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从而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起到带头作用。这是早前七十七国集团成员国表达抗议后,对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妥协。七十七国集团包括各贫穷国家,也包括印度和巴西等大型新兴经济体,周一它们的代表一度从会谈中离场。

联合国气候变化支持小组负责人扎诺斯•帕兹托(Janos Pasztor)说,这不是一场气候变化谈判,而是关乎某种更基本的问题,是关于经济实力。他还说,各国其实就是得分出个高低。

十多年的气候外交积累起来的愤怒与怨恨已经公开化,显示出深刻的不信任感。

现有的气候变化条约《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要求,签署该条约的发达国家要在2012年以前将其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的基础上总体削减5%。但这个协定并不约束世界最大的两个温室气体排放国。这两个国家占了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0%,一个是中国,它是发展中国家,没有被要求削减排放量,另一个是美国,它没有签署条约。哥本哈根会议的目的是要拿出在世界范围内限制排放的办法。

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美国和中国分别宣布了解决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承诺。但由于美国坚持中国应接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中国一直拒绝这点),以及在接受国际核查程度方面的分歧,双方陷入了僵局。

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违背了过去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中国更是指出,美国没有履行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达成的协议,阻止美国排放量的增长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遏制其温室气体的排放。美国是1992年公约的签字国,不过美国没有批准在框架公约之外达成的《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

哥本哈根会谈中方代表团团长解振华说,发达国家在帮助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上只开空头支票,但却不愿采取任何实际行动。

因此,中国官员近日来认为,现在不应指望中国承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具体减排目标。此外,中国说,如果它按照上月宣布的目标使用自有资金进行减排,它就不必就是否达到了这些目标接受国际核查。中国认为,根据框架公约,它不必接受此类核查。

美国表示,它已履行了框架公约下的承诺。目前的问题是一个看起来难以理解,但对气候谈判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细节:即美国改变了衡量其减排承诺的年份。它将“基准年”从1990年到改到了2005年,实际上相当于在减排问题上给自己定下了更高的排放上限。

美国首席气候谈判代表斯特恩(Todd Stern)承认美国做出了这个改变,但他说这点无关紧要,在技术上并未违反框架公约。

他说,只是在全球气候谈判这种完全封闭的情况下,按1990年而不是2005年衡量排放的削减才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准则。现实情况是,我们不是《京都议定书》的缔约国,框架公约中有1990年的基线。但它只是不具约束力的一种期望。

欧洲领导人担心,美国和中国会彼此指责对方没有提出有足够积极的方案,从而难以在削减排放和向贫穷国家提供大笔资金方面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

据了解欧洲立场的知情人士说,欧洲领导人正在努力推动谈判代表将重点放在少数核心问题上,包括中国和印度将如何致力于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发达国家将提供多少资金和美国将同意做些什么。

斯特恩说,包括奥巴马总统在内的世界领导人定于周五举行会议,这将加大谈判代表达到某种协议的压力。

斯特恩说,将有领导人与会的各国代表都迫切希望事情能尽可能地向好的一面发展。所以我认为这会带来压力,但这可能是一种有益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