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供给体系的真正考验刚刚开始。

中国气荒来袭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环球企业家》  |  阅读:

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气荒”已经持续到11月底,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断侵扰中国脆弱的能源供给体系。

1110日,国际能源机构(IEA)在其最新的《世界能源展望》中指出,由于经济衰退,全球正面临天然气供应过剩,这将迫使美国放弃新建液化气接收站的计划,并封存相当大部分现有接收能力。然而中国的情况却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进入11月以来,中国大部分地区迎来罕见的连续性降雪后,在继“电荒”、“油荒”之后,“气荒”正式登台,而且来势凶猛。南京、长沙、武汉、重庆等地相继进入天然气供应的紧急状态。为了保证居民供暖用气,武汉、南京等城市纷纷对工业企业停止供气。

过去30年的经济增长中,能源短缺一直是中国不得不面对的瓶颈,但大部分时间里,天然气从来没有在居民生活、工业生产中扮演过如此重要的角色,显示出如此强大的威力。而目前中国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仅为3.2%,而国外这一数字普遍在20%以上。

许多人习惯地将罪魁祸首锁定为中石油等国有垄断企业,指责这些企业故意惜售以哄抬气价,向政府逼宫,以加快天然气价格改革。这种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了共鸣,却因有失公允,且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不容回避。由于价格低廉、使用清洁等因素,中国对天然气的需求确实出现了大幅度增长,2009年以来,供需逐渐出现严重失衡,年初许多城市已经出现了天然气供应紧张。据权威机构预计,2010年中国天然气需求量将达1100亿立方米,而国内只能提供900亿立方米,这可能意味这更严峻的供应形势。

紧张的供应源于中国政府、企业、居民对天然气的普遍接受与迅速应用。为应对石油短缺、减少环境污染,中国政府过去几年改变了对天然气的消极政策,鼓励各行各业积极使用天然气,并对原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批准建设西气东输二线工程,鼓励企业从国外进口价格较高的液化天然气,并与周边国家谈判建设跨国天然气输送管道,以满足对天然气的强大需求。

尽管如此,2009年意外到来的这场大雪还是提前为天然气短缺拉响了警报,这个特殊的触发点让中石油、中石化等运营商猝不及防。中石油的数字显示,111日至16日,华北地区天然气日均用量同比增长56%,用气量是夏季的3.6倍。

如此大规模的气荒,不排除中石油、中石化等垄断企业由于对需求形势估计不足,存在保障不利、筹划不详等隐性责任。但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指出,即使国内挖潜,海外增大进口,天然气仍将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

这场气荒发生在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即将落地之时,更加深了普通人的担忧。据悉,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方案已完成向三大石油公司的意见征询,很可能明年正式出台,鉴于汽油和成品油在低价起步后陷入难以调整的尴尬局面,天然气从一开始就以高价面目出现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

随着气温暂时回升,有些城市的天然气供应已经恢复正常。但未来的12月和1月才是每年天然气消费的真正高峰期,对中国能源供给体系来说,真正的考验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