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企业尚在探路慈善事业时,跨国公司们已经发展了更丰富的企业公民形式

企业慈善总动员

来源:2005年3月 总第108期  |  作者:本刊记者 项文  |  阅读:

                    在中国企业尚在探路慈善事业时,跨国公司们已经发展了更丰富的企业公民形式

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至今对几年前公司在做慈善事业时面临的窘境记忆犹新,当时联想在做完一笔捐款后,有欠联想钱的企业对柳说:“与其你们做慈善,还不如不跟我们要债了”。这让见惯世面的柳也哭笑不得。
  
对大多数的中国企业来说,在做慈善时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除了同行的不理解,被指为出风头外,还会在制度上遇到一系列障碍,比如在捐完款后,很多企业不清楚是否可以减免部分税,而在捐赠的途径上,也只有数十家左右半官方半民间的慈善机构可以选择,因此事实情况是,尽管有很多企业有心做慈善事业,但是往往都半途而废,至于已经做完了的,大部分则不愿意主动曝光。
  
这是在浪费机会!看看海外企业们是怎么做的吧。对它们来说,慈善活动不仅是作为企业公民的应尽义务。在不久前印度洋海啸发生后,美国商界各类企业捐赠的金额加起来有2亿到3亿美元左右,和布什政府提供的援助相当。而其中的一些企业,如这次捐献金额数目最多的辉瑞制药(Pfizer Inc.),也因为在提供了1000万美元和价值2000万美元的药品后,主动在舆论上宣传自己,而广受外界的好评。
  
跨国公司们并非不会受到外界质疑。关于慈善行为究竟是在做秀,还是在政府公关的争论,常辩常新。在这次印度洋海啸赈灾的捐款行列里,也有一些公司由于本身正陷于丑闻而形象受损。如2004年初陷入财务困境的美国著名商业软件制造商冠群电脑(Computer Associates International),就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捐出了20万美元,而默克公司(Merck & Co.)在拿出300万美元之前,其推出的止痛药伟克适(Vioxx)曾在2004年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指责有提高服用者患心脏病的风险。不乏有舆论认为他们是在通过慈善来挽救公司形象。
  
但更多时候,这些“私心”是被理解与肯定的。美国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企业公民中心的研究员迈克·布罗菲尔德认为可以认同“策略性慈善活动”——企业在捐助时,除了金钱,如果其产品和服务恰好能和受捐赠者的需要吻合,那么即使企业有公关甚至广告的目的,也是值得赞赏的。
  
这的确是最为难得的宣传机会。海啸发生后,物流巨头TNT用卡车向灾区运送救援物资,并腾出仓储空间用于存放食品和医疗设备,西北航空(Northwest Airlines)用两架波音747货机免费运送急需的物资至南亚,咖啡饮品零售商星巴克(Starbucks)则宣布每售出一磅的印尼名产苏门达腊咖啡豆,就捐赠美金2元给受灾居民,它们都被认为是用恰当的方式表示了企业公民的责任,又聪明的体现了公司的商业特点。
  
值得中国企业学习的慈善方式还不止这些,全球最大的网络设备制造商思科(Cisco Syetems)曾对即将遭遣散的8500名员工提出过把慈善和商业紧密结合的选择方案,公司愿意继续支付部分遭遣散员工三分之一的薪水以及健保,条件是他们必须在接下来的一年内至非营利组织服务,而服务结束后,这些员工有可能可以再回到思科工作,此举被认为是把慈善和人力资源建设结合的经典案例。
  
而大部分跨国公司除了设立企业的慈善基金,由全球董事会专门讨论慈善计划外,还通常会鼓励员工参加社区义工或者其他志愿者活动,当然这些服务的时间,也会按照一定比例折合为员工正常工作的时间,曾得过“全美最佳企业公民总统奖”的安捷伦(Agilent Technologies)包括中国区在内的员工去年志愿服务时间就超过了2万小时,“这是促进公司和当地社会融合的最佳方式”,该公司全球政策副总裁辛西娅·约翰逊(Cynthia Johnson)说。

Tags:  企业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