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经贸关系正在迅速回暖,但中国买家仍需小心控制交易节奏。

重修旧好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环球企业家》 谢丹  |  阅读:

 

淡忘不快似乎并非难事。在经历了4个月的考验之后,一度身处低谷的中澳经贸关系正在迅速回暖。

 

这一判断的最好注脚莫过于,一系列中国企业在澳收购案近期获批,尽管被附加了一些“苛刻条件”,但这足以令中国买家欣喜。1023日,兖州煤业收购Felix矿业公司100%股权获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FIRB)批准;6天后,FIRB批准宝钢收购最多不超过19.99%的澳洲Aquila矿业公司股权的申请;同时,广东核电集团收购澳大利亚能源金属公司不超过70%股权的交易,及河北矿业收购澳洲一家初级铀矿开发商14.9%股份的投资,均获放行。上述几笔交易的总投资额,已超过37亿澳元。

此前,以中铝力拓交易告吹为起点,“力拓间谍案”爆发为导火索,夹杂有铁矿石谈判僵局等,加之大批中国企业赴澳收购意外受阻,一系列事件的迭加,令这样的判断并不为过:中澳关系降至10年来的冰点。

由此,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1029日至111日的赴澳访问,无异于中澳关系的“破冰之旅”。1030日,在悉尼出席澳大利亚工商界欢迎午宴时,李克强表示,中国已成为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出口市场,澳大利亚也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中澳经贸合作前景广阔。事实上,对于中国,澳大利亚人同样难以割舍且情绪复杂。尽管同样遭遇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但106日,身为G20成员国的澳洲率先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澳洲央行行长Glenn Stevens暗示,央行可能还会进一步加息。澳洲加息得益于银行体系相对强健、迅速实施的财政刺激措施,尤其是中国对其大宗商品的旺盛需求。不过,中国企业对当地资源咄咄逼人的收购态势,则令其深为不安,并导致反对浪潮一度甚嚣尘上。

由此,澳大利亚投资署大中华区首席代表王恒岩更倾向于将经贸关系的“解封”归功于中国企业的进步。王认为,去澳洲投资的中国企业,过去常常舍不得花钱雇佣当地的咨询公司为项目做专业评估,现在却完全改变了。而且,中国企业终于不再“一上来就要控股”了,这些巨大进步成功化解了反对声音。

这一说法并非没有道理。尽管与力拓的交易被否,但至今,中国铝业副总经理吕友清仍对今年2月赴澳的情况记忆犹新,他认为,当地人对中国企业有些误解,而这必然会影响一些交易。吕对《环球企业家》表示,中澳之间的经济合作一直没有间断,中间波折也都是个案,且是企业争取利益最大化的必然结果。

尽管关系回暖,但波折仍值得双方反思。在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看来,原本属于企业之间的交易行为,上升到了政治层面,成为两国舆论互相攻伐的热门话题,实难想象。他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双方都出现了一些“偏离经济规律、偏离市场规则的评论”,这些评论不利于两国的经济互补。王对《环球企业家》表示,政府并非活在真空里,会受到舆论或政客的影响。

尽管回暖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澳方的复杂情绪并未扫清。不难想象的还在于,尽管目前或许只有中国人才能将澳洲沉睡于地下的资源迅速变为当地人手中的财富,但随着经济危机的消融,多方买家必定会重新入场,彼时,中国面对的考验更为复杂。最为现实的问题则是,2010年铁矿石谈判即将开始,这将成为中澳经贸关系的最新考验。而在“我的钢铁网”分析师曾节胜看来,未来的谈判难度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