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还是没有给世界一个交待。
真实的哥本哈根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面临全世界挑战时,通过合作的方式寻求全球性的解决方案。12月7日至18日,哥本哈根这个丹麦小城见证了这场全球各方势力的大博弈、大争论、大交锋。
从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再到2007年的“巴厘岛路线图”,气候变化早已不是新话题。但哥本哈根会议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一改往日欧洲领导、美国旁观的谈判格局,中国和美国最新成为这场大博弈的重要力量,形成了比过去欧洲单方主导更为复杂的博弈体系:美国、欧盟、中国、小岛国联盟、雨林国家联盟。
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主管此事务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光出国谈判就十五六次,光去美国就十次”,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巡视员高广生试图用这样的数据证明中国为哥本哈根做出的巨大努力。11月23日,中国做出了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承诺,引来世界侧目,后经证实这是发改委在多个减排数字中挑选出的较高目标。
至少在宣传上,此举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国的地位已经较为主动,并在一切场合反复重申自己的立场:要按照“巴厘岛路线图”的要求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发达国家要率先大幅度减排,并履行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看起来这并不是一个太高的要求,但在美国不断出新的“花样”下,中国即使要坚持原有的行动方案也变得非常困难。
美国是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在气候变化上也一贯保持着“冷眼旁观”的姿态,但奥巴马上台以来,其在新能源上的一切举动都在为美国在气候变化上的“高调回归”铺垫。奥巴马在多个场合表示,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负有首要责任,应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带头作用,并有责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这与中国的诉求完全吻合,但且慢欢呼,实际情况似乎并非这样。泄露的由少数几个国家草拟的“丹麦文本”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尖锐矛盾暴露无遗,这个试图绑定和分化发展中国家,并将联合国在未来气候谈判中的角色边缘化的文本引起了巨大不满,非洲的激动者甚至以称“自杀”来抗议。而在这之前,美国“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的承诺也引来中国的强烈不满,“这不能令我们满意”,高广生说,有人计算美国在1999年的基础上只减了4%。
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即使是乐观者也认为,谈判能持续下去就不错了,达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几乎不太可能。至于更为细节性的技术转让、CDM机制等问题,在各方愤怒的争吵中也难以拿出理性的细化方案,这被预计至少要一年以后才可能出台。无论是《京都议定书》的升级版,泄露的丹麦文件,抑或是传言的“B计划”,这个被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大会还是得给世界一个交待。
但最终的交代或许已经并不重要,这场政府间的大博弈的实际受益者仍是商业—新兴的清洁技术产业(Cleantech Industry)潜伏已久,但真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得以高调宣示,皆拜哥本哈根所赐。现在,这已成为当下最热门的投资领域。乐观者笃信,清洁技术将是覆盖未来发展各个层面,事关人类社会发展思路扭转的商业机会,千载难逢。同时,也唯有商业力量才有动力真正推动其进步、发展并最终促成新历史阶段的形成,并获得商业上的丰厚回报。那么,谁能抓住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