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造假丑闻更值得担忧的,是中国电影业仍未得到根治的恶劣投资环境。

注水的票房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环球企业家》赵轶佳  |  阅读:

很遗憾,阿童木并没有用他的铁臂,抵挡住中国电影票房的虚张声势。

11月中旬以来,精心炮制的动画片《阿童木》成为中国电影炙手可热的主角,但不是因为影片以中国本土创造力重塑经典形象,而是由于那条“首映3日票房过4000万元”的消息。和娱乐界转瞬即逝的八卦传闻不同,数天后,关于中国电影票房造假现象的披露被公之于众。本来,电影业近年来呈现出令人鼓舞的规模增长。2008年,中国电影全年可统计票房高达43.41亿元,创历史纪录,同比增加30.48%,增幅居全球首位,并跻身全球电影市场票房收入前10名。而今年,这个数字有望突破46亿,但随着《阿》片的发行方光线影业的公开道歉,以及中国电影局以正视听的说法,令这些数字蒙尘。

但事实上,真正令其蒙尘的并非票房虚高,和这个易被揭穿的谎言相比,长期以来已成为行业公开秘密的票房瞒报现象,才是真正的顽疾所在。由于院线需要将票房收入与制片方进行分成以及上税,克扣票房势必会带来更多收益。

“以前更严重,现在还有,但可能会规范一些。”一位电影制片人告诉本刊。目前,在中国院线的一级市场,大型影院由于必须参与联网,相对而言更容易监管,但谈不上完全透明。而在更复杂的二级市场,相当多数量的影院仍在采用手工方式售票,由此造成的漏洞更不易查处。

 

 

 

即使包括张艺谋在内的众多较有票房号召力的制作团队,也曾在电影上映期间成立监票团队,试图减少票房瞒报现象的发生。“但这事儿,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挺难的。”上述制片方说。

从标准的电影收入构成来说,可分为上映后的票房收入、影片内贴片广告和植入式广告收入、海外版权发行收入以及DVD发行收入。然而在中国,由于知识产权问题迟迟无法根治,基本无法指望DVD发行收入,而广告收入也仅是一小部分,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仍需依赖票房。

如果说票房虚高只是一种低劣的营销策略,无关真正意义上的收益痛痒,而票房瞒报则直指投资利益—糟糕的是,这只是头顶光环的中国电影非理性投资环境的一个侧面而已。

光环下的阴影

五年前,中国在政策层面上允许私人投资进入影视投资领域,此后引发了中国电影的投资热潮,舆论对文化产业的热评甚至吸附了更多元的海外资本。“以前台湾的很多投资人都是在香港转悠,现在看大陆市场不错,都涌到大陆来了。”独立制片关雅荻告诉本刊。

问题是,短短五年,中国影视业并未获得足够的商业成长期。同时,娱乐特有的光环效应为投资的流入增添了更多迷惑性。“很多投资人就是被明星效应忽悠进来的。”一位电影导演一针见血地向本刊指出。

据悉,一些本土的民营企业投资者,为了提升企业及个人知名度参与电影投资。的确,在文化产业逐步受到政策鼓励的背景下,投资电影可以改善老化的企业形象。“你投央视广告一晚上也要十几万,你把这钱投到电影,电影以后还能播,这个影响力可能是无形的也是持续的。”一位影视制作公司的负责人告诉本刊。很多企业主都听到过这样的说服理由,但在这种思路的引导下,电影投资难免会沦为一种炫耀的资本。

当然,更多人还是难以抗拒这个行业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市场好,很多人就想赚快钱。”上述电影制片方告诉本刊:“很多情况下,制片方需要跟投资方做很多博弈。”

投机心理带来的非理性以及对于影视行业的陌生,也为整个产业链上的漏洞提供了机会。“注水”现象绝不仅仅局限在票房瞒报这个层面。

“现在动辄就是三四千万元的投资,很多影片在制作环节上就没有财务把关。”广东省电影公司总经理赵军说。在他看来,相当多的制作团队利用投资者看重资源而非资金的心理,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从投资者那里攫取资金,从而获利,投资人却只能自食苦果。上述电影导演向本刊透露,有一部数年前上映的投资达数亿的知名影片,实际制作团队消耗费用不足一半。“制片方可能会提供假账,来‘说明’钱都花哪儿去了,说到底,各个部门都是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位导演说:“如果说有几个投资方,都派出财务来监管财务制衡彼此的利益,那可能还好些。”

于是,很多投资方往往尝试一次便不再投资电影。“这种一次性投资看的太多了,”一位电影投资者对《环球企业家》说:“还有很多还没拍完就后悔了,前期投的钱也不要了。”

这种情况下,也造成诸多制片方总是抱怨“拉钱很难”。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正在拍摄的张艺谋导演的《三枪》甚至都碰到了资金紧张问题,不得不在35天内完成拍摄。“这么压低成本,拍起来特别累。”也正因此,不少影视制作公司通常要借助个人人脉作为获取资金的渠道。

经典缺失

光环下的阴影,往往比昏暗中的阴影更为刺目。在中国,电影投资的盈利比例只占总数的10%,电视剧相对高一些,为20%。一位资深的业内人士一语道出其中真谛“有时候我觉得拍电影,就是一场赌博”。

即便对于华谊这种较为成熟的影视制作公司来说,也无法依靠单纯的电影业务获得稳定回报。与美国哥伦比亚公司类似,华谊以4年的大周期计算投入产出比,依靠长线投资多部电影,寻求盈亏平衡。另外,电视剧投资、艺人经纪以及房地产投资,也对虚弱的电影产业有所裨益。较为乐观的信息是,华谊在创业板上市,不仅将为融资带来便利,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说,似乎也昭示着整个行业正在往透明化方向发展。

然而,就完整产业链而言,市场规模的扩充和进一步规范化,显然不是少数样板公司的崛起能够解决的,市场的孵化仍将是个长期过程。

“中国的经典电影很少,”深圳哈林影视文化传播公司董事总经理龙霖对《环球企业家》说:“这当然跟整条产业链的不成熟相关。”据悉,在美国,影视项目的前期准备时间相当长,且有投资方介入,但在中国,这个产业链从一开始就处于残缺状态,往往开拍前半年甚至一两个月才凑足投资资金,这种恶劣的投资环境最终抑制了创作水平的提升。

另外,从产业链上来讲,曾长期处于政府垄断状态的影视产业,至今仍有不少体制顽疾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位影视制片方就向本刊抱怨说,与具有垄断资源的院线进行64的固定分成并不合理。在美国,随着放映轮次的不同,这个比例会进行相应调整,片方可以在后几轮的放映中得到更高比例的分成,“但中国的做法就很死板”。

垄断所造成的另一个后果是职业经理人的严重缺乏。“只有随着这个行业膨胀,人才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上述投资公司的管理者说。对比海外市场上电影制作的工业化,中国电影业更像一个顶着硕大花环的小作坊。归根结底,想制造真正的市场繁荣,以及质量足以抗衡好莱坞的作品,在投资、体制及人才等诸方面的宿疾仍难以褪去——那个花环,其实摇摇欲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