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年下来,默多克治下的《华尔街日报》打破了恶劣的行业环境和敌意舆论的诅咒。
默多克效应
“如果你失去读者的话,你应该问问这是为什么,不仅仅是因为互联网的冲击,而是因为你不再在意读者了。”2009年平安夜的前一夜,《华尔街日报》主编罗伯特·桑姆森(Robert Thomson)在电话中告诉《环球企业家》。
桑姆森的声音远隔重洋,饶有意味。2009年12月,正值鲁珀特·默多克(RupertMurdoch)收购《华尔街日报》两周年。这两年间,默多克几乎将其所有对于纸媒和互联网的理解,完全实验于这张大报上。最新的试验成果是,在炮轰了谷歌的搜索技术助长了人们免费获取信息的习气之后,12月起其拥有的新闻集团开始屏蔽谷歌搜索,从而导致谷歌搜索新闻集团的数据量直线下降。此后,默多克公开宣称,旗下《华尔街日报》的网络版已经拥有100万付费订户,这种付费订购模式将被扩充到旗下所有的报纸。
事实上,在刚刚完成收购的两年前,默多克也曾纠结于是否向读者开放免费的阅读环境,他一度希望通过免费提供日报网站内容将网站读者从100万扩充至1000万甚至更多,但最终,网络广告并不良性的环境使之最终放弃了这个计划。
但与此同时,暂时无法让《华尔街日报》迅速从互联网渠道获得更大影响力的默多克,将更多希望寄予纸媒内容的改造。
表面上看来,平面媒体尤其是报纸的日渐衰落已成定局。但新闻集团而言,报业的收入收缩了25%,不考虑英镑和澳元的疲软因素,仍高于新闻集团旗下其它业务11%的平均降幅。一些投资者和分析师甚至建议默多克将报纸业务从整个集团分拆出来。
但实际上,相当清楚“内容为王”的他明白,唯有将更多精力投注在内容的精进上,一方面能赢得更多习惯消费“华尔街日报”者,也能为将来获得更多愿意掏钱购买“华尔街日报”信息的人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默多克始终坚持纸媒并不会被新媒体替代。“纸煤的发展现在确实是困难的,但质量会决定一切。”桑姆森说。
为此,在其他同行纷纷削减成本之时,默多克毅然决然为《华尔街日报》增加了版面,在海外市场招聘了更多的记者,同时也为财经资讯业务投入更多。“确实,他给了我们非常有力的支持。” 桑姆森用他浓重的澳大利亚口音回忆说。
非议不断
成效显现。2009年10月,《华尔街日报》发布数据显示,这年4月至9月该报的平均日发行量达到202万份,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2万份,这个数字使它超过《今日美国》成为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相形之下,2009年的经济萧条击垮了包括《洛基山新闻》和《Portfolio》等一众新老明星。“美国其它地方的报业都在普遍下滑,这些报纸选择了缩小报道面,从而使质量下降,在这些地方我们就能找到更多读者。”桑姆森如此解读。
这些数字足以令对该交易持异见者蒙羞。2007年12月,新闻集团耗资50亿美元收购了道琼斯和《华尔街日报》,引来一片非议,甚至有媒体将此称为“一桩魔鬼的交易”。
当时,很多员工对默多克的进入非常警觉,甚至以辞职表达抗议。在他们看来,默多克有着对编辑部门指手画脚的不良历史,并且,新团队对报纸进行的诸多改造,比如增加政治新闻报道,缩短报道篇幅等一系列做法,将玷污这份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报纸引以为傲的独立精神。“默多克总是说他多么热爱日报,”一位员工说:“但他却改变了日报太多,让人不得不怀疑他究竟喜欢的是什么。”
在这之后,报纸的人事变动也成为对手《纽约时报》持续报道的主题。2008年5月,时任主编马克斯·布劳切利(Marcus Brauchli)提出辞职,某种程度上被视为代表班克罗夫家族的想法,作为调节报纸新旧团队的“桥梁”的他完成了使命。随即,默多克任命了当时47岁,新闻集团旗下英国《泰晤士报》主编罗伯特·桑姆森接替这一职务。“
如今来看,这着实是聪明之举。事实上,2001年方才相识的默多克与桑姆森彼此有着良好的信任基础,甚至具有高度相似性:他们都来自于澳大利亚,娶了中国妻子,抚养着年纪相当小的孩子,更惊人的巧合是,虽然相差30岁,但均出生在3月11日。不过更值得深思的是,桑姆森担任《泰晤士报》主编期间,同样在一片非议声中,使这张英国老牌报纸变得更为“亲民”,赢得了更高的发行量。凡此种种,使默多克可以信任桑姆森能成为自己最合适的代言者。
变脸
然而,真正敏感之处仍在于,默多克多大程度上参与了报纸内容的决策。“他是个对什么都充满好奇的人,对很多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被问及此事,桑姆森说:“他对报纸写了什么很有兴趣,但是他不参与管理。”
无论真相是否如此,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桑姆森的进驻使《华尔街日报》的变脸加速。现在的《华》有着更大的头条,多增添4页版面专门报道世界各地时事,并增加了华盛顿地区的报道——诸种变化,都使《华尔街日报》变得更像《纽约时报》,美国新闻界更是将两者视为“头碰头的竞争”。实际上,这两年来,《纽约时报》对《华》的持续报道已显示出双方如何暗自较劲。“《纽约时报》的关注度在下降,他们是不成功的。”提及这点,桑姆森表现得相当斩钉截铁:“在纽约我们是竞争关系,但在纽约以外的地方,不是。”
“更多艳惊四座的照片”——在最新一篇报道中,《纽约时报》如此形容对手。其实,增强报纸的视觉刺激,可被视为默多克对于严肃报纸的一种探索:如何在保持一贯高品质的同时,还能被更多人接受。传统上,美国报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舆论领袖情结,但在新的传媒生态下,很可能显得僵硬。默多克灵活的商业化思维模式则更贴近市场,这其中也包括在意识形态上的能屈能伸。从某种程度上说,《华》要放下身段,扩充读者群,就必须进行某些小报式的营销策略。“再好的东西,一定要有一个吸引人的营销点,才能让更多人接触到你。”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对本刊说。
针对这些变化,《华尔街日报》被质疑最多的是作为一份以挖掘商业深度故事著称的报纸,却大幅增加政治报道。撰写《拥有新闻的男人》一书的作者迈克尔·沃夫(Michael Wolff)就认为“默多克不只看重日报带来的财富回报,而是为了对全球商业和政治产生影响”。《纽约时报》说得更直接:“他不单单是关注政治,更想把弄之”。
“不,那都是纽约时报的胡扯。”桑姆森对本刊辩解说。“可以说,这不仅是默多克的个人兴趣。”喻国明认为:“现在世界上的很多问题已经不再只是经济问题了,而更多需要一种政治上的探讨。” 2009年冬天的哥本哈根会议便在繁杂的利益关系中失去活力,事实上,只有一个更好的政治架构,方能妥善制衡利益关系。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社会格局,让任何新闻报道都绕不开政治话题。一定程度上,英国《经济学人》能在美国商业杂志日薄西山之时更受欢迎,同其秉持的全球视野不无关系。
“默多克并没有毁掉《华尔街日报》,他只是将它变回一张更为平常人接受的报纸。”一位《华尔街日报》离职员工的评论,似乎更接近默多克效应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