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BO现状为何违背西方传统的价值创造论?原因在于,公司私有化了,管理方式却没有变
管理层,别急着收购
中国MBO现状为何违背西方传统的价值创造论?原因在于,公司私有化了,管理方式却没有变
谁也没有想到当初普遍看好的管理层收购(MBO)最后成为这样一个局面:仅在数年前,MBO作为一剂解救中国企业的良方被国企视为明确产权、强化激励机制的利器;而就在上个星期,财政部和国资委已经联合发布通知,禁止中国上市公司和大型国有企业的管理层买入本公司的国有股。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将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的国有产权出售给公司管理层的时机目前尚不成熟。虽然目前对于中小企业也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在“大型”企业的界定标准并不清晰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收购主张估计在一定时间内将噤声。
国资委承认,这一规定的出台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考虑。而当记者问到原因的时候,却采取回避的态度。
武汉大学的会计学教授廖洪关注中国的管理层收购已经多年,他最新的研究报告《析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财务绩效》对MBO目前在中国的可行性表示了怀疑,与MBO在西方的实践不合的是,多数经过管理层收购的中国上市企业并没有带来业绩的改善或股东回报的提高。而从西方学者对MBO的实证计量研究来看,MBO是可以增加企业价值、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
这份报告是廖洪与武汉大学的张娟一起研究得出的,他们花了三、四个月时间对2000到2002年深圳与上海股市发生的18起管理层收购案例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分析,几乎所有的公司都面临现金流下降、负债率上升的情况,股份转让比例大于30%的4家公司利润率的下降尤其明显。
当被问到中国MBO现状为何违背西方传统的价值创造论之时,廖洪指向了管理层面。他认为MBO以后公司私有化了,但管理方式还是采取计划经济时期的做法。价格不公平,管理上不去,并且期权市场也存在问题。这些都导致MBO以后企业的长期激励效率不足。
近年来,中国已经有数十家国有公司实行了MBO。早期进行MBO的粤美的、永鼎光缆等公司称,业绩下滑主要是由于行业不景气,以及市场竞争激烈、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等因素造成的;胜利股份、方大在年报中的解释是受到产业结构调整因素的制约;鄂尔多斯称,境外经济不景气导致公司出口减少。深圳方大集团是中国最早进行管理层收购的,其董事总经理熊建明曾经在2003年“企业MBO年”高度评价了管理层收购,然而今天再次面对记者的时候却对此话题避之不及。方大集团去年在财务报表方面冒出了虚报丑闻。
对管理层收购的不加限制已导致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一些官员对此表示担忧。
高盛中国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则认为,目前监管举措的当务之急不应该是关心国有资产是否流失的问题,资产回报率低的现状还是得靠市场化来改变,最重要的是运营模式的改变。经济转轨中的国家都会发生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例如东欧。俄罗斯最为严重,国有资产被寡头企业占为己有,不得不采取休克疗法。而中国的改革相比之下较为成功,是一种渐进的改革。
胡建议关于国计民生的大型国企可以以公开上市的方法进行改革,由国际市场引进资本,使得竞争规范化。部分还可以进行民营化,争取透明度。并且需要对过程进行监管,尽量减少其中的黑箱操作、腐败现象。地方性国营企业竞争,可以采用别的激励方式,其中也包括MBO。对于MBO这种手法来说,管理层素质尤为重要,最好的方式是采取引进专业机构等形式对其加以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