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 温斯顿.丘吉尔

时光倒流二十年·2010年1月(上)

来源:2010年1月5号刊 第1期 总第196期  |  作者:《环球企业家》  |  阅读:

时光倒流十年:婚变

一个是全球首屈一指的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商,一个是世界传统媒体巨擘——作为彼时交易金额最大的一宗并购案,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记得美国在线 “迎娶” 时代华纳时的风光。

2000110日,美国在线创始人史蒂夫·凯斯在互联网泡沫的最高峰,以小博大收购时代华纳,成立“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合并后市值达3500亿美元,相当于墨西哥、巴基斯坦的国内生产总值。这场世纪婚姻一时间被称为老内容和新渠道的绝配,成为一个“互联网世纪”的崭新开始,“是新媒体真正到来的历史性时刻”。受此影响,美国道指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在合并当天全面大涨。

然而,这一看似“天作之合”的联姻,不但没有实现“112”的双赢局面,反而出现“112”的负面效应。随后,互联网泡沫破裂,美国在线的几项主要业务逐渐被竞争对手蚕食:电子邮件市场被谷歌和微软等公司免费提供的邮件服务所瓦解;在浏览器市场,网景被微软彻底取代;在即时通讯领域,微软MSNeBay旗下Skype逐渐成为主流。2003年,新公司巨亏987亿美元,市值蒸发近1000亿美元。

这场“灾变”迅速演化为“情变”,时代华纳和美国在线的股东们开始互相指责,管理人员也互不见面,这又导致了美国在线的转型失误。实际上,美国在线在互联网崛起之初曾担当了“带头大哥”的角色,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丧失了核心业务,开始不断模仿谷歌、雅虎、微软等公司,从订户服务向网络广告转移,而后又利用时代华纳的节目资源搞免费网络电视服务,还收购广告、社交等多个领域IT公司,战略决策游移不定。有分析师认为,二者结合的惨败有诸多原因,如企业文化不和谐、管理冲突、合并目标不明确等,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两公司合并后极少有互相渗透的业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今日的悲剧在合作之初就已埋下。

同床异梦、内部斗争、互不信任,让两大巨头耗费了大部分精力,基于利益的暗战几乎伴随着十年婚姻的所有时光。而与此同时,媒体和互联网业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国在线-时代华纳也错失了追赶业界新浪潮的机会。正如一位行业分析师所说:“创新的速度决定企业的未来,像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这两个性格各异的胖子绑在一起,速度能有多快?”

后续:在争吵中反目,在无奈中分手。2009129日,美国在线及其7000名员工成为一家独立的公司,翌日,美国在线股票以当年“AOL”的代码在纽交所重新上市。为扭转颓势,美国在线做出一系列变革:雇佣前谷歌广告官员Armstrong担任首席执行官;裁员,节省开支,剥离更多的网络资产。美国在线市值一度超过1700亿美元,而在分手时其市值仅为20亿美元,缩水90%。在剥离美国在线之后,时代华纳也开始重组:消减开支,解雇部分员工;剥离时代华纳有线;转而加大对CNNTBSHBO等电视频道的投资。

 

时光倒流二十年:钢铁友谊

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钢铁业似乎很乐意向中国慷慨相助,1990122日和23日,日本新日本制铁公司(新日铁)和住友金属公司分别公布了进一步投资中国钢铁业的计划,一家是在原有基础上改进技术,一家则是在中国新设工厂。

在当时,新日铁在湖北武汉和辽宁鞍山已经分别开设了一家工厂,计划用四年的时间推广计算机在生产流程中的应用。而住友金属则携手三菱重金属,计划与重庆的两家小钢铁公司合资建厂,主要生产连铸机,三菱负责提供原料,住友则在设计安装方面提供支援。

对中国来说,合资建厂对改进生产技术和提升生产效率意义重大,对日本的好处则在于为其本国的公司提供“情报”——中国的钢厂有怎样的技术、设备需求,日本人就可以投其所好地将这些技术和设备卖到中国。而从长远来看,一旦日本的钢厂制造成本提高,他们也可以将生产线转移到中国,使中国成为一个生产、出口基地。

日本钢铁业协会的一位人士曾表示,当时中国人均钢铁消费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日本人均钢铁消费量的1/8,无疑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同时,由于当时日本钢铁行业出现了结构性调整,一些钢铁制造商还试图将自己淘汰了的器械销售到中国,住友金属就以40亿日元的价格将一台中厚板轧机卖到中国。

一件对后来中国钢铁行业影响深远的事是宝山钢铁的崛起。1977年,时任冶金工业部副部长的叶志强去日本考察新日钢铁公司,随后的1978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上海宝山钢铁总厂计划任务书》,主要就是从新日铁引进技术装备。

宝钢建设之时,正逢日本经济全面繁荣、日本企业在世界各地攻城略地的时期。当时三井财团东芝公司的社长土光敏夫曾估计,如果日本帮助中国建设像宝钢一样的钢铁联合企业,那么日本的钢铁工业、机械制造业和有关配套的行业都会带动起来,这将可能使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宝钢一期工程中的原料输入、炼焦、烧结、炼铁、炼钢、初轧的成套设备和技术都是从新日铁引进。

除了宝钢,上世纪80年代末期,河北唐山钢铁、山东石景山钢铁(首钢前身)、浙江宁波钢铁业都有意和日本钢铁公司建立合资工厂,包括川崎钢铁、神户钢铁在内的五家日企都卷入相关的谈判之中。

但在当时情况下,建立一个年产600万吨的钢铁厂至少要投资上万亿日元,而且80年代末,中国无力承受这样巨大的支出,所以上述三个合资计划并未成行。

后续:2009年,宝钢集团粗钢产量预计将首次超过新日本制铁公司。此前,新日铁一直仅次于总部位于卢森堡的安赛乐米塔尔公司居世界第二,今年,由于日本各大汽车厂商纷纷大幅减产,建筑业也处于低迷状态,日本粗钢产量预计较上年度减少近30%,是197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追溯:如释重负

在金融危机结束后,第一位成为华尔街大公司CEO的人将以什么样的方式改变游戏规则?或许看看詹姆斯·戈尔曼(James Gorman)的行事风格便能猜出一二。11日,这位新上任的摩根士丹利掌门人从麦晋桁手中接过权杖,不过与退居董事长的麦晋桁相比,戈尔曼并非典型的华尔街银行家——他仅仅在这里工作了十个年头。

进入投资银行之前,戈尔曼曾经是麦肯锡公司的一名咨询师,并深得其金融客户的赏识,随后他加盟美林负责营销。或许是由于这一工作背景,戈尔曼与华尔街其他主要银行的首席执行官比起来显得更有耐心,而这在金融危机后的华尔街显得十分合拍。在20089月的那场灾难中,摩根士丹利虽然最终安然度过危机,但与其竞争对手高盛和摩根大通相比,其表现并不算出色,在2009年,这家公司曾经连续几个季度出现亏损,而高盛和摩根大通则在同期将大笔利润收入囊中。

对于缺乏交易和投行经验的戈尔曼来说,这一切都意味着更艰巨的挑战,不过麦晋桁这样描述戈尔曼:他不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