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被否将满一年之际,中国向外资并购释放了难得的回暖信号
欢迎并购
在那些手握重金的跨国公司并购部门的人眼中,2009年的中国市场可谓是最为微妙的一年。2009年初,因为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流产,似乎外资并购的有关政策一下子收紧了。但到了2009年的倒数第二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其中包括“鼓励外资以并购方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政策似乎一下开始重归利好。
考虑到过去几年外资收购已经成为外商直接投资(FDI)的主要形式之一,数据可以证明:自2003年以来,商务部实际审批了将近5000个外资并购的项目,而且在经济回暖的情况下,收购也将成为下一步跨国公司在华的主要动作。根据普华永道的预测,境外战略投资者可能将于2010年的第二季度开始以更大的交易量和更高的交易额重返中国并购舞台。因此这样的利好消息可谓正逢其时。
实际上,一些对外资依然若渴的地方市场,在国务院的好消息推动下,立刻就把吸引外资并购,作为地方政府招商的重点之一。比如福建省外经贸厅就计划2010年要“促成、包装生成一百多个适宜外资并购的招商项目,着力推动外资并购”。“这说明对外资开放的很多具体政策已经进入到部署阶段而非讨论阶段了。”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对《环球企业家》说。
但由于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余波的影响,可以预料的未来是,尽管政策再一次表现出积极姿态,然而外资在增加收购动作时却可能不再像以前那样大张旗鼓,而是要更加“聪明”起来。
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巧妙的拿捏公共关系、舆论和政府关系。“汇源案之后,外企忽然发现民族情绪和舆论压力也会导致大规模收购案的流产,这是之前他们较少考虑到的因素。”美国科尔尼管理顾问大中华区董事张天兵告诉《环球企业家》。这意味着未来,跨国公司如果没有在这一方面处理好,那么大型并购交易的流产几率将会大大提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外资也希望反垄断法更加明确,“希望中国政府在实际的收购案中能够更清晰地阐述《反垄断法》的实施原则。”中美商会会长柏迈高对《环球企业家》说。
另外,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在于,政府鼓励外资并购也有可能是考虑到FDI的招商指标。如何在这个背景下,尽量选择非垄断性行业以及政府限制性行业进行收购,就尤为重要。而且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有所抬头的时刻,政府审批有很多微妙的因素,“有时候政府不批有可能仅仅是报复性的贸易保护”,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并购中国区负责人仓梓剑对《环球企业家》说。因此外资们更要小心翼翼。
而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小型并购”,被收购的企业属于规模较小、区域性品牌且处于充分市场竞争领域—可能就是外资并购的首选。比如福建省推荐的并购项目,主要就是年盈利二千万元以上的企业,这相对可口可乐近180亿港元收购汇源的标的,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一位跨国公司全球并购部门的总裁更是明确的认为,未来在中国市场更多会选择那些收购金额低于1亿美元,最多不会超过3亿美元的收购。这一来获得政府审批的可能性会更大,二来便于收购后更好的融合和管理,“如果进展顺利,被收购公司的收入就会很快并入中国区的财务报表,这也是很多中国区总裁愿意看到的。”他说。